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龙凤刺绣衾到根系裙,一场跨越两千多年的东西方时尚对话

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发自深圳
2020-12-19 12:17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从1600年的一副绣有小麦捆、鸟雀与花卉的手套,到2017年黛安娜·舍勒( Diana Scherer)种植而成的植物根系裙,再到一件仿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的龙凤刺綉衾,到2020年以树叶跟泥染的帆布鞋,在这些古今中外的服饰中,自然的印记无所不在。

2020年12月18日,展览“源于自然的时尚”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开幕,通过英国V&A博物馆与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纺织与服饰藏品,完成了一场跨越2300年历史的东西方时尚对话。展览由设计互联、英国V&A博物馆与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呈现,探究不同文化中的时尚如何从自然汲取灵感,又对自然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衣从万物》展览现场©设计互联,摄影:Leo Zhang

展览“源于自然的时尚”由英国V&A博物馆的同名巡展与中国丝绸博物馆的“衣从万物:中国今昔时尚”组成。其中,V&A巡展追溯了17世纪至今时装制造工艺的历史,研究了丝绸、亚麻、羊毛和棉花等制衣原材料,以及人造纤维与合成纤维的生产过程。在400年的历史中,自然作为时尚的材料与灵感,遭到了人类行为的巨大影响和改变。在三年前的伦敦首展上,V&A的策展人埃德温娜·埃尔曼(Edwina Ehrman)就曾表示,希望展览能够让观众“思考他们自己的服装如何制成,以及他们的选择会有怎样的影响。”

宫廷礼服(曼图亚式套裙),法国和英国,1760-1765,修改于19世纪 ©英国V&A博物馆

进入展厅,澎湃新闻记者首先看到了一件华丽的礼服。根据介绍,这件用于出席宫廷活动礼服的原材料来自世界各地,包括意大利、西班牙和中东的生丝;在北欧种植的亚麻;进口自北美或俄罗斯的白鼬皮以及可能在18世纪法国里昂织造的丝绸等。与此同时,这件礼服也揭开了材料的历史。从亚麻、棉花,到毛皮和鲸骨,展览讲述了时尚与不同材料的初次相遇和冲突。

皮手套,英国,1600-1625 ©英国V&A博物馆

从1600年的一副绣有小麦捆、鸟雀与花卉的手套,到2017年黛安娜·舍勒( Diana Scherer)种植而成的植物根系裙,人类社会与自然保持着共生的关系,但另一方面,这种关系正变得更为复杂而充满挑战。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西方商人从印度大量进口吉丁虫的鞘翅,仿制印度风格的鞘翅纺织品,以此作为一种地位的象征。展览中展出的一件裙装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这样的大规模进口破坏了当地的生态,使当地物种灭绝。此外,对于自然材料的过度利用带来了全球性的气候变化,由此产生了一批“气候移民”。

裙装,英国,1868-1869 ©英国V&A博物馆

关于时尚的故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全球的贸易、殖民历史,与社会运动交织在展览中,一张图片揭示了“吊牌背后的故事”:对于衣物标签而言,一般的标签只会标注服装的制造地,但是其中涉及的其他环节,如相关作物的种植、纺纱、染色、后整、印刷都被有意隐瞒,由此,这些环节所造成的社会和环境影响也被忽视了。对此,一个名为“时尚革命”的组织应运而生。该组织发起“谁做了我的衣服?”倡议,从“暴露”服装的标签开始,将时尚背后隐藏的现实暴露在更多的人面前。

帽子,卢浮时尚屋,巴黎,1885年前后 ©英国V&A博物馆

“我并不是要给人们当头一棒,而是让他们在离开展览时对于未来感到乐观,” 埃尔曼这样说道。事实上,展览也展现了不少设计师在材料与技术领域的重要探索。例如,日本设计师须藤玲子将基比索丝用于裙装的制作,基比索丝是蚕茧最外层的茧衣,无法适用于机器的自动化纺织,通常会被当作废料直接丢弃。但是设计师开发出纤维处理工艺,通过“废物利用”,创造出拥有独特效果的新面料。英国设计师斯特拉·麦卡特尼则与Bolt Threads合作,使用新型生物工程面料完成时装系列。此外,他们还合作了生物技术染色、菌丝体制造的皮革等创新技术。

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现场。

在展中展“衣从万物:中国今昔时尚”部分,通过中国历代服饰及纺织品的材料、色彩和图案,策展人、中国纺织专家张西美带领观众穿越到祖先的“自然”世界,回溯蚕桑业的悠久历史,探寻薯莨染和夏布等古老工艺的当代传承。

龙凤刺绣(复制品),原物出土于湖北省马山陵墓,蚕丝 ©中国丝绸博物馆

从一件仿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的龙凤刺綉衾,到2020年以树叶跟泥染的帆布鞋,自然的印记无所不在。

张西美说:“今年是奇妙的一年,全球的人们都面对疫情,大家有机会思考人生、与社会及地球的关系……我策划的中国单元‘衣从万物’是对英国的展品及题目的回应。中国近年快速的经济繁荣为时尚市场注入了活力。一只眼睛看着国际上的最新趋势,另一只眼睛则盯着中国悠久历史诱发的本地时尚。古代社会的‘男耕女织’象征着和谐社会。今天我们在可持续生活方式中,重新掘出被遗忘的纺织纤维和编织工艺。希望大家对比两个文化的差异及共通,最后思考我们今天追求的服饰之美,对地球造成的破坏。”

清代绿地妆花蟒缎,18世纪,蚕丝 ©中国丝绸博物馆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恰逢设计互联运营的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开馆三周年,招商蛇口与V&A博物馆宣布延续伙伴关系,具体合作内容将于2021年公布。

展览“源于自然的时尚”将持续至2021年6月6日。

    责任编辑:黄松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