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消失的波洛克》:一本波洛克画作引发的悬疑小说

2020-12-28 20: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2006年11月3日,美国行动绘画鼻祖拍出杰克逊·波洛克的作品Number 5(《1948年作品第5号》)以1.4亿美元的成交价,拍出了当时全球绘画作品最高价。

杰克逊·波洛克《1948年作品第5号》

哈佛大学艺术史博士黄文叡得闻消息,几年前的一件小事浮上心头。擅长西方现当代艺术史、视觉艺术符号学、艺术市场消费行为和文化研究的他,当时在美国担任艺术顾问,被一位佛罗里达的藏家邀请到家里鉴定六幅波洛克的画作。看到画作后,经验告诉他,这里面有问题,不仅仅是作品的真伪问题,还牵涉到金融诈骗。

此事虽然未有结果,但一直悬在黄文叡的心中。他觉得是很好的小说虚构素材。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这个念头终于得以完成。其以文叡作为笔名,以波洛克的滴画为线索展开的艺术金融悬疑小说《消失的波洛克》在日前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于11月14日下午,在上海中心朵云书院旗舰店举行了分享读书会。

“东汉普顿杀人事件”——《消失的波洛克》新书首发式

《消失的波洛克》讲述了一段曲折离奇、危机重重的探案故事。一则因波洛克滴画而起的犯罪案件发生在长岛东汉普顿,美术馆馆长、金融界大鳄、保险业巨子、艺术品收藏家、联邦调查局探员等各色人群均卷入其中,而最终的秘密则藏在波洛克的22幅滴画之中。

书中,他大量援引现代艺术史知识以及相关历史掌故和野史,同时引入侦探、阴谋论等元素,使得史实与悬疑交织,艺术与惊悚相融。同时小说还呈现了艺术圈与金融市场、艺术品犯罪之间的复杂关系。

想要写一本类似《达·芬奇密码》的小说

在那次鉴定之前,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黄文叡已经读了好几遍。

“我不敢说它对我完全没有影响,但是它是让我想要写一本类似小说的一个非常大的动机。”黄文叡说道。

不过,《达·芬奇密码》的故事是架设于一个虚拟的地下组织,用宗教符号的方式梳理故事情节,很多是完全靠着想象,黄文叡觉得似乎可以跳出这个框架,另寻他途。

“进入艺术品市场后,看的多了,接触的多了,就知道这里面有太多台面上和台面下的手法了。”就在这时,波洛克疑作之事出现了。

“佛罗里达州有一个大收藏家,想要把一批东西抵押给银行做融资,必须找第三方的鉴定线下机构,就找到了我当顾问的一家公司。”看到画之后,黄文叡心里充满了问号,但他看到了跳出《达·芬奇密码》框架的切入点,“里面涉及到很多的尔虞我诈,可以成为小说的素材。”

2006年,波洛克的《第五号》在市场上创造全球画作最高价,让黄文叡感觉到时机快成熟了。“想想看,当年的六件作品如果能鱼目混珠的进入市场,在一件作品能够卖1.4亿美元的情况下,这六件作品就不得了了。”一个与艺术市场交易相关的悬疑框架逐渐形成。

但是因为工作的关系,这个故事直到回国后才落地成书。前后酝酿花了十多年,但从真正动笔到完稿却只用了三个月。

”或许创造了一本现象级的作品“

作为艺术评论家,《消失的波洛克》首先吸引丁曦林的当然是波洛克其人其作,波洛克和悬疑挂钩,让他感到期待,想一窥究竟。

等到一口气读完之后,他感觉“这可能是一本现象级的作品”。

杰克逊·波洛克(1912—1956)

“为什么是现象级的作品?因为我没看过除这本书之外的第二本艺术金融小说,艺术小说倒是有。”在丁曦林看来,会写小说的人不一定能驾驭艺术金融,而懂金融的未必能写小说,未必能写得这么流畅,“这本书将来会有无限的可能,可能会改编成电影、电视剧。”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方白自述因为忙于绘画、展览,已有十年没看书了,“但是这本书我一看就入迷了。”不仅如此,看完之后的几天,他依然沉浸在书的剧情中。这让张方白觉得,不仅仅是艺术、金融这些符号,作为小说,《消失的波洛克》是有自己的特殊技巧的,而这也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非常看重的一点。

拿到书稿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王焰首先想到了丹·布朗。

“我知道黄先生是一个艺术家、艺术评论家、鉴赏家,他来写这个小说,我第一感觉是想到了丹·布朗,我觉得这就像一个学者在他熟悉的领域,把他知道的知识和他的符号、理论用故事表达出来,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也是很有意思的题材。”但是光具有学科和知识背景是不够的,如何以小说的标准呈现才是核心。

“大家都知道我们不是一个以出小说作品见长的社,小说出得很少。所以我们如果要出小说作品,是有门槛和要求的,我们会对文字有相当的把握和认可才会出版。”在王焰看来,《消失的波洛克》在文字和情节足够吸引人,是最打动她的,其次才是有可能诞生了一个新的IP,“可能拍电影、拍电视,甚至也有可能做一个小剧场的话剧。”

左起:王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董事长、社长),张方白(艺术家,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黄文叡(哈佛大学艺术史博士,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教授),丁曦林(艺评家,作家,文汇报高级编辑)

写书写到快精神分裂,最关心的是人性

在《消失的波洛克》中有着不少知识性的内容,但是黄文叡觉得这不是掉书袋或强说辞,而是根据情节需要的有机结合,是为了使得内容和情节更具可信性。不同于丹·布朗的大量虚构,在黄文叡看来,一个小说能贴近读者,其虚构和真实的比例应该是一半一半,即使是虚构的部分也要让读者浑然不觉。

而无论是波洛克也好,还是金融诈骗也好,黄文叡都只是把它们作为切入点或表象,其真正想要呈现的是其中复杂的人性。

回国以后,黄文叡深感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国内,他所接触到的最重要的不是作品,而更多是人的问题,“人处理不好,你不可能还有机会碰到作品、谈到作品。”这让他理解了为什么说中国人是重人重情的,为什么常常讲情理法。

所以在小说里,波洛克只是影子,人物性格和人性始终是第一位的。里面的人物围绕着波洛克的作品尔虞我诈、你来我往,人性就出来了。“不要问我这部小说有没有什么对文化的思考之类的,没有,我写小说我只想讲述人性。”

为了使得这些复杂多变的人物可信、清晰,黄文叡不仅做了大量笔记备忘,还会投射进入不同人物的内心和行为,写到后来,他觉得自己已经有点精神分裂了,“但是我非常享受精神分裂的状态。”

在他看来,当艺术家多少都要有点精神分裂的状态,尤其是创作的过程中。“我常常讲波洛克是无赖,为什么他还会被封为最伟大的艺术家?因为只有无赖才能干这么伟大的事情,太清醒的人干不了,福柯说文明是建构在疯癫上的,所以艺术创作就是那疯癫的一瞬间,文学创作也是要进入疯癫的状态,你不能太清楚知道自己的位置,要做到无我、忘我。”

转载自澎湃新闻,记者 徐萧

推荐阅读

《消失的波洛克》

文叡 著

978-7-5760-0985-9

编辑推荐

艺术史上永远不会缺乏分水岭式的人物。

1945年8月刊的《LIFE》杂志上,出现了一个叼着烟斗、目空一切的画家专访,可他背后的作品看着根本就像乱涂乱画。《LIFE》杂志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杰克逊·波洛克,他是美国在世最伟大的艺术家吗?”

纵观波洛克并不漫长的一生,酗酒、抑郁、躁狂,长期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甚至最后在神智不清的状态下酒驾丧命……这种人生经历简直像是为那些神话一般的“艺术家”量身定制的。但同时,他也是战后当之无愧的西方艺术领袖人物,抽象表现主义巨匠,“行动绘画”先驱者,“美国气质”的典型代表。艺术收藏家古根海姆更是将他描述为“自毕加索之后最伟大的画家”。

波洛克独创的闻名世界的“滴画”,是美国现代艺术中最鲜明的一面旗帜,直至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他的抽象表现主义作品依然在艺术长廊中熠熠生辉。

悬疑推理小说《消失的波洛克》即从波洛克的6幅滴画展开线索,开启了一段曲折离奇、危机重重的艺术追逐,融合侦探、惊悚和阴谋论等多种风格,激发读者对现代艺术的普遍兴趣。

作者本身具有艺术史研究的专业学术背景,作品中援引了大量现代艺术史知识以及相关历史掌故和野史,对于艺术品进入金融市场以及由此滋生的艺术品犯罪亦有精彩呈现。史实与悬疑交互交织,艺术与惊悚完美融合,令小说在某种程度上似乎突破了历史与虚构的界限。情节环环相扣,多重反转,结局出人意料。

内容简介

正在纽约出差的哈佛大学教授罗伯·霍顿教授应老友菲利普邀请,于深夜前往长岛东汉普顿(East Hampton)一处豪宅参与评鉴六幅不曾曝光过的波洛克滴画。自此,美术馆馆长、金融界大鳄、保险业巨子、艺术品收藏家、联调局探员等各色人等悉数登场,暗流涌动,一场事先张扬的“阴谋”随之拉开序幕。苏富比拍卖行主管陶比斯的意外死亡令他的恋人珍妮悲痛欲绝,但之后陶比斯离奇的“死而复生”又令案件扑朔迷离,陷入僵局……

辣手神探杰瑞联手罗伯、珍妮,以波洛克的六幅滴画为线索,抽丝剥茧,与幕后操纵者展开了斗智斗勇的角逐,其间波士顿黑手党头目疯眼、神秘的地下组织“堕落天堂之钥”亦随之浮出水面。最终众人从波洛克的22幅画中窥到玄机,看似利用艺术品洗钱诈保、非法牟利的背后实则暗藏惊天的秘密……

作者简介

黄文叡,曾任教于美国耶鲁大学,专研西方现当代艺术史、视觉艺术符号学、艺术市场消费行为和文化研究。早年担任纽约电影制片公司执行制作、纪录片导演、华尔街外汇交易员,后转任艺术顾问,现为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等国内外多所知名院校的教授,同时兼任欧洲老家族和中东皇室的艺术品收藏顾问。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