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钢铁1205钻井队——被选择的重量与被隐藏的柔软

2020-12-07 19: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原创 CNPC 中国石油

提到大庆,人们脑海中浮现的第一印象就是石油。而说到大庆油田,一定会提到的名字就是“铁人”王进喜、“1205钻井队”以及这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不了解“1205钻井队”队史的人,也许并不知道,这支“钢铁钻井队”最初的名字是“贝乌5队”,1953年于甘肃玉门油田组建。

1956年11月,铁人王进喜率领“贝乌5队”在玉门油田三角湾地区创造全国第一个钻机搬家整拖成功,距离13米。

1958年8月,甘肃省总工会授予“贝乌5队”“钢铁钻井队”的称号。

1960年,玉门油田的精锐骨干力量纷纷请愿前往大庆,王进喜也带领着他的“钢铁钻井队”来到大庆支援油田开发建设。

自此,“钢铁钻井队”开始在大庆这片土地上书写自己的队史。

几十年里,这支队伍始终像它名字中的“钢铁”一样,刚硬,坚不可摧。

被1205钻井队“选择”的人

“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苦的环境,在“铁人”王进喜的带领下,萨55井于1960年4月胜利完钻,进尺1200米,用5天零4小时打出了油田第一口生产油井,创造了当时世界钻井史奇迹。

1982年,1205钻井队成为全国第一个累计钻井进尺突破百万米的钻井队。建队至今,1205钻井队共创造了世界纪录4项、全国纪录15项。

今天,成为声名赫赫的1205钻井队的一份子,不仅意味着荣耀,更意味着责任和压力。作为一支标杆队伍,1205钻井队不仅要承担钻井生产的任务,也注定要承担更多的期望和压力,这种期望和压力,即来自于他人,也来自于自己,每个人都会在不知不觉中用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冬天被泥水浸透的工服,脱下来以后可以立在地上

钻井的“战场”是流动的,在完成一个井场内所有油水井的钻井施工后,所有的钻井设备、生活设施等都要跟随着队伍转移至下一个作业区。每一次搬家,队里都会对这一次搬家进行计时记录和效率评估,一方面是为了确保钻井生产任务的完成进度,另一方面是为了通过比较找出每一次的进步或不足,这样,下一次搬家才能更有效率。

“不同井场的地理条件不同、地势不同,场地的规划和摆放布置也会不一样,”副队长王磊说,“但是队里所有设施的规划和布置都在我的脑子里。”每次搬家,大到不同生产设施的位置摆放或区域划分,小到不同设施间的间距或一张桌子的位置,王磊都会提前进行精准的规划,到了搬家的时候,即便没有图纸,他也能清楚地安排好所有布置。

钻井施工一旦开始,中途就不会停止,钻井队的员工们会按照不同的倒班方式轮流值守在现场。日积月累,钻井平台的施工声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你听到的外面钻井平台的汽笛声和钢铁碰撞的声音,在我耳朵里都是‘工作正常’和‘出现问题’的信号。”

王磊在井场内的宿舍睡觉的时候,入睡前至少有一个小时是在听钻井现场传出的声音,听到现场声音没有异常,才能放心入睡。有时候睡到半夜,他会突然惊醒,往往是因为在睡梦中听到现场传来“不那么正常”的施工声,这时候就必须起床去现场确认一下才行,否则就没法安心睡觉。

“铁人”被隐藏的柔软

1205钻井队党支部副书记李海洋说,“有句话说,‘军功章有你的一半’,我觉得在我们这里,军功章应该都给她们。”

钻井作业自身的高危性,要求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都要保持全身心的专注和投入,每个人的岗位都是不可替代的,不同的岗位都有着不同的职责和压力。这样的工作节奏和工作性质,就导致不少钻井人或多或少地忽视了自己的家人。“好在我们的家属都比较理解我们,如果没有家属的支持,我们也没法在工作岗位上这么安心地工作。”

图片来源 | 大庆油田

说起家人,话题变得沉重了许多。今年疫情期间,为了确保任务进度和所有工作人员的健康,1205钻井队实行封闭式管理,所有员工都住在井场,将近40天没有回家。

电工大班潘佳奇的妻子在医院工作,因为丈夫在井场坚守没法回家,再加上自己的工作需要,只能把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交给家里的老人代为照顾,“没办法,那时候两个人谁都照顾不了孩子,只能在家上网课,”说到这里,潘佳奇的眼眶有些湿润。在父亲被确诊为癌症后,他也没有办法一直守在父亲的身边,只能在一早一晚赶着去医院短暂陪护。

说起家人,王磊也觉得心里有所亏欠,“回家的时候,还是要多帮着(妻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其实觉得,她们所承担的要比我们承担的更多。”

1205钻井队的“变”与“不变”

到2020年,“钢铁钻井队”的老队长王进喜离开这片土地已经有整整50年了,“钢铁钻井队”的接力棒,也已经交到了第21任队长张晶的手中。时代在变,人在变,不变的,是1205钻井队始终如一的精神。

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和自然环境十分艰苦的年代里,1205钻井队克服了种种困难:缺少吊车、拖拉机和重型汽车,用“人拉肩扛”运送钻井设备;打井缺水,全队出动“破冰取水”,传递回井口;遭遇井喷险情,王进喜带头跳进泥浆池用自己的身体搅拌泥浆……这些艰苦奋斗的历史,是1205钻井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记录于史册,也深深地印在每代1205人的心上。

如今的1205钻井队用上了相比过去更加先进的自动化钻机和施工设备,不仅提高了打井技术、打井更深,操作也更加安全便捷。虽然物质条件和技术水平相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1205钻井队依然保持着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2020年,1205钻井队先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施工延期10天;夏秋季节的几次台风暴雨,也给1205钻井队的施工造成了不小的阻碍……实施精益钻井生产模式,通过加强各环节的协调,提高工作效率,全队不仅“抢”回了落下的工时,相比去年同期还多完成了任务量。截至12月2日,1205钻井队已交井79口,进尺9.6万米——相当于近11个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1205钻井队的队史室始终是跟着井走的,无论1205钻井队走到哪里,都会在井场内设置队史室,那里是每个1205人学习和回顾1205钻井队队史、感受铁人精神的圣地。当走出队史室,看到井场上空飘扬的“钢铁1205队”的队旗时,就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钢铁钻井队”始终都没有变过,就像它的名字中的“钢铁”一样,坚硬刚强,一往无前。

文|叶斐

摄影|王薇

原标题:《钢铁1205钻井队——被选择的重量与被隐藏的柔软》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