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坐稳了,小丑甲虫号航班准备起飞

2021-01-15 13: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吴小咖是个好孩子 物种日历

天牛是一类分布广泛的鞘翅目昆虫,从城市小区的行道树上到热带雨林之中,都能看到它们圆筒形的身体和长长的触角。天牛中不乏配色奇特、光泽鲜艳的物种,但要论其中翘楚,长臂天牛绝对值得一个提名。

长臂天牛正脸 | julianbiol / Flickr

小丑般的独特配色

这种壮丽而鲜艳的甲虫为新大陆分布的Acrocinus属下的3个物种中知名度最高,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同时也是第一批由林奈以二名法命名的昆虫之一。长臂天牛生活在墨西哥至阿根廷北部的热带雨林之中,种名longimanus为long(长)+ manus(手)的组合,意指雄性夸张延长的前足。

长臂天牛标本照,可见其实雌性(右)的前足也显著的延长,只不过没有雄性那么夸张 | 吴小咖是个好孩子

这个词我们同样可以在长鳍真鲨Carcharhinus longimanus、长臂沙鲽Samariscus longimanus、长足大竹象Cyrtotrachelus longimanus等物种的拉丁名中见到,它们也同样有着比近似种更长的前肢(鳍)的特征。不过相对于这对“大长胳膊”,欧美大众似乎更对长臂天牛那富有艺术感的独特配色感兴趣,它们的英文名为“Harlequin beetle”,亦即“小丑甲虫”。

头部特写 | Germano Roberto Schüür / Wikimedia Commons

长臂天牛是沟胫天牛亚科Lamiinae的物种,不过相比多数沟胫天牛而言,长臂天牛的体型看起来更加扁平且宽阔。长臂天牛整体褐色,身体上有着短的柔毛;在前胸和鞘翅上有着鲜明的浅褐色及粉红色条纹,这些条纹的排布颇有几何感并几乎左右对称。

独特的条纹 | Germano Roberto Schüür / Wikimedia Commons

随着个体的衰老,这些色彩会逐渐磨损暗淡;而新鲜个体制作的标本的色彩,也会随着光照和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褪色。虽说夸张的长臂是雄性长臂天牛的经典特征,但实际上,即使是雌性长臂天牛,它们的前足相对于中后足的长度比例也比多数天牛要大得多。

比身体还长的前臂

雄性长臂的现象在甲虫中并不算少见,多个类群都有类似的性二型特征,这一特征在鞘翅目的演化中是多次出现的。在中国,除去著名的彩臂金龟属Cheirotonus(金龟科),我们日常很容易见到的鹿花金龟属Dicranocephalus(金龟科)、大竹象属Cyrtotrachelus(象甲科)等甲虫也有雄性长臂的特征。

西藏南部分布的麦彩臂金龟Cheirotonus macleayi,可以看到雄性的前足也显著地加长特化 | 吴小咖是个好孩子

它们的长臂的作用也和长臂天牛一样,这也让我们看到对于物种而言,繁殖,永远是演化最重要的主题。和我们熟悉的其他多数天牛一样,长臂天牛的触角十分修长,只不过相对前足,这一特征就显得并不出众了。

长臂天牛的触角也十分修长 | Jorge Ignacio Mesa Alvarez / Wikimedia Commons

如天牛科的多数物种一般,长臂天牛的幼虫也生活在树木之中,它们通常以蛀食桑科Moraceae植物的木材为生。天牛的幼虫呈蠕虫状,没有明显的足,白胖而长条型的幼虫可能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经过数次蜕皮才能成熟;成熟的幼虫会在树干中啃咬出一块相对宽大的空间作为蛹室并化蛹,成虫在蛹室内羽化定型,羽化后的成虫经过一段时间的蛰伏期后便会啃穿树干表皮,由羽化孔钻出。成年后的长臂天牛则会取食树木创口处流出的汁液,在相对短暂的成虫期,它们要抓紧时间交配繁殖。

自然环境中的长臂天牛 | Judy Gallagher / Flickr

长臂天牛的成虫拥有显著的性二型,雄性的夸张前足即可用于同性的争斗,也会在交配时抱握并控制雌性。因为幼虫期的营养摄入等问题,长臂天牛的成虫体型会有较大的变化幅度:小个体的雄性可能仅仅4厘米出头,而大个体则可超过6厘米,极大个体的雄性体长可达7.6厘米。

长臂天牛和人手对比 | Ben sale / Flickr

尽管这样的体长在整个天牛科中并算不上出众,但加上超过体长的前足也足以令人惊叹了。与体型变化相伴随的是雄性长臂天牛的前足发育程度,越大个体的雄性,它的前足占身体长度的比例也会越大,同时也会表现出更显著的结构特征——胫节端部的弯曲度和细齿的发育程度等。

长臂天牛独特的形态、夸张的两性差异及鲜艳的色彩也使其成为各地博物收藏家热衷的标本藏品,所幸这个物种野外数量稳定,并未受到威胁;实际上,对于绝大多数昆虫而言,栖息地的保护才是重点,采集并不会导致昆虫种群的消亡。

爱好者家中收藏的长臂天牛标本 | Anders Sandberg / Flickr

蹭航班的伪蝎

有趣的是,如此美丽的大型甲虫不止深受博物馆及昆虫爱好者的喜爱,也被一类精巧的微型捕食者所青睐。伪蝎Pseudoscorpionida是蛛形纲的一类状如没有尾巴的蝎子一样的小动物,它们靠带有毒腺的小螯捕猎比它们更微小的猎物。

在樟扁天牛Eurypoda batesi身上活动的伪蝎,摄于云南西双版纳 | 吴小咖是个好孩子

亘古以来,一些伪蝎便与长臂天牛组成了偏利共生的组合:至少有三种伪蝎——Cordylochernes scorpioides、Lustrochernes intermedius、Parachelifer lativittatus ——被记录出现在长臂天牛成虫的身上,它们通常会钻进长臂天牛的鞘翅,躲在身体的夹缝之中;随着长臂天牛的运动或飞行,这些微小的猎手也就搭乘着彩虹色的顺风车扩散到新的猎场。

在一种舞虻身上搭顺风车的伪蝎 | Sarefo / Wikimedia Commons

伪蝎们只是短时间地附着在长臂天牛的身体上,它们不会伤害这些巨大的“公交车”,或许还能顺手捕食掉天牛身上寄生的螨虫;而对于长臂天牛而言,如果它们并不觉得痒痒,那么这些乘客也不会带来其他什么坏处。

长臂天牛与伪蝎的这个经典的携带传播案例常常出现在纪录片或科普书籍甚至教材之中,我们惊叹于自然界物种间的关系时,其实还会引申出一个小问题:实际上,我们身边就能见到的天牛的翅膀下,也常常有着几乎一模一样的场景。

一只三条山天牛Massicus trilineatus,箭头所指处就攀附着一只伪蝎,这是我回来翻看照片时才发现的,摄于云南西双版纳。天牛由好友林美英鉴定 | 吴小咖是个好孩子

在东部地区常见的中华裸角天牛Aegosoma sinicum也常常被伪蝎当做顺风车,而在西南地区分布的其他天牛类物种之中,这一现象其实非常普遍,只不过我们总是着迷于远方的神秘,而忽视了身边的细节罢了。对于很多有趣的自然现象,其实也全是如此,如果大家能更细心地去观察身边的这些小生灵,那么一定会发现一个出乎意料的多彩世界的。

原标题:《坐稳了,小丑甲虫号航班准备起飞!》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