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坚持底线思维,才能赢得主动

2021-01-13 21: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所谓底线,是指不可逾越的红线、警戒线、限制范围、约束框架。底线一旦被突破,就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危害、导致难以承受的后果。所以,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底线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临界值,一旦量变突破底线,即达到质变的关节点,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就个人而言,底线是立身之本,也是处事的基本原则;就社会而言,底线是社会有序运行的基石和基本保障。

所谓底线思维,就是以底线为基本导向,调控事物朝着预定目标发 展的一种思维方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质变与量变的原理,是“有守”和“有为”的有机结合。底线思维注重对危机和风险等负面因素进行管控,而不是降低标准、无所作为。善于运用底线思维,防患于未然,才能赢得工作的主动权。因此,底线思维要求人们坚持科学态度,客观、准确地考察问题和思考问题。

底线思维的积极意义在于它令人勇于面对事实并接受出现的最差情 况;底线思维立足全局、突出重点,让人明白什么对自己才是真正重要的,从而正确取舍。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角度看,底线思维最大的对立统一就是“底”与“顶”的有机结合,没有“守底”就难达其“顶”, 而没有攀高也就无所谓“守底”,此谓“守乎其低而得乎其高”。

运用底线思维把握处理矛盾问题的“底”,经过比较权衡可以有 一个明确的研判和界定,就是宁愿接受通过选择行动所出现的最坏结果,而不愿不作为而出现其他更坏结果或是更具风险的不确定因素。当我们运用底线思维抓准抓牢了“底”后,因为“探底”而做到了心中有底。这就为执行具体行动任务在理念、路径与举措上的设定与选择提供了“保底”方案。

由此,运用好底线思维,便可让我们从容不迫地果敢行动。只有善用底线思维,才会更加注重避免因政策、措施、管理的疏忽的人为因素带来的破坏,更加注重设法做好防范措施、系统协调,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面影响,以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安定;才能坚持稳中求进,有效防范负面因素、堵塞决策管理漏洞、防止社会动荡,充分发挥它的最低防线与危机最小化的作用;才能永远将国家、社会、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有所担当、勇于承担职责、善于履职尽责;才能充分发挥底线思维鲜明而又强烈的责任取向、全局取向、实效取向的功能。

底线思维的实质是坚持风险可控,做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只有对事物发展的最坏结果进行预判,才能守住底线;底线失守,往往意味着满盘皆输。但守住底线不是目的,在此基础上还应积极努力,推动事物内部矛盾向好的方向转化,争取最好的结果。底线思维是普适性的理性思维方法和生活态度,科学真诚地明晰底 线,从最不利点着眼,努力争取最优结果。

以底线谋发展、以有备求无患,预案齐备自然遇事不慌,然后才能准确判断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并及时采取应对之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底线思维更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坚持底线思维是我们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 重要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既坚信中国的发展前途光明,又指出道路曲折、困难很多,要宁肯把困难想得更多一些,承认困难,分析困难,排除万难,达到胜利的目的。

1945 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讲到“准备吃亏”、准备对付困难时一口气列了 17 条困难。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强调:“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坚持底线思维是认识把握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 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维护国家安全、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

外部环境不确定因素陡然加大,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敏感性骤然升级。同时,新技术带给人类社会新的冲击,尤其网络技术把所有的个人暴露和沉浸于一个海量、碎片化和非验证的信息环境当中。面对云谲波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需要强调底线思维,牢记“稳”就是底线,“稳”是 第一位的,切实运用底线思维界定和防范风险。只有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充分一些,把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意外情况的预案做得周密一些,积极寻求规避系统性风险、化解复杂矛盾、谋求创新发展的路径和方法, 千方百计托底、守底、保底,才能遇事不慌、临危不乱,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征途上少走弯路,确保在风险可控范围内实现发展目标。

坚持底线思维是提升干部队伍素质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领导干部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底线思维观为指引,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忧患意识,坚持稳中求进,在推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新成绩、开创了新局面。然而,也有少数领导干部缺乏底线思维,缺乏预见性,常常给工作带来被动,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有的领导干部看事情只看一面、看发展只看当前,看不到另一面的问题和隐忧,盲目乐观;有的领导干部目光短浅,习惯于走一步看一步、“明日忧来 明日愁”;有的领导干部对问题认识不清、对困难估计不足、对风险评估不够,粗枝大叶、心存侥幸,事到临头便乱了手脚、仓促应战;还有的领导干部脑中根本没有“底线”这个词,急功近利,不计后果,奉行的是“只要现在没事,我离任后哪怕洪水滔天”,给当地发展留下“后 遗症”,给下届班子留下“烂摊子”……虽然这些问题是极个别的,但造成的影响很坏,必须下决心改正,促使领导干部增强底线意识,提高底线思维能力,既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多做贡献,又确保自己健康成长不 “跌跤”。

坚持底线思维是领导干部的职责所在。领导干部的工作千头万绪, 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党建、改革、发展、稳定等方方面面,每一项工作都是有底线的,都不能出半点问题,一旦出了问题,就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重大损失。常说的领导干部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人在阵地在”,这就是底线。

底线破了,干再多的事情也要归零。因此,部署和推动任何工作,都要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进行,都要想清楚底线在哪里、风险有多大,坚持防患于未然,预先估计事情可能的发展前景,预先看到事情发展可能遇到的困难,预先防止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预先为攻坚克难、化险为夷、争取最好结果做好充分准备。坚持底线思维不仅是对哲学思维方式的重大创新,也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以至治国理政的重要实践,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领导干部做好一切工作必须遵守的法则,成为检验领导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尺。新时代的领导干部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增强驾驭风险本领,不断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健全各方面风险防控机制,有效防范、抵御、应对、化解各种风险,努力争取各项工作的主动。

文章摘自《新时代领导干部必备的七种思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