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话说太极拳|太极拳在中国台湾展现峥嵘后……(连载)

2021-01-03 18: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台湾各式拳

第三十八回

一是忽雷太极拳。王晋让(1905.12.7~1996.7.11),字逊甫,男,汉族,河南省温县徐堡村人。台湾忽雷太极拳主要推广者之一,忽雷太极拳第三代传人陈应德弟子。1925年,20岁时请陈应德老师每月来家授课一周,学习忽雷太极拳,每日练拳二十多遍,持续三年,拳艺精进。1940年移居台湾省高雄市。后来因为见了杨式太极拳传人厉毓海演练的杨式太极拳文雅美观,遂“藏拙”不传。直至退休后,为绵续此优秀拳艺,重拾旧学,于1964年在台湾传授此拳。因从不公开练拳,仅在家中几坪大的客厅示范讲解拳架及推手功夫,培育了30多名弟子。大陆改革开放后,派弟子回大陆寻根。王晋让学识渊博,善书法,是文武兼修的一代名师。1996年7月11日逝于高雄,享年92岁。

王晋让忽雷太极拳特点为架子小,拳打卧牛之地。所以王晋让授拳之场所不过二坪大小。而演来松活抖弹,全身颤抖,全不用力,概走柔圆缠丝之劲,而劲发瞬间,观之不甚美观,不见惊人之举,却能服人,推手之功力亦甚受推崇。因此台湾省有许多学习陈式太极拳者,往往再问学于王晋让。可见王晋让之艺在精不在多,而外似无华,内实菁英。

二是武式太极拳。张峻峰,山东省邹平县人,台湾武式太极拳主要推广者,武式太极拳第三代传台湾各式拳人郝为真弟子。

张峻峰不仅学习过太极拳,而且学习过形意拳和八卦掌。其八卦掌师从高义盛,形意拳师从李存义与张兆东,太极拳则师从郝为真,故其太极拳明显结合了形意与八卦的特点。

高义盛(1866~1951年),号德源,字寿山,原籍山东无棣县大山乡大庄子人,后移居河北省天津县杨村镇。民国初年著名武术家,精通八卦掌,为程派高氏八卦掌的创始者。其弟子主要有吴孟侠、张峻峰、吴兆峰、李元璋、邱凤培、曲克章、李壮飞、赵石川、何可才等人。

李存义(1847~1921年),字忠元,清末深州(今深州市)南小营村人。20岁时向刘奇兰、郭云深学形意拳,从董海川学八卦掌。1912年,李存义在天津创办北方最大的民间武术团体——中华武士会,亲任会长,教授形意拳,创编十六路《拳术教范》,编写《刺杀拳谱》,教授门徒数百人。

张占魁(1865~1938年),字兆东,河北省河间县后鸿雁村人,清末著名武术家,为刘奇兰之徒,兼擅形意拳与八卦掌,为形意八卦拳的创始者。其弟子有韩慕侠、王俊臣、刘晋卿、裘稚和、李剑秋、赵道新、姜容樵、钱树樵、张雨亭等。

因张峻峰在台湾形意拳和八卦掌声名过重,掩过了其所练太极拳,弟子们大多冲着形意拳和八卦掌而来学习,故其武式太极拳的传播范围并不是很广。

三是吴式太极拳。卫笑堂,山东省栖霞人。台湾吴式太极拳主要推广者之一,吴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吴鉴泉弟子。

约在1930年至1936年间,卫笑堂在上海山东旅沪体育会传授八步螳螂拳,结识上海精武体育会吴鉴泉,学习了吴鉴泉传授的108式吴式太极拳。卫笑堂到台湾后,常在台北市植物园教拳。因卫笑堂偏重于技击观念,将拳架稍作更改,其弟子们便称其为卫式太极拳。杨清容在台湾出版有《卫式太极拳108式》。

霍洁泉,台湾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创办人。自幼向父亲习得精武门霍元甲之迷踪拳,1949年拜吴鉴泉长子、香港鉴泉太极拳社太极拳名家吴公仪为师,系吴公仪的入室弟子,吴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

1981年左右,霍洁泉到台湾定居,开始推广吴式太极拳。为纪念吴鉴泉之友霍元甲,并自名其吴式太极拳为“精武迷踪太极拳”。

四是孙式太极拳。在台湾传播孙式太极拳的主要有李灿(女士)、赵锡民、张英建、张世荣等人,均系郑怀贤一系,均学拳于四川省成都,为孙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

郑怀贤(1897~1981年),又名郑德顺,河北省安新县新安镇北辛村人,中国闻名中医骨伤科专家、武术家、教授。历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常委、中国武术协会主席、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全国运动医学学会委员、四川省政协常委、中华医学会四川分会副理事长、成都运动医学学会主席、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主任、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院长等职。郑怀贤在武术界有相当大的名望,在中医骨伤科界也有极高的声誉,医治过的病人上至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贺龙,下到普通老百姓,被后人尊称为“武医宗师”。

郑怀贤13岁时,跟新安号称“飞叉大王”的李洱庆学飞叉,兼学接骨治伤本领,学习骨伤科8年。1918年,郑怀贤被途经这里的武术名家魏昌义看中,经师傅李洱庆同意,被魏昌义收为弟子,学习三年戳脚翻子。1921年,魏昌义又推荐郑怀贤向魏金山学习三年鹰爪翻子。1924年,魏金山又把郑怀贤推荐到当时中国最负盛名的武术家孙禄堂处,让其跟随孙禄堂深造。1928年,经孙禄堂推荐,郑怀贤在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国术。其先后在上海中华体育会、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西江体育师范学校担任武术教员。不久被沪上大亨杜月笙看中,结为金兰,成了杜月笙的贴身保镖。1936年,在赴柏林11届奥运会国术表演队的队员选拔赛上,郑怀贤以总分第三名的成绩成为去奥运会表演的国术队员之一,蒋介石、宋美龄夫妇专门在南京行政院隆重接见,并合影留念。这次表演是中国武术第一次集体展现在世界体育大会面前,表演得非常成功,其所表演的飞叉是当时最为轰动的节目之一,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郑怀贤不主张专攻太极拳,他以孙式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为骨架,融会戳脚、翻子、八极、劈剑、大枪等技艺,形成无中生有、刚柔相济、长短兼备、动静如一的劲力结构。其中李灿亲近郑怀贤较多,所学拳艺也多。张英建曾获台港澳国术总冠军,张世荣授艺于台南。张世荣门下有张少泉教授,精于科学理论,有《撒放论》等著作。另有居浩,曾著《孙氏太极拳》一书。

五是吴峻山派太极拳。吴峻山(1870~1941年),字德连,北京人氏,出身殷实家庭,自幼嗜文喜武,曾学练六合诸功,颇有成就。20多岁时偶遇韩福顺祖师,遂拜师入门,苦练八卦掌拳械,在老八掌和八卦刀术方面造诣很深。步入中年,结识了八卦掌第二代主要传人刘德宽,不仅将八卦易理和八卦掌拳理拳谱倾囊相授,还传授他八卦太极拳、杨式太极拳以及自己创编的直趟八卦六十四散手掌、太极长拳等套路。最后,将从不轻传的八卦掌内功心法,也秘传给了吴峻山。20世纪20年代,吴峻山已成为八卦掌一代名家,受聘在河北省国术馆任教,并开始收徒传授八卦掌、太极长拳等。1928年,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中央国术馆,特聘吴峻山为教授,后任中央国术馆教务长。在国术馆任教期间,吴峻山主要传授八卦掌(韩传老八掌)、太极长拳、杨式太极拳、六合棍和自创的“新劈刺术”等。所教弟子中较著名者有张骧伍(国术馆副馆长)、李元智、张文广、傅淑云、刘玉华、王天与、何福生等。

吴峻山派太极拳在台湾能传其艺的弟子有二人,其一是中央国术馆第二期毕业曾留校为教师的李元智,其二为参加第11届柏林奥运会表演队员之一的傅淑云(女士)。

李元智(1903~1972年),字慧伯,河北省沧州市人,武术家。历任国立中央国术体育专科学校讲师、副教授、副处长,国民党中央军校武术教官、主任教官等。1945年日寇投降后,随国立体专复员至天津,任训育主任。1948年去武汉,任汉口军官学校教官,后随校迁至海南岛。1950年随校去台湾,在台湾国民党中央军校、陆军大学及台湾师范大学等处任武术教师。据《沧州武术志》载,李家世代务农,大、二兄早夭,祖母将其“化入寺中”,赐名“元智”。因家贫,自幼佐家劳作,练得壮实。10岁起,即从陈玉山习燕青门拳械,又随傅万祥习醉八仙拳,后从曹大师学棍法。1928年考入南京中央国术馆,从韩化臣、马英图、米连科与赵树德等精习八极门拳械、青萍剑等。后从朱国福、黄柏年、吴俊山习练形意拳、八卦掌与八卦太极拳等。1929年在上海举行的国术大会上,获得最优秀的成绩。毕业后,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李元智一生授徒众多,遍及海内外。著有《梅花四门单刀图说》《青萍剑图解》《十二势拳术图解》《八极拳图解》等。

傅淑云,1915年出生,女,汉族,上海市人。自幼喜武,12岁随父定居天津。初入天津国术馆习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3年中央国术馆进行招考比赛,由于功底扎实而被录取。在中央国术馆学习的三年期间,她系统地习练了陈式、杨式、马式、孙式、吴式、八卦等6种太极拳,最擅长的是绵拳和八卦连环腿。1935年在上海参加全国第六届运动会国术比赛,与范子正搭档,获得器械比赛女子双人冠军。1936年全国挑选赴奥运会武术表演队时,她理所当然地被选中,随中国武术代表团赴德国,参加第11届柏林奥运会。大会开幕前,各国选手要乘车绕柏林市区一周。中国武术表演队边走边演,轰动了柏林街头。进入兴登堡体育场后,中国武术队应邀做了精彩表演。表演中,傅淑云的昆吾剑和绵拳,更是出神入化,如银龙缠身,劈、刺、挑、剁,急如闪电,震动了整个体育场。后赴台湾,在冈山寿天宫广场、高雄龙泉寺、体育场等地传授太极拳。曾出演电影《潮州怒汉》《日落紫禁城》等武打角色。

台湾名家拳

第三十九回

此外,台湾还有很多武术名人名家之太极拳。

一是中央国术馆副馆长陈泮岭传播的99式陈式太极拳。陈泮岭(1891~1967年),字俊峰,河南省西平县城东15里陈庄村人。河南省立水利工程专门学校(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首任校长,台湾逢甲大学创办人之一,武术教育家,是台湾早期武术界最具影响力的人士之一。

陈泮岭自幼从父习少林拳。民初北上求学,在北京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期间,利用业余时间从李存义、刘彩臣学习形意拳,从佟联吉、程海亭学习八卦掌,从吴鉴泉、杨少侯、纪子修、许禹生等学习太极拳。1927年至1928年间,陈泮岭专程到温县陈家沟研究陈式太极拳。曾任河南省国术馆长,中央国术馆副馆长,黄河、长江水利工程总局局长等要职。

1920年毕业回乡,陈泮岭在开封发起创办青年改进俱乐部,提倡武术。1925年,正式成立河南武术会,各县相继成立分会及武术处。河南省国术进入有组织阶段,各地经常有各种国术活动。数年间而普及全省。1927年中央国术馆成立于南京,河南武术会亦改名河南国术馆,陈泮岭任馆长,各县市成立分馆,武术亦改称为“国术”。

河南国术馆开办国术师资之专业训练,聘请国术各派专家为教师,招考高中青年,作严格之训练,每期100余人。开办6期,成绩优良者,保送中央国术馆受训。河南国术举行省考7次,每次参加选手多达千余人。河南国术参加全国国考及全国运动会,获全国总冠军,女子团体亚军,历届运动会河南代表队都获有极高名次。

1939年,陈泮岭在中央国术馆副馆长任内,主编军政部及国防部联合成立之“国术教材编审委员会”,计成教材50余种,挂图40余幅,实为国术史上前所未有。到台湾后,陈泮岭综合诸家太极拳术,编有共99式的太极拳教材,自称兼采陈、杨、吴各家之长,姿势选择其较优,运动求其量大,应用择其较广,复融合其40多年的经验及体会,并于1963年出版。目前在台湾称之谓“中华国术太极拳教材——99式陈式太极拳”,实则除融合陈、杨、吴三家外,颇参有形意、八卦之义,故该趟拳架,综合多种多家,习之不甚容易,而架式舒坦大方,体用赅备,确系优秀之创作。陈泮岭常年在台中农场授艺,目前以黄裕盛氏推广最力。

二是国术名家张祥三、常东升、高芳先传播的实用太极拳。在台湾传授太极拳的还有一些国术名家,他们只以自己所专的武术门类来解释太极拳用法,而不讲自己所传太极拳师承关系。山东黄县六合螳螂拳名家丁子成之徒张祥三,于1926年在“黄县国术研究会”习得太极拳,他多以六合螳螂拳手法诠释太极拳架用法。常东升是保定快跤名家,高芳先是青岛国术馆副馆长,他们均以摔跤最为拿手。他们所传太极拳架子,均以杨家大架为底,但不标榜嫡传师承,常东升和高芳先二人多以摔跤诠释拳架用法,独具一格。在台湾类似他们三个拳家方式传授太极拳也比较多。

丁子成(1880~1956年),名尔忠,字子成,原籍山东省龙口市(原黄县)城关镇西北隅村,六合螳螂拳第五代传人。幼年拜河北沧州著名罗汉拳师崔禹研习长拳、罗汉拳乃至十八般武艺。数年艺成后,设场授徒。后拜内家六合螳螂拳名家林世春为师,专习六合螳螂拳。1926年在黄县成立“黄县国术研究社”,自任社长。1938年日本入侵县境,国术馆停办。1944年,在城关圣人殿复办国术馆。主要弟子有张祥三、刘云樵、高振华、赵保新、赵乾一、袁君直、陈云涛、张云华、于敬之等。

常东升(1910~1986年),字曼天,回族,河北保定人,出身摔跤世家。9岁开始就跟随父亲常兰亭练习摔跤基本功,接受极为严格的身体训练,12岁时对摔跤的各种基本动作已精通自如,便拜在清廷“布库”出身的摔跤高手张凤岩门下,接受训练指导。16岁时,已练成强健多力而又灵活敏捷的体格,掌握了摔跤基本技巧和许多跤绊,成为保定摔跤场上一位引人瞩目的少年英雄。1932年,经马良推荐,只有22岁的常东升受聘出任中央国术馆首席摔跤教师。常东升是旧中国多次全运会的摔跤冠军得主。1933年在南京举行的五运会上,常东升一路斩关破将,轻而易举夺得冠军(中量级)桂冠。1948年5月在上海举行的七运会上,他代表陆军参赛,夺得中丙级冠军。1949年常东升迁居台湾,后转到警界工作30余年。在台湾,他满腔热心地提倡和传播摔跤,先后在警官学校、台北大学、政治大学、文化大学、建国中学等学校兼任国术教师,风雨无阻地传播太极拳和摔跤,受业者多达万人。1975年退休后,仍积极致力于推广发展中国式摔跤,特别热衷于在世界各地宣传中国功夫。他先后应邀到香港、新加坡、西德、瑞典、墨西哥、美国等地区和国家讲学表演。1975年他应摩洛哥国王海珊的邀请,前去表演中国功夫。1983年,年逾古稀的常东升应邀赴美国三藩市参加中国功夫表演大会,他多次为华侨和美国观众表演太极拳和摔跤技术,每次表演皆引起轰动。

高芳先(1914~1980年),字天佐,山东省即墨人。曾任青岛国术馆副馆长、中华国术会监事、中华太极拳总会顾问、陆军91师师长、青岛保安旅旅长、青岛市警察局局长、青岛市保安队总队长等职。抗日战争期间高芳先副馆长率国术馆成员组成大刀队,攻袭日军,卓效匪浅,因功勋彪榜,一路升至少将师长,后得国民党征召编为正规军(青岛保安旅),因勋绩昭彰,被誉为“崂山之狮”,成为抗日英雄,名噪一时。服役期间获海陆空甲种奖章及胜利宝鼎勋章等。1945年8月高芳先随李先良进青岛市内接受日军投降。1949年高芳先率领青岛国术馆子弟及青岛保安旅到达台湾,1953年退伍,后定居于台中市区。高芳先在台中市开设武馆,传授武艺长达20年,有教无类,台湾弟子及跟随习武者来自美国、日本、英国、德国、香港等,从学者逾千人。其门徒遍于社会各界,主要有高华杰、高华柱、蔡明雄、杨宗昌、谢淑英、路文彦、陈金宝、陈金山、纪三协、戴正义、林聪明、罗彩文、孙明玉、庄茂隆、黄连顺、洪瑞堂、廖本龙、吴清发、赖锦廷、何献钦、江瑞芳、唐人屏、魏仲良、李裕国、邱作典、黄进财、曾桂国、徐玉梅、张伯夷等,为太极拳在台湾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

三是国学大师南怀谨传播的休闲太极拳。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谱名南常泰,浙江省乐清柳市区地团乡地团叶里人。中国当代国学大师之一,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实业家。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17岁时除精研儒家四书五经外,涉猎已遍及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多种中国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历史、琴棋书画、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诸学等。浙江国术馆国术训练员专修班第二期毕业,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肄业。抗日战争中,投笔从戎,跃马西南,筹边屯垦。返蜀后,执教于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旋即潜心佛典,遁迹峨嵋大坪寺,阅藏三年。后讲学于云南大学、四川大学等校。赴台湾后,任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政治大学等大学、研究所教授。在港台及居美时期,曾创办东西方文化精华协会总会、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美国维吉尼亚州东西方文化学院、加拿大多伦多中国文化书院、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

1977年左右,南怀瑾传授一套太极拳给学生,当时台湾党政高官王升、萧政之等人均学此拳,助教为李蔚亮。后中央大学余传韬校长请南怀瑾去传授太极拳,也是李蔚亮前往,教了三年。南怀瑾所传太极拳只是休闲性质,未言师承何人,但系杨式太极拳套路,稍微有些变化,架子低,弓马要求多,以腰为主,旋转往往达180度。台湾商界名人尹衍梁及政大企研所一些教授也曾学过。目前,李蔚亮在政大实小已教授十多年。南怀瑾的演示,曾有录像带传世。

四是钦天监刘培中传播的道功太极拳。刘培中(1883年~1975年),名鑫,字培中,山东临沂县人。父刘炳臣,清廷世袭侯爵,为山东世族。6岁开始学习道教,道号妙真子,精太极拳与剑法,曾任职钦天监。1949年到台湾,其后创立昆仑仙宗。1892年5月14日,当时只有9岁的刘培中,以神童膺选入京,至清宫怀仁堂天象学府习天文,后兼及静功与慈禧太后陪修太极拳术。进宫后,光绪皇帝赐名“玺”。1896年2月,受李姓道長之命,跟随梁仲铭学习太极拳,日以二三招,反复练习。隔年,梁仲铭授太极拳一百零八式使用法,凡出掌换式及手眼身法步法等要诀,均详加解释。

1898年1月14日晚,刘培中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练习太极拳。李道长看后说“此拳不能防身自救。万种动物,皆有防身技能,如想自救,须学挨打。”命他以此禀告梁仲铭。梁仲铭闻言大惊,开始传授软、绵、缩、小、巧,闪、展、腾、挪、封、避、砍,以及攻破之法。此后,每日早晚再授 刘培中拳术也由一式变化出七招式,心法上亦指点内外窍穴,并将内功的运用以及养气养神之秘诀一一传授。刘培中19岁任职钦天监,掌理全国天文舆地,为慈禧太后所器重。1949年,刘培中到台湾后,慢慢开始收徒传播道功太极拳,并以现代医学、生理学、解剖学、电子学、天文学等现代科学知识名词解说。其所传道功太极拳架类杨家老架而有异,招式名称有不同,练法有不同,系深深结合该派修炼内丹术之法。目前,此派以张肇平、马延基、林宜正、安守刚推广较力,其中张肇平曾任两届太极拳总会理事长,马廷基兼习多家太极拳,林宜正专注推广道功拳,安守刚同时也大力在推广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小旺的陈式太极拳,故此派道功太极拳与太极拳密切相关而活力充沛。

宗师陈照丕

第四十回

陈照丕,字绩甫,生于1893年,逝于1972年,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家沟陈氏第十八世,陈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曾任全国国术国考评判委员、全国武术协会委员,被授予“全国太极拳名家”称号。

陈照丕幼承家训,随父陈登科学习祖传太极拳,陈登科早故后,乃从陈延熙、陈发科诸先辈继续学习。少时练拳刻苦,日练拳三十遍,不论严寒酷暑,朝夕不辍。

陈照丕21岁时,开始外出到甘肃、河北教拳。七年后返回原籍,任县国术社教练。1928年秋,北平同仁堂东家乐佑申和乐笃同兄弟二人,慕陈式太极拳之名,托河南省沁阳县杜盛兴药行到陈家沟聘请拳师,族人公推陈照丕前往。在北京,河南同乡会的清末翰林李庆临在《北平时报》上撰文,介绍陈照丕和陈式太极拳,并约北平武林人士于宣武楼外摆台打擂,以武会友。摆擂十七天,陈照丕全无败绩,一时间名震北平。先后受聘于北平市政府,中国人民大学等十余家国术教授,北平人开始领略到传统的陈式太极拳之神韵。至此陈式太极拳在北平扎下了根,也开启了陈照丕大半生的执教生涯。

1929年,南京市长魏道明再三邀请陈照丕到南京教拳,陈照丕推荐三叔陈发科到北平接替自己教授太极拳。后到南京市政府、侨务委员会、全国民营电业联合会等处教拳,同时兼任中央国术馆名誉教授。1933年,陈照丕担任全国运动会国术裁判委员会委员和全国第二届国术国考评判委员会委员。1938年,日寇侵占南京,陈照丕返回故里,加入了范庭兰所率抗日部队,任武术教官、大刀队队长,率将士屡挫敌锋。从1940年起,陈照丕先后在洛阳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部、河南省教育厅等处教拳。1942年,陈照丕应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张含英之请到西安市教拳,在黄河水利委员会担任武术教官。

抗战胜利后,陈照丕随黄河水利委员会来到河南开封。开封解放后,陈照丕在黄河水利委员会任保管员。他一边从事本职工作,一边传授太极拳,过着简单充实的生活。陈照丕大半辈子都为传播太极拳而奔忙,到了该安度晚年的时候,一次回乡探家再次改变了陈照丕的生活。

1958年,当陈照丕回到阔别数十载的老家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时,昔日喧嚣沸腾的太极拳故乡已物是人非,恍若隔世。老一辈太极拳师凋零殆尽,和陈照丕同辈的拳师们历经战乱饥荒,死的死、散的散,已所剩无几。昔日的太极拳乡已日薄西山,名存实亡。陈照丕满怀雄心壮志地走出陈家沟,踏遍大江南北黄河上下,穷其半生,只为把太极拳发扬光大,而如今看到的家乡却是这般景象,已过花甲之年的他老泪纵横。这一年,陈照丕以65岁高龄,参加了全国武术比赛,获得太极拳第一名、梨花枪第三名。

为挽救太极拳发源地的命运,陈照丕不顾家人阻挠,毅然决定回乡教拳。村里的年轻人聚集到陈照丕老人的家里学习太极拳,之后又应邀到县城教授太极拳。渐渐的,太极拳像坚韧的野草,在陈家沟再次繁盛起来。1960年,陈照丕参加了全国武术大会,被大会誉为“全国太极拳名师”。1962年,在全国武术大会上,被授予“太极拳名家”称号。1964年,当选为全国武术协会委员。

就在陈照丕一心一意教授太极拳,使太极拳在陈家沟渐渐复苏的当口,殊不知灾难即将降临。1966年“文革”,陈照丕被扣以“伪国术教官”的帽子,成为批斗对象。无休止的批斗使得他精疲力竭,不堪折磨,最终跳井自杀,所幸被陈秋雷等人搭救出来。经历这次劫难,他仍旧对太极拳矢志不渝。为抒发自己不惧迫害、矢志教拳的豪情壮志,曾作诗自励曰:“余今八十教太极,不管前途凶和吉,风吹雨打困难多,喜看后继满乡里。”

1969年,报纸上发表了一条毛主席关于群众体育的语录:“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像做体操、爬山、跑步、游泳、打太极拳……”陈照丕看到后激动万分,拿着报纸去找当时的陈家沟村支部书记,支部书记当即表态说:“可以练,你只要是正经教拳,出了问题我负责!”当时陈照丕已经是70多岁的古稀老人了,支部书记建议他重点培养几个人,继承衣钵。王西安、陈小旺、陈正雷和朱天才成为重点培养对象,陈照丕最后几年的全部心血都花在此四人身上,将毕生所学倾力教授他们,一度衰落的陈式太极拳得以中兴。

1972年9月,为了参加河南省武术表演赛,陈照丕精神抖擞,白天在村小学校教拳,晚上培训参赛队员。因为积劳成疾,这一年12月底,陈照丕与世长辞,终年80岁。临终前他要求把自己埋在自家后院,说:“我要在另一个世界里看着弟子们练拳。”

陈照丕凭深厚的理论造诣,积数十年之经验,编著《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书,陈照丕一生经历清朝晚期、民国战乱和建国后“文化大革命”浩劫,历尽坎坷曲折,极具传奇色彩。陈照丕是近现代陈式太极拳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上承祖业,下启后人,为增强人民体质,传播太极拳,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对陈家沟太极拳的传承与推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未完待续……

总监制:李建阳

监 制:刘晞暄 王 言

统 筹:杨 杰 张乙晨

主 编:王 言 责 编:王 鹏

校 审:王盈燕 编 辑:皇甫胜彬

原标题:《话说太极拳|太极拳在中国台湾展现峥嵘后……(连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