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侯麦书单 | 生活就是电影,爱情也是哲学

2020-12-27 10: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埃里克·侯麦在其近六十年的导演生涯中,几乎每部作品都在重现同一个电影母题——爱情。他让笔下的角色无数次投身电影空间中,探索爱情中的自由意志、机遇与不朽,这是侯麦精心谱写的一首优雅隽永的爱情哲学变奏曲,也是他对于人类安身立命的终极关怀。

今年正值法国电影新浪潮大师埃里克·侯麦诞辰一百周年。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将于2020年12月30日至2021年1月11日为深圳、广州两地影迷带来侯麦百年诞辰回顾展,邀请观众共同回味这位爱情哲学大师曾给予我们的点滴智慧。

事实上,埃里克·侯麦并不是导演的真名。他的真名叫莫里斯·亨利·约瑟夫·舍莱尔(Maurice Henri Joseph Schérer),埃里克·侯麦只是他的化名,分别取自他喜爱的导演埃里克·冯·斯特劳亨(Eric von Stroheim)的名和小说家萨克斯·侯麦(Sax Rohmer)的姓。

侯麦的第一个职业是教师,不久转向电影评论,1950年他成为著名的《电影手册》的创始编辑之一,与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雅克·里维埃等后来著名的“新浪潮”导演一起工作,并做了7年主编。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拍摄电影,侯麦一生共拍摄了50多部影片,其独树一帜的法式清新令人过目难忘,他擅长在电影中探讨情感与道德,采用富有哲理的人物对话,看似平淡,却充满了智慧的火花。

编剧博尼策曾经评论说:“应该怎样生活,应该怎样去爱?这样的基本问题冲击着侯麦片中人物的内心。他们怎样找到自己的出口?”不过,在陷入电影情节之前,我们可能更多的会被画面和氛围所吸引,那样的简洁、纯粹,真挚和淳朴劲儿,似乎毫不费力地就把生活升华成了一种艺术形态。

本期booklist我们就聊一聊侯麦电影里的文学、哲学和法式生活。

01

侯麦电影里的文学、哲学

《纽约客》曾写道,“对侯麦的主人公们来说,野心、金钱与阶级并不重要,他们唯一信奉的阶级,便是品味与表达能力。” 他们调情时会说:“来我家吧,我有很多书。”

《夏天的故事》剧照

《冬天的故事》剧照

《午后之爱》剧照

《慕德家一夜》剧照

侯麦本人喜爱哲学和文学,他的电影主角们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谈吐中常常提到哲学或文学书籍。书籍有时在他的电影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甚至是情节的重要枢纽。

《春天的故事》剧照。从右向左:黑格尔《美学》,胡塞尔《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柏拉图《泰阿泰德篇·巴门尼德斯篇》,歌德《浮士德》,康德《判断力批判》,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海德格尔,柏拉图《理想国》。

在《春天的故事》里,通晓哲学的珍妮不断的寻找和测量人和人之间最适合的距离。电影中的项链最初作为道德事件出现,娜塔莎怀疑父亲的新女友偷了戒指,而父亲则认为可能是娜塔莎出于对女友的讨厌藏起了项链,电影最终以项链的失而复得结束。珍妮与娜塔莎聊天时提到,如果有人戴着柏拉图《理想国》中的能让人隐形的西杰斯(商务印书局的译本译作“古各斯”)的戒指,就可以看到她这一天做的所有事情。这一意象的出现,也暗示了电影的道德主题。

作者:柏拉图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原作名:Πολιτεία

译者:郭斌和、张竹明

ISBN:9787100017565

《慕德家一夜》是侯麦“六个道德故事”系列影片之一,在影片初始,34岁的天主教徒路易斯在书店翻开帕斯卡尔的《思想录》,自此,对于帕斯卡尔哲学思想的讨论贯穿电影始终。布莱兹·帕斯卡尔是法国17世纪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散文家,我们的压强单位“帕斯卡”便是以他命名,除此外他在哲学领域也是相当有成就。在《思想录》这部遗作中,帕斯卡尔继承了理性主义的传统,以一种浪漫思维的方式来谈自身的哲学和神学思想,深入探讨人生、人性、社会、宗教等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上帝存在赌博论”。

《慕德家一夜》剧照

《慕德家一夜》可以理解为是一部探索性影片,电影中主人公路易斯以自身经历践行着对于帕斯卡尔哲学的探索。理解《思想录》,能更好的理解影片情节对生命偶然性的诘问,对于道德和信仰的讨论,以及对于爱情与欲望的权衡。

作者:帕斯卡尔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副标题:论宗教和其他主题的思想

原作名:Les Pensées : Sur La Religion Et Sur Quelques Autres Sujets

译者:何兆武

ISBN:9787100022842

侯麦的《绿光》和《冬天的故事》,不仅是文学作品的同名电影,同时也大量运用了文学及戏剧作品里的设定。

《绿光》借用了儒勒·凡尔纳小说的许多设定,电影中的主角戴尔芬也像小说中的女主角一样,期待着亲密关系的出现,但同时又感到迟疑、紧张。朋友预言这一年绿色是属于她的颜色,在马赛的海边她听到了绿光的传说,“见到绿光的人,会懂得自己,也懂得别人”。

看过儒勒·凡尔纳小说《绿光》,了解其中的背景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侯麦电影里绿光的含义。绿光是自然界罕见的奇迹,人心也是最深邃复杂的宇宙,寻找绿光就像是发现自己,这是贯穿一生的跋涉,也是侯麦电影中常常出现的主题。

作者:儒勒·凡尔纳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10473

《绿光》中还出现另一部文学名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同样是直视人的“灵魂之深”。侯麦也在用电影探索人心的复杂难测,或者说,整个现代社会的人所面对的灵魂疾病,在陀氏的文学中都早有体现。

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荣如德

ISBN:9787532762682

《冬天的故事》则是莎士比亚歌剧《冬天的故事》的使用,不仅参与构建了影片的双层结构,而且现代恋人的重逢和歌剧中雕像王后的复生之间也形成了一种有趣的互文对照。

莎翁话剧中埃尔米奥娜的复活极富人生意义,正如菲利茜观看后所说“显然是信仰使她复活”。借助该话剧,侯麦亦在强调信仰的意义以及一种无需信仰上帝的宗教,菲利茜没有皈依宗教,但信仰灵魂与至爱,牺牲快乐和生活,只为了那触不到的恋人。电影设定的喜剧结局帮助观众重燃希望,正如莎翁戏剧结尾表现的那样:只有找回了失去的,戏才能落幕。通过戏剧,侯麦与观众共同探讨人生哲学,信者得救,信仰本身自有价值。

作者:莎士比亚

出版社:未读·文艺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译者:朱生豪

ISBN:9787550265776

《六个道德故事》则是侯麦以自己的小说为脚本,拍摄完成后,他又将别人的小说改编成了两部电影。《O侯爵夫人》改编自海因里希·封·克莱斯特的小说,《柏士浮》取材于十一世纪克雷蒂安·德·特罗亚的史诗。侯麦在1957年创作的时候,并不认为拍摄伟大的文学作品是件好事,因为这会使一本书变得畅销,二流小说会成就一流电影。当然他未曾尝试拍摄巴尔扎克和雨果的小说,他称之为“他的”作者。如此一来,电影直面了电影与文学之间的区别。

02

侯麦电影里的法式生活

吊带悄无声息地从肩膀滑落、针织衫松松垮垮地挂着、两条腿在宽阔的裤管里自由晃动……主人公们的穿着,日常、简单、优雅而不矫饰。人人都能穿的单品,却因为举止的洒脱与不刻意,而能够性感得刚刚好,更不用说那些已经被众多人娴熟而不断诉说的配色和穿搭。

法式生活的格调,随性、热烈,侯麦电影里的拿捏几乎满足了我所有想象。其中的法式吃喝没有我们印象里法式大餐的繁复细琐,而是充满居家的惬意情调,契合着法式穿搭的异曲同工之妙。

《克莱尔的膝盖》剧照

《春天的故事》剧照

《女收藏家》剧照

能在室外吃绝不在室内,若是室内,一定是靠窗。生番茄和果酱是常备的。下午没事,几个朋友一边掰着法棍,一边说笑,水果吃完,喝咖啡,咖啡没了,几个人分一瓶酒……

侯麦电影里的人一年四季好像无所事事但又都很忙。春天商量着夏天去哪里度假,夏天跑去海边舔冰淇淋,秋天去郊外的野餐摘光院子里的水果做果酱,冬天怀里抱着刚出炉的法棍小跑着回家吃晚饭。

在餐桌上大家的话真不少,似乎餐桌更能让人敞开心怀,贴近内心。

参考资料:

1、公众号:澎湃,翻书党 《侯麦诞辰100周年:他的电影中的文学与哲学》

2、公众号:深焦DeepFocus《我们从未如此需要侯麦,因他的电影从不轻易判断道德》

3、《侯麦传》,作者:安托万·德·巴克,诺尔·艾柏,译者:范加慧,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年份:2020

原标题:《侯麦书单 | 生活就是电影,爱情也是哲学》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