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申遗成功的太极拳,如何打好保护推广之“拳”?

澎湃特约评论员 张丰
2020-12-18 14:22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12月17日,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申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2个项目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数量居世界第一。

这意味着国家和地方对太极拳的保护和推广,都会投入更大支持。对太极拳发源地河南焦作来说,从此多了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和世界范围内练习太极拳的人会越来越多。

从2008年,我国将包括太极拳在内的35个项目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算起,太极拳申遗走过了漫长的12年。有意思的是,几乎与此同步,我国经历了一个传统武术的“祛魅”过程。无论是太极拳,还是传统武术,社会的普遍认知逐步趋于理性。

在这种背景下,太极拳申遗成功,更大的意义,在于让我们去思考:如何正确认识太极拳的魅力,进而,更好地保护和推广好这一宝贵文化遗产?

在我国,太极拳拥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它既是公园大爷大妈们锻炼的首选,还走进了很多大中小学,甚至成为必修课。在国外,太极拳持续火热,与功夫电影风靡全球有很大关系。更“世界性”的原因在于,太极拳契合了后工业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当今法治社会,成为一个能打的“高手”,并没有多大现实意义。但是,通过活动筋骨、适当锻炼,一个人可以改善健康、睡眠和心理状况,却是不争的事实。有两个例证,一是在压力山大的硅谷互联网公司,太极拳课程经常火爆到要提前预订。那些白领们选择太极拳,而不是搏击,就是因为太极拳可以有效改善他们长期伏案工作而受伤的颈椎、腰椎。今年年初,方舱医院的医护人员带着患者练习太极拳等运动,有助于提高患者免疫力,优化治疗效果。

中国传统武术门派众多,但不是所有项目都能申遗,逻辑在于,申报项目不仅要有招式等看得见的要素,还要有文化内涵。太极拳的背后,是一套极具中国特色的哲学思想或者说观念系统。比如,对宇宙、自然和人体运行规律的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认知思想,尊师重道、不可狂、不可满等价值观念。这些思想观念,伴随着中国人从传统走到现代,涵养国民精神气质。某种意义上说,这才是太极拳更迷人的地方。

说到底,太极拳既是一种现代性的生活方式——鼓励“安全的运动”(不会出现那种猛烈运动可能带来的身体伤害),追求自省、内敛的心态(以柔克刚);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精华——鼓励生命内在的价值,追求自我与外在的和谐共生。

由此,在接下来的保护和推广中,既要传播好太极拳的一招一式,弘扬“正宗”;也要总结好太极拳的文化内涵,要继承其传统文化内涵中好的一面,也要具备更多的“阐释性”意识,让太极拳拥有更强的时代精神,从而延续生命力,强化认同度和“吸粉”力。

这对很多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都有很好的启示作用。我们或许不用那么强调“濒危”和“保护”,而应更多看重其内部的创造性和给世界带来的新的可能性,以一种更开放的视角来“盘活”、呵护好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甘琼芳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