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棒!少年》幕后对谈 | 关注孩子们的成长,让他们真正地改变命运

2020-12-16 11: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12月11日,纪录片《棒!少年》正式登陆全国影院上映。《棒!少年》讲述了一群出身草根、来自全国各地的困境少年,在前国手和70岁传奇教练的带领下,从零开始学习打棒球,直至赴美征战的真实故事,展示了生命力蓬勃的少年群像。本片曾获得2018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 “IDF 优选提案”。借本片公映之际,IDF带来制片人陈玲珍女士在中国美术学院举办工作坊时,与《棒!少年》导演许慧晶展开的在线交流内容整理。纪录片《棒!少年》目前正在院线公映中,排片较少,还请大家多多支持!

2018 IDF 优选提案

IDF Outstanding Proposal

许慧晶 / XU Huijing

《棒!少年》 / Baseball Boys

《棒!少年》是导演许慧晶的第五部作品。这部纪录片讲述了一群来自社会底层的问题少年,在曾经培养出 60 多名国手但已伤病缠身的老教练的带领下,脱离过去生活的影响找到自我,代表亚太区赴美参加世界级比赛的经历。该作品在记录一群少年蜕变的同时,提供了诸多意义深刻的社会切片。少年们的真实生活与训练,通过镜头的零距离记录和展现,打动了所有评委和观众。

2018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 “IDF 优选提案”颁发现场

许慧晶

山西人,曾就职于南方周末电视部,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曾拥有十年独立纪录片创作经历。导演作品曾荣获第20届谢菲尔德纪录片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第50届芝加哥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入选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等多个国内外影展。

问:导演您好,我想问您是怎么对这些选题保有热情的,比如您一拍拍一年多,怎么去发现这些题材和人物?

许慧晶:《棒!少年》其实是我个人创作相对停滞了一段时间之后做的,当时也算是一个瓶颈期吧。我觉得(我)做了将近10年纪录片了,但是好像也没留下什么,或者说是没能真正地抵达观众的这种感觉,所以在《棒!少年》,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在做调整,看从什么样的选题或者什么样的角度和方式,能够真正地跟更多的观众去进行交流。

像您说的,如何保持一个热情,实际上是这个题材它本身已经足够吸引我了。我们在前期拍摄是很愉快的经历,我很享受积极拍摄的过程。更多的是我要去督促我们团队的所有同事,让大家都能有抱有这样的热情去做。因为现场拍摄很繁琐,也很容易掉入到日常循环里面去,就会让人觉得每天都在重复工作。但是我们每天都会去打鸡血,每天晚上会过素材,去明确明天要拍的东西,就想让大家保持一个比较好的状态。因为很多人物关系,冲突都是突然间出现的,如果我们在一个比较不好的状态里面,可能根本就拍不到,大概是这样。

问:对于片中的所有人物,您有没有产生过一些喜欢或者讨厌的情绪,有没有影响到您的拍摄或者是剪辑当中的一些取舍?

许慧晶:这种情绪肯定是会有的。你对你主要拍摄对象的情感,应该是要从内心去接受他们,或者说从他们身上,你能够感同身受到一些状态,发生的事情肯定不能影响我们,对拍摄对象产生一种否定的情绪。

拍纪录片,最主要的还是你怎么样去认识他们,或者他们是怎么接纳我们的过程。我们怎么样真正地去理解人家的一些想法,或者是主见,从内心里去接受,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认同的还是不认同的,因为那是别人的生活,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别人所做的事情真实地记录下来。导演可能会有个人的想法和个人理解,但是你的想法和理解,必须是跟你的拍摄对象是同步的。

问:听说一共有几百小时的素材,如果是我的话,可能拍到后面前面很多东西就忘了。想问您是怎么做到对所有素材都相当的熟悉,然后做一个有序的素材库的管理?

许慧晶:这个肯定是不能忘的,因为我们已经拍了可能将近一年或者一年半了,肯定要对素材是很了解的。当然如果说是团队化合作的话会存在这个问题,有时候导演本人不在现场,或者是在另一个地方进行拍摄,摄影师或者其他同事拍了一些什么样的内容,导演就不是很清楚,这时候必须每天晚上大家一块过素材,这样才知道今天拍到了什么,以便于明确明天或者后面一段时间的(拍摄)重点在哪里。

因为纪录片也不是就拿个机器去记录,不停地拍,肯定是经过思考,或是经过一定的讨论,来确定要去拍摄的内容。拍摄的时候也是选取着拍,不是广泛地拍,我觉得这样广泛地拍也是没意义的。

问:导演您在决定用那一段作为整部影片的结尾,有什么自己的考量在里面吗?

许慧晶:可能是因为我个人的一些情绪在里面。我们整个社会,不管是城市也好,乡村群体也好,当我们结婚有小朋友之后,实际上很多人都没办法跟自己的孩子有很多机会相处。就算是在城市里,早上走的时候小朋友还没起来,或者说孩子走了你才起来,晚上当你回来,小朋友已经睡了,只是周末见一下,有效的交流不见得会那么多。在农村中将近有三四千万留守儿童,没有几户家庭是家长能和小朋友生活在一起的。

包括我自己,或者我们拍的小孩子也一样,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跟我们的亲人说再见,跟我们的家乡说再见。像我们这样考学出来之后,就很少能回到农村去了。打工出来的人、我们的同代人,大家都面临这样的困境,大家都在不停地在奔波和说再见,但是很难再有像以前那样可以好几代人在一起生活的情况。我个人觉得那样的生活方式才是适合我们的。

问:导演好,我是棒球队的,我想代表棒球爱好者问您一些问题,我觉得这个纪录片好像更多是关注人物本身社会性的一些问题,好像里面没有表现棒球和球队本身的乐趣。因为我打棒球已经有好几年了,我觉得这个运动本身是很有趣的,但纪录片给我的感觉更多是孩子们哭哭啼啼的,感觉在运动中没有获得乐趣,唯一让我感觉到快乐的是他们去美国那边参加比赛的时候,有一幕在海滩上的场景。我觉得他们还是小孩子,他们肯定会有丰富的内心情感。

许慧晶:因为我们本身也不是在拍棒球,大家只要懂得它的规则就好了。所以我们也不会去关注棒球,去告诉大家打棒球很开心,他的规则和运动本身肯定不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点。我们关注的还是小朋友们,希望呈现的是小朋友的成长和他们所面临的困境。所以就运动本身来说,如果这些小朋友他是踢足球的,我们就拍踢足球了。如果说他们是打篮球的,我们就拍打篮球了。

问:因为棒球在中国的发展刚刚起步,为什么不更多地去把他积极向上的那一面给表达出来呢?

许慧晶:因为我们关注的是人,不是那个球。

问:听陈玲珍老师前面说,您很想把这部片子拍成很欢乐那种很愉快的氛围,但是后来我看到这个影片的时候给我的感觉并不是很热血积极的。包括结尾我也非常受触动,所以我很想知道您为什么会进行一个转变,从您想拍的那种快乐的影片基调变为较为深沉、能够引发人思考的东西。

许慧晶:我们在尝试做的一个事情是,希望能让普通的观众接受,能有更多的人去关注小朋友的成长,从而可以让他们真正地改变命运,这是我们的初衷。也是我们在影片的呈现方面重点考虑的,我们用什么样的呈现方式和结构方式,可以让我们达到这样的效果。

另外日常当中不只是有很单纯的苦难和欢乐,一般是又有欢乐又有苦难的。我们的影片基调相对往上的话,观众才愿意去接受。纪录片有非常强的传播属性,或者说它是一个媒介,只有更多的人愿意去看,有更多的人看到,愿意去讨论,才能去促使一些事情的变化,促使一些可能的发生。如果说观众都不想去看我们片子,连这样的可能性都没有的话,我们就没办法促使一些事情的改变。

问:导演你好,我想问一个比较实际点的问题,作为将来一个将要从事纪录片行业的从业者来说,我看您海报上获得特别多创投和提案会的支持,想问一下您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有一些什么样的秘籍。

许慧晶:我提案(能力)很差的(笑),可能我也并不算有丰富经验,但整个过程中我们更多的会去考虑内容本身,就如何把我们所认同的选题让更多的人看到并且接受它,从而给予我们一定的支持。提案这方面我认为你能把你正在做的东西说清楚,就是非常有效的了。

问:导演您好,您这个片子拍了一年多,我个人感觉对于一个纪录片来说,这个时间是比较短的,可能主人公展现变化的时间和空间是不足的,您是怎么判断素材拍够了的,您有没有想过,万一没有去美国这样的一个机会,您是不是还在拍?

许慧晶:我觉得纪录片不一定说要用时间去衡量,我们必须要拍5年、拍10年、拍20年。我觉得只有些相应的题材,它需要这样的时间,实际上大部分是不需要这么长周期的。一年半的时间,我觉得已经完全够了。

另外我们很多作品拍摄周期都很短,可能有些用一个月或者两个月。 这里面最主要的还是视角跟切入口。题材都在那放着,你是用一个什么样的视角,或者说一个跟别人不太一样的方式去呈现它。

问:导演您好,我问一个比较偏的问题,这个影片里的声音,还有音乐我非常喜欢,比如说拆迁的时候打桩机的声音,棒球击球的声音,还有那些卡车,那些声音您剪得非常有节奏感,跟音乐节奏都是在一起的,我想知道这种快节奏的剪辑,和声音上面的处理是您自己的意思吗?特别是中间有两段快剪,你是为了公映的时候能让观众提起兴致,还是说您自己很喜欢这样(的剪辑)?

许慧晶:我觉得它像很多智慧的一种汇合,现在呈现出来,特别像您说的打桩的声音,其实最早是徐小明老师提的一个建议,我们就做了这样的尝试,最后就觉得非常好。

然后中间的快剪,最后是由廖庆松老师定的这样的一种方式,我觉得也特别好,我们需要像一个容器一样,把所有老师的意见消化掉,让它产生一个最后大家都觉得挺好的结果。

问:纪录片很多时候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所以需要等待,想问一下您拍摄周期大概是是多久一次?然后您的摄影有几位?

许慧晶:我们一般情况下现场会有4~5个人,当没有助理的时候就会变成4个人。我们的摄影师是两位,我的话一般手上也会拿一个,但是会控制自己尽量不要去拍。我们的拍摄周期,基本上一个月左右去一次,一次的话基本上是15天。

问:我相信导演组应该是去过很多学生的家里,而且因为片中有说这些学生都是很贫困的,他们肯定家中大部分都是有复杂的情况,马虎和小双从中脱颖而出,最终变成这个片子的主角,他们的闪光点是什么呢?

许慧晶:我觉得他们俩性格比较起来是两个极端,一个比较沉稳,一个比较激动。实际上每个小朋友,我们都去了他们家里面,每个小朋友都能立起来,只是在我们后期剪辑的时候,我们可能慢慢去认知,一个是认知小朋友,一个就是对我们素材的一种认知,我们需要把它缩到2个小时以内,最好的方式就是去掉一些人物,我们也是用的这种方式。

实际上到了两个小时左右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的两个人物互补性很强,像一个人的两面,或者说是社会里面的两种性格,一种外向,一种内向。不管是从内容,从性格,从很多东西来说,它都形成了一种互补的关系。

问:想知道片中的主人公有没有看过最终成片,然后他们看了之后有没有什么样的反应?

许慧晶:基本上都看过。我们爱奇艺的同事把片子拿到基地了,让所有的老师全看了一遍。马虎说他拍完之后他觉得他变了,在北京首映的时候,他又看了一遍,别人就问说你看完这个之后感觉怎么样,他说他看完之后很羡慕小时候的那种状态。

问:片子的几位主角现在的状态都是怎么样?小双他回到球队了是吗?

许慧晶:对,小双现在回来了,马虎等其他人也都还在,马虎现在是u15的主力,他和大宝打配合,马虎投球大宝接球,李海星还是那样,不过现在也是u10的主力。

问:那位上了场不会丢球的嘎让小朋友呢?

许慧晶:嘎让现在很厉害,可能比李海星还要厉害,他基本上是u12的主力了。

问:所以他们未来都会朝职业运动员的方向发展吗?

许慧晶:这个要看个人的身体情况,并不是说学了几年打了几年就能打职业的,它需要一个综合的素质,比如身高,是否天生具有这样的基因,或者是否有这样的运动细胞,包括你自身努力的情况等等,可能大部分都不一定能进职业,只有少部分突出的才能进入,这是很现实的。

问:如果他们没有到职业棒球运动员的这个层面的话,相对常规学生来说,他们文化方面较弱,那他们之后还有其他发展方向吗?是不是可以直接留在基地工作?

许慧晶:他们来说是体育特长生,国内的话也是有好几所棒球专业的体育院校,如果你拿的国内少棒的名次,这些学校是可以免试的,即便没有,他们从事这么长时间的训练,留下来去帮助训练其他孩子,这是完全没问题的。或者成年之后你不想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你有自主的生活能力也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问:如果该片票房好的话,有拍续集的想法吗?

许慧晶:这个好像不一定是票房所决定的。

问:您对票房有什么期待吗?

许慧晶:当然有期待,现今纪录片行业还无法进入主流,并且处于无法广泛被大众接纳的状态,能促成这样的一件事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我们也是期待票房能有好成绩,我们合作方投资方能收回成本,能有一定的盈利是再好不过的,这样的话大家都能向彼此的上级有个交代,我们才能在之后的创造环境里,有一定的信心,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原标题:《《棒!少年》幕后对谈 | 关注孩子们的成长,让他们真正地改变命运》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