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20 巴塞隆纳Loop录像艺术制作奖公布,许哲瑜获15,000美金奖励

2020-12-22 19:3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光圈x晟怡 Aperturist光圈 收录于话题#艺术37#光圈37

近日,Han Nefkens基金会公布了今年的“巴塞隆纳Loop录像艺术制作奖”,由来自中国台湾的影像艺术家许哲瑜(1985年生)获得 。

该奖项是Han Nefkens基金会与Loop Barcelona于2018年合作设立的,旨在通过支持来自亚洲的艺术家在当代影像艺术领域的创作。

评委会是这样评价许哲瑜的,"(他)巧妙地将我们这个世界的真实悲剧与动画和电影等技术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令人信服的人文作品。我们希望突出他复杂而精致的叙事结构,以及对主题颠覆性的诗意评论。我们期待在未来展出他多维度的作品。"

据悉,许哲瑜将获得15,000美元的资助支持新创作,该作品将于2021年11月在Fundació Joan Miró(米罗美术馆)展出,以配合2021年巴塞罗那Loop展览。许哲瑜的作品还将于2021/22年在日内瓦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间美术馆、台北当代艺术馆和吉隆坡ILHAM美术馆展出。

许哲瑜表示,"我很荣幸今年能获得巴塞隆纳Loop录像艺术制作奖。我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探索台湾个人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关系。我很高兴这些努力在我的家乡之外获得了积极的反响。我很期待在未来一年与Han Nefkens基金会合作。"

入围该奖项8位亚洲艺术家包括:Basir Mahmood(巴基斯坦,1985年)、许哲瑜(中国台湾,1985年)、Chloe Yap Mun Ee(马来西亚,1995年)、Hira Nabi(巴基斯坦,1987年)、刘沁敏(中国,1990年)、Que Chi Truong(越南,1987年)、Sokchanlina Lim(柬埔寨,1987年)和Tulapop Saenjaroen(泰国,1986年)。

许哲瑜(中国台湾,1985年)

许哲瑜主要创作动画、视频和装置,现生活工作于台北。他的作品关注媒介与记忆之间的关系,重要的不是简单地通过媒介追溯事件的历史,而是记忆被构建和被观看的过程,无论是私人的还是集体的记忆。2019年,许哲瑜获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

©许哲瑜《副本人》

©许哲瑜《副本人》

©许哲瑜《副本人》

《副本人》由艺术家长期合作的伙伴陈琬尹撰写剧本。艺术家以3D扫描和翻模两种不同的方法,复制台湾第一对连体婴兄弟张忠义的身体,并在与张忠义合作的过程中,探索生命如何被陈列与展示的技术。

1979年,忠仁忠义兄弟三岁,在台湾接受连体婴分割手术,手术历时十二个小时,全程于电视直播。在这不寻常的媒体宣传过程与时空背景里,手术成为各种社会与政治象征。当年为了分割手术练习,台大医院邀请了艺术家谢孝德,试图将连体婴的身体翻模,提供给手术医生进行练习。然而因婴儿不受控制,人体翻模失败了,只能以泥塑方式完成雕塑。在这件作品《副本人》中,艺术家重新翻模了四十三岁的张忠义身体,再使用3D扫描技术建立身体档案,并以这些档案为素材,拍摄了他年轻的过往记忆。

二十一岁的张忠义,曾经演出电影《假面超人》,在电影中扮演一位经营废弃公车改装之茶艺馆的老板。二十多年后,他仍反覆想像着经营那间电影里的废弃公车茶艺馆。而现实生活中的妻子与两位小孩,亦重叠于这段想像的场景之中。

1970年的连体婴分割手术,医院邀请艺术家翻模婴儿身体,作为手术前的练习,最终却没有完成。现今科技进步,医院进行连体分割手术,改以3D数位扫描,取代旧时代的翻模技术。

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同时用了新与旧的两种方式,复制张忠义的身体。一方面是对医学科技史与电影史的致敬;另一方面则藉由实体拓印与虚拟复制,思考因手术而失去的那第三只脚「共用肢」:没有指纹存在,连体兄弟两人都能共同感知与操控,但分割后却无法分给任何一人。脚的存在或废弃,成为了「一个或两个」的辩证与选择。

©许哲瑜《家庭物件》

©许哲瑜《家庭物件》

©许哲瑜《No News From Home》

©许哲瑜《No News From Home》

在《No News From Home》中,艺术家从家庭影片中挑选了五个片段,并制作成动画。这件作品是关于刚出生六个月的许力文。青少年时的哥哥打架生事、拒捕、接触毒品等越轨行为,正是台湾社会文化期望与体制之间不协调作用的结果。算命师的指示、父母的期望、社会的理想……这些年来,哥哥以他自己的肉身,在其中反抗与妥协。

©许哲瑜《麦克风试音》

©许哲瑜《麦克风试音》

《麦克风试音》由长期合作的伙伴陈琬尹撰写剧本。

《麦克风试音》作品系列的名称是来自作家黄国峻的著作《麦克风试音》。黄国峻在自死两个月前,写了一篇书信体的散文作品〈报平安〉,对着母亲讲述自己自杀的念头。文笔充满表演性质的黑色幽默,但却在写完这封信的两个月后就自杀了,自杀时反而没有留下遗书。

艺术家写道,“《麦克风试音:致信黄国峻》是写给黄国峻的录像信,透过与黄国峻生前作品的对话,描述出三位好友的私密家庭记忆,也试图透过这些他人的记忆,描绘出实际上也是我自己的、或许也是大家所共有的记忆。又或者重要的不是关于谁的记忆,而是关于记忆如何被建构与被观看的过程。我邀请袁志杰、陈良慧、罗天妤回到事件的地点,在镜头前重演他们的记忆。”

许哲瑜主要的创作灵感来自现实生活,或许是新闻事件、历史文化、甚或是个人自身记忆,利用他创作的一男一女动画角色,在不同作品中推展出不同故事情节,并藉由其故事阐述现实的荒谬和虚拟。他的创作启发部分来自台湾网路上以动画叙述新闻事件而声名大噪的苹果动新闻,该媒体利用浮夸恶趣味的方式,让观看者能够轻易地了解新闻内容。然而事实上,尽管浮夸的动画确实吸引到许多阅听大众,然而内容却与事实有所距离,甚至相距甚远,以至于达到反效果。如今,当出现凶杀或情色新闻事件时,观众期待的是腥膻色的视觉娱乐,而这跟新闻的本质,抑或事实是脱节且失焦的。吊诡的是,日常生活中这些外来的讯息或失真的片段,往往取代真实而成为我们记忆的一部分。而究竟所谓的「真实」和「虚构」的差别是什么?这是艺术家所提出来的问题。

许哲瑜曾在台北美术馆(2015)和SAT艺术与科技中心(蒙特利尔,2012)举办个展。他参加的群展包括:上海双年展(2018、2012);伦敦设计双年展(萨默塞特宫,伦敦,2018);NYFF纽约电影节(2020);IFFR鹿特丹国际电影节(2020、2018),国际影像艺术节(Rencontres Internationales,巴黎/柏林,2018);鹿特丹国际影展(鹿特丹,2018);曼谷双年展:影像台北(曼谷,2018);EXiS 实验电影节(善宰艺术中心,首尔,2017);Osmosis视听媒体节(莫斯科,2018年);亚洲艺术双年展(国立台湾博物馆,2017年);公共精神(华沙Ujazdowski城堡当代艺术中心,2017年);时间测试:国际录像艺术研究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6)和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2015)。

Basir Mahmood(巴基斯坦,1985年)

Basir Mahmood思考着日常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以及他个人的环境。他使用视频、电影或照片,将各种思想、发现和洞察力编织成诗意的序列,凝聚成不断重新建立的叙事形式。

他的职业生涯始于2011年在德国斯图加特Akademie Schloss Solitude为期一年的奖学金项目。此后,他继续参加了在五个不同国家的驻留,包括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Rijksakademie van Beeldende Kunsten的驻留项目,并于2017年结束。

©Basir Mahmood,Sunsets, everyday, 2020. Video

"Sunsets, everyday"是艺术家对创作家庭暴力图像所涉及的物理和电影过程进行调查的结果。在封锁期间,一些受害者勇敢地使用社交媒体分享她们的脸部照片,以此鼓励其他女性举报此类犯罪。她们身上的伤痕是她们遭受打击和痛苦的唯一证据,艺术家以此作为出发点,思考所有发生在视线之外的事情。

Mahmood委托拉合尔的一个制作团队在他不在的情况下,根据他的指示和妇女们分享的受伤影像,制作并拍摄了一幕幕重复的家庭暴力场景。当主创人员忙于这项任务时,两名摄像师被要求不断拍摄整个过程和布景中的元素,包括每一个细节。这种保持距离的工作方法,让人反思艺术家的角色和作者身份,把他变成自己作品的见证者和观察者。银幕上的图像是再现暴力的过程,但行为本身却几乎完全隐藏在观众面前。我们只能看到女性身体的狭小特写和一小部分。艺术家拒绝景观化,而是专注于电影拍摄过程及其特有的语言。在这个暴力的元电影中,旁观者是技术人员、工作人员、现在的环境和物体,挣扎在连续16个小时的疲惫拍摄工作中。镜头以法医的目光探索环境,而构成环境的物体则被置于与人平等的地位。两者都被迫见证了在他们面前实施的暴力。近乎强迫地重复着相同的动作,比如打扫地板,成为表达暴力常规性的一种方式。一种行为,以悲剧性的连续性重复着。每天,像日落一样不可避免。

©Basir Mahmood,Death, at least once, 2020. Video

他的作品被广泛展出,包括2012年巴黎东京宫伊甸园、2012年俄罗斯第三届莫斯科国际青年艺术双年展、2012年密歇根州立大学布罗德博物馆开幕展、2012年布里斯班昆士兰美术馆亚太三年展(APT 7)、沙迦双年展11.(2013);他人的时间,东京当代艺术博物馆(2015);银川双年展(2016 ,中国);Abraaj集团艺术奖展(2016,迪拜);Contour双年展8,梅赫伦2017;Tableaux Vivants,Foundation Etrillard(巴黎2017,法国);第十届柏林当代艺术双年展(2018,德国);自由运动,阿姆斯特丹Stedelijk博物馆(2018);因斯布鲁克国际双年展,2020。

©Basir Mahmood, Good Ended Happily, 2018. Video

©Basir Mahmood, Moon Sighting, 2019. Video

Chloe Yap Mun Ee(马来西亚,1995年)

Chloe Yap Mun Ee是一位年轻的电影制作人和视频艺术家,她探索新兴的视听故事方式,以刺激感官并引发思考。她在影像制作中使用了不同的方法,探索了不同的创作过程,并不断寻找、实验 "电影 "媒介的可能性。但她主要用电影和视频媒介来直面她个人的挣扎和问题,目前探索的主题是性、性别、亲密关系和爱情。

©Chloe Yap Mun Ee, Doctrine of True Love

©Chloe Yap Mun Ee, STRNGE PLCE

©Chloe Yap Mun Ee, Manifesting the End (For the Love of My Life)

©Chloe Yap Mun Ee, I Can't See When I Play Sheep

Hira Nabi(巴基斯坦,1987年)

Hira Nabi用图像和文字来讲述日常的故事。她的作品关注环境,关注那些经常被人忽视的事物,关注一个缓慢的重新发现的过程:她希望通过这个过程将焦点从以人类为中心的故事转移到对我们所处时代的更大的相互关联的见证上。

她在Hampshire College获得了电影和后殖民研究的学士学位,并在New College获得了电影和媒体研究的硕士学位。她生活和工作在巴基斯坦的拉合尔,并在Beaconhouse国立大学任教,研究电影文化、南亚的植物运动和植物迁徙。

©Hira Nabi, All That Perishes At the Edge of Land

在这部半纪实半虚构作品中,“海洋主人”是一艘集装箱船的名字,它被拟人化,并与Gadani船厂的几名工人展开对话。对话在梦想与欲望、可以被称为家的地方,以及在Gadani拆毁一艘船的行为中所蕴含的结构性暴力之间移动。当工人们回忆起他们离开的家园和家庭时,漫长的工作时间融合在一起,他们被迫认清他们的职业让他们每天都要面对死亡的现实,以及他们如何生存和展望未来。

©Hira Nabi, What Do the Trees Tell Us?

What Do the Trees Tell Us?这个正在进行的项目考察了拉合尔在获得独立并成为巴基斯坦的一部分之前,被莫卧儿王朝、锡克教徒和英国人统治的历史中所建造的各种花园。这个长期项目的第一次迭代是以视频二联画的形式呈现的:进入保留下来的花园和曾经的花园的废墟。视频的叙事思考了帝国和殖民主义的意义,以及拉合尔走向现代的道路,在时间和空间、现实和记忆、过去和现在、梦想和欲望中灵活转换。随着视频的发展,我们开始感受到历史、记忆和怀旧的重量,因为它影响着那些生活在拉合尔这座城市并称之为家的人。通过作品,艺术家寻找到了这些被毁坏的和现存的花园的缩影,它们赋予了拉合尔居民强烈的、历史中遗留下的身份。

刘沁敏(中国,1990年)

刘沁敏,出生于湖南长沙,现工作于纽约和旧金山。作品主要涉及舞蹈编导,行为,装置,电视表演,音乐以及影像。她感兴趣于操作大众、主流媒体为途径来记录她自己作为一名生活在和平时代的90后旅居在家乡以外国家的经历,也叙述了因为自身的多重文化身份而发生的真实故事。她毫不掩饰的表达自己对娱乐,90后文化,美国嘻哈文化的喜爱,更多的是她希望运用自己对“主流”文化现象的探索和学习来反思“自己文化”的幻想。2013年毕业于旧金山州立大学舞蹈系。2017年毕业于 SVA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艺术实践系。作品曾在旧金山亚洲美术馆,Yerba Buena Center for the Arts(芳草地艺术中心),美国舞蹈节,Sound Wave双年艺术展,旧金山舞蹈电影节,澳大利亚女性影像艺术节。她于2015荣获美国旧金山周报封面艺术家。

©刘沁敏,《飞》,2020,现场表演、影像

©刘沁敏,《天使哈哈》,2018

近年来,艺术家刘沁敏的兴趣聚焦于以表演语言作为基底,并将其扩充发展为多维度的整体创作。通过设计编排以及视觉技巧的运用,艺术家期待抽象的肢体语言能够让观看者“感同身受”。长期以来刘沁敏的创作围绕90后的真实生存状态而展开,她通过日常随笔式的记录,把那些支离破碎的随性的布局编排成属于“这一代”的语言。

Que Chi Truong(越南,1987年)

Truong Que Chi是一位艺术家、策展人和电影制片人。她的作品检视越南日常暴力的景象,并深入研究档案、记忆和想象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她的作品曾在各种本地和国际电影节、展览和研讨会上展出,包括与建筑工作室vn-a的双人展 "Site/Shine/Sight"、"The Factory Contemporary"。

艺术中心,越南(2018),《当我驻足海角》,个展,Nhà Sàn Collective,越南(2017);Cosmopolis #1,蓬皮杜中心,法国(2017);亚洲电影聚焦。时间机器》,Objectifs-Centre for Photography and Film,新加坡(2017);《天际线与飞人3》,Nhà Sàn Collective,越南(2015-2017);《South by Southeast. A进一步的表面》,时代美术馆,中国(2016)。Truong Que Chi自2015年起是Nha San Collective的策展人委员会成员。她也是河内戏剧与电影大学的电影讲师。

Sokchanlina Lim(柬埔寨,1987年)

Lim Sokchanlina的作品横跨摄影、录像、特定装置和表演等纪实和概念实践。他使用不同的方法,呼吁人们关注柬埔寨与全球相关的各种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和环境变化。

Lim是艺术家团体Stiev Selapak / Art Rebels (2007 - )的创始和活跃成员,他共同创办了展览空间Sa Sa Art Gallery (2009 - 2010)和SA SA BASSAC (2011-2017),以及Sa Sa Art Projects,一个以社区为基础的知识共享平台和实验性居住计划(2010 - )。他最近帮助建立了Analogue Prints实验室,这是金边第一个公共访问的暗室。

©Lim Sokchanlina, Urban Street Night Club

在柬埔寨首都金边的建设热潮中,Lim Sokchanlina开始拍摄围墙,作为城市变化物理和心理变化的代表。他的第一个系列 "Wrapped Future"(2009-2012)记录了争议地点的普通波纹围栏,在明亮的日光下拍摄,并按地点命名。Lim的档案和艺术冲动想要让人们注意到,用他的话说,"什么是站在原地的、被遗忘或甚至从未被人知道的东西"。

在Urban Street Night Club (2013)中,Lim巧妙地处理了最新的围栏趋势,其中平庸的路障被转化为脚本化的城市空间。视频和照片定格在金边新兴娱乐区一个赌场周围一公里长的特殊拐弯处的图像。围栏由柬埔寨的大型普通和理想化图像组成,包括古老的吴哥寺庙、完美绽放的莲花、层层叠叠的瀑布和纯净的海滩。夜晚,这些复制品在悬挂的LED灯的照射下泛起彩虹般的光芒。

Lim的近期展览包括:柬埔寨移民工人在亚洲(对话);新加坡双年展(2019年);包裹未来II,NCA Nichodo当代画廊东京(2019年);悉尼双年展(2018年);事物的生命,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商场(2017年);Sunshowet:东南亚1980年代到现在的当代艺术,东京森美术馆、日本福冈亚洲美术馆(2017)、台湾高雄美术馆(2019),梅尔茨当代艺术中心和法国福尔巴赫Mediatheque画廊(2016);澳大利亚达尔文节(2014);金边救援考古;身体、镜头、城市、消失,新加坡当代艺术中心(2014);新加坡艺术舞台Urban Street Night Club,东南亚平台(2014);布鲁克林Wrapped Future(三角公园)(2013),以及金边SA SA BASSAC(2012)。拯救考古学,ifa,柏林和斯图加特(2013),以及河景INFLUX,各种空间:河内、西贡、曼谷、金边、雅加达、马尼拉(2012)。他是曼哈顿下城文化委员会在总督岛的常驻艺术家(2013年)。

Tulapop Saenjaroen(泰国,1986年)

Tulapop Saenjaroen是一位艺术家和电影制作人,他的作品包括表演、录像和电影以及公共项目。他拥有伦敦大学学院Slade艺术学院的艺术硕士学位,以及加州艺术学院美学和政治学的硕士学位。他曾获得泰国文化部当代艺术和文化办公室的实验电影/视频资助。他的作品曾在世界各地放映和展出。A Room with a Coconut View》(2018)在泰国以及莫斯科、雅加达和温特图尔获奖。

©Tulapop Saenjaroen, A Room with a Coconut View

Kanya是导游,同时也是酒店的自动语音,她带领着她的外国客人Alex,在泰国东部一个叫Bangsaen的海滩小镇上游览。由于Kanya的介绍过于美化和规范化,Alex决定自己去探索这个小镇,幻想走出这个框架。

©Tulapop Saenjaroen, People on Sunday

©Tulapop Saenjaroen, People on Sunday

“People on Sunday” 是对1930年德国一部默片《Menschen Am Sonntag》的重新诠释、回应和致敬;然而,这种回应是从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工作条件下完成的。这种重新解读讲述了与动态影像相关的工作者的偶发故事,他们受雇于同一个关于自由时间的行为艺术-视频项目。

关于巴塞隆纳Loop录像艺术制作奖:

Han Nefkens基金会是2009年在巴塞罗那成立的私人非营利组织,其目的是通过艺术将人们联系起来,跨越学科的限制。基金会通过资助制作及提供国际平台来支持新兴的视频艺术家,以提供奖项、奖学金、委托和驻留项目来实现这一目标。

LOOP是一个致力于研究和推广动态影像的平台。自2003年成立以来,它为专业观众提供了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影像相关内容的选择。在与国际艺术家、策展人、画廊家、收藏家和机构负责人合作开发项目的同时,LOOP每年都会在巴塞罗那举办LOOP展,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博览会 ",由国际画廊选出并展示当代艺术家的影像,提供独特的观赏体验;"电影节 ",为一系列以在城市周围举办展览、放映和现场表演的形式创作动态影像创作的提案;"研究 ",是促进对视频和电影认识和欣赏的一系列讲座、研讨会和专业会议。

Aperturist光圈

- END -

原标题:《2020 巴塞隆纳Loop录像艺术制作奖公布,许哲瑜获15,000美金奖励》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