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男艺人“去油”不能光靠个人的奋斗

2020-12-19 14:1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SME SME科技故事

近日,《追光吧!哥哥》综艺节目在网络上的“反向走红”,重新引发了大众对于“油腻”一词的关注和讨论。

节目里几位中年男星的表现被痛批“油穿了锅”。妆容、表情、歌唱、尬舞、言论……整个节目几乎是全方位地暴露出了中年男星们满满的“油腻感”,让人不禁感慨光阴荏苒,昔日的男神也长成了油腻的中年男人。

节目中杜淳的舞蹈表演被戏称为“五禽戏版广播体操”

节目组的特意安排与剪辑制造槽点固然也有一定影响,但我们更想探讨的是:油腻的准确定义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很多明星到中年突然就“油”起来了?还有最重要的——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人?

什么样的人会给你一种“油腻”的感觉?

如果我们严肃地与好友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就会发现其实对于“油腻”并没有一个十分统一的判定标准。

有人觉得形象上大腹便便、油头肥耳、秃头、不修边幅是油腻;有人觉得言辞上功利世故、喜欢追忆从前、对后辈说教、动不动开黄腔是油腻;更有人觉得行为上与年龄不搭,少年世故、中年装嫩都显得特别油腻……

清爽整洁的荧幕形象也可能因为其行为表现而会被网友戏称“大庆油田”

“油腻”的定义不明确,主要是其词源历史还有词义变化的原因。从历史上来看,“油腻”二字被大众用来形容人的属性的时间很短——只有不到五年。

这两个字被组合在一起形成词汇的时间约在唐朝,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卷三十九中记载:“雄黄雌黄各油煎九日九夜,去油腻”。Ps:又学到一个去油小技巧(大误)

所以在古代,“油腻”一词最主要的意思都是含油脂多的食物或者油脂本身,这一词义延续到现代最常见的也是医生嘴里的“忌油腻”。不过到了宋朝,这个词就出现了新的延伸含义。

饮食上从不忌油腻的苏东坡有文曰:“情爱着人如黐胶油腻,急手解雪,尚为沾染,若又反覆寻绎,便缠绕人矣。”——“油腻”在东坡先生笔下开始有了表示情爱关系的含义。Ps:普通人更可能用“蜜”来形容情爱中的黏着状态,可能油腻就是东坡先生之蜜糖吧

这个表达其实也沿用到了现代。我们看一些琼瑶剧之类的,那些以现在的审美看来拍得有些不够唯美的接吻镜头,也常有弹幕吐槽“这也太油腻了吧”。

唐宋时期“油腻”都是中性甚至稍带褒义的词汇,但元代农学书籍《树艺篇》中出现了“皂荚主治油腻污秽”的表述,说明油腻在元朝开始有了“油污”的意思——它自此在“污名化”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明清小说兴起,油腻一词被嘴刁的创作者进一步推向深渊。《孟母三移》中有句“你道是知契交相垂顾都是些腥膻人物,惹的些油腻满身躯。”

在这些记载中,“油腻”已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贬义词。清朝文人还以“清爽风”和“油腻气”来形容、评价别人的作品,这两者孰高孰低自然是一目了然。

#一个油腻的坏人

在民国至现代的白话运动中,很多词汇繁复的不常用词义被隐去,进而简化成为更易用的现代词语。“油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回归到了它最基本的“含油过多”的词义。

而重新发掘汉语词汇丰富含义的,是年轻的互联网一代。2017年末,作家冯唐的一篇短文《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突然火爆网络,引发了几乎是全中国人民的关注和讨论。

自此“油腻”开始与“中年危机”、“猥琐”等词义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专属于“中年男性”的贬义形容词。

“油腻”一词从2011年至今的百度搜索指数

但创造力惊人的互联网一代显然不满足于使用这一单一词义。

2018年,“油腻青年”一词出现,将油腻一词的形容范围直接扩大了一倍。紧接着,演技浮夸、油滑世故、行为与年龄不搭等等都可能被形容为“油腻”。

短短三年间,这个词汇的很多新义还没有被完全确立下来,却已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常用词。总而言之,大家借此形容的是一种令人不适的观感或者体验,就像是手指不小心浸入油脂之中那种挥之不去的不适感一样。

从油腻的词义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艺人的“油腻”判定范围显然比普通人大了很多,而且更多是指引人不适的油腻演出而非其本人。这也是为什么三年前的“油腻”引起了全民大讨论,而这一次大家仅仅只是在看戏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娱乐媒体不会去深究这其中相同一个词词义的悄然变化,把明星的“油腻表演”与形象崩盘的“油腻中年”混为一谈,是很容易在掀起波澜的同时误导吃瓜群众的。

举个正面例子,不能因为范伟演活了很多油腻人物形象,我们就说他是个油腻的人

说范伟是正面例子,是因为他的表演是“合时宜”的演出。他演出的“油腻感”是剧情需要的,能够带观众入戏的内容。所以一般不会有人指责说“范伟这个演出好油腻啊受不了”,我们只会说他演得真好。

但现在众多男艺人们铺天盖地袭来的“油腻感”,明显是不合时宜的。或是在其影视作品中的角色扮演,或是在综艺节目上的个人表演,都有令人感到不适的油腻感。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了?

根据2016年的一份统计报告,中国电视剧市场上情感剧和偶像剧的收视率偏好达到了50%以上。保守估计,我们现在整个影视行业中,青春类型的剧作占比肯定超过了50%。

也就是说,大量步入中年的演员根本找不到适合他们年龄段的角色。资源集中在青春偶像剧这一块市场上,导致稍上年纪的演员们只能“易容上阵”。在基数这么大的情况下,翻车的油腻角色频出也就不出奇了。

观众们对于“油腻演出”的评论也是毫不留情

造成这一畸形市场的根源不仅有资方的问题,消费者的反应也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

从审美的角度看,我们鼓吹女艺人的“少女感”、男艺人的“鲜肉感”久矣。对于各路商家来说这自然是天大的好处,但对文化艺术领域的创作者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在一个职场剧主角都得是刚毕业的小年轻,连战争剧都要小鲜肉们抹上发胶来演的影视圈里,哪个艺人敢大大咧咧地表现自己的真实年龄反应呢?于是从影视剧内卷到综艺圈,几乎所有人都在“装嫩”、“卖萌”。

印小天今年已经42岁了 上台表演自己并不擅长的唱跳被批“油腻”

在这种情况下,步入中年的艺人们该如何自处?是要顶着被骂“演技油腻”的风险接一个浮夸又装嫩的角色在顶流中抢口饭吃,还是要坚持一个到点回家睡觉的真实自我?

另一方面,在市场中资方的行动是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和反应的。我们真的有那么多人在看甜甜的青春剧,在追一个接一个冒出来的新生“爱豆”么?有的。

一个成熟的影视行业 应该让任何类型的好演员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娱乐产业是生活的调节剂,缺什么就给你补什么。从心理角度分析,当前娱乐产业最主要的一批年轻受众,是从性压抑还有情感压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超过八成的90后在青春期中没有真正的恋爱经历。

人类成长过程中自然萌生的爱意被现实环境强行抑制下去了,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需要补上的缺口。怎么补呢?看青春剧嘛,剧里什么都有。不能爱慕身边的人?就追星嘛,最完美的形象都提前给你打造好了。

一个好的剧组和剧本 会为新人演员找到合适的位置

最后,资方判断既然主流受众是涉世未深的学生党,还有很多是冲着自家偶像来的粉丝。

较为夸张的表演、不够成熟的剧情、不合理的选角就都来了,让新入行的艺人耍帅装成熟,让老演员陪跑卖萌装嫩,最后自然是油上加油,腻得让人眼睛都糊住了。

说到底,男艺人想要光靠自己的努力“去油”,力量是十分有限的。

但在当前我们教育行业蓬勃发展,文艺领域日渐成熟的大背景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个市场正在往越来越好的方向走,艺人的“油腻值”也会日渐下降。

对于艺人个人来说,保证自己的业务水平永远是最关键的一点。演戏的演好戏,唱歌的唱好歌,跳舞的跳好舞……只要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认真负责,大家对于“鲜肉状态”的病态追求总会慢慢消失的。

对于观众来说,娱乐圈“去油”工作尚任重而道远。

毕竟,当油锅沸腾的时候,没有一块用脚投票的柴火是无辜的。

孙宝新,常用词“油腻”的来源、演变与发展,安庆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12月

刘鑫源,“油腻中年”在中国:中年刻板印象与中青年代际沟通,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

杜玮,新媒体环境下国产电视剧受众收视行为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原标题:《男艺人“去油”不能光靠个人的奋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