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深度|首届电竞专业学生毕业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他们还好吗?

澎湃新闻记者 陈均
2021-02-01 17:10
来源:澎湃新闻
赢家 >
字号

2016年9月,在教育部增补的13个专业中,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赫然在列。随后国内一些大学、高职和中职院校开始陆续开设电竞及电竞相关专业。

从2017年入学季计算,2021年夏天,将是国内首批电竞专业学生毕业的时候。

作为一个专业学科的第一届毕业生,这些年轻人注定会引来关注的目光。从校园走向社会,他们带着怎样的就业诉求?就业前景怎样?用人单位又如何看待这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这些问题,都极具现实意义。带着这些疑问,澎湃新闻记者走访了多位毕业生和业内人士,探访他们的真实境遇。

电竞已经成为当下众多年轻人感兴趣的行业。

名校毕业生不愁出路

作为211/985名校,也是国内最早开设电竞专业的院校(全国23所开设电竞相关专业的院校并非全部在今年迎来第一届毕业生),中国传媒大学在高校的电竞教育领域颇具代表性。

目前该校数字娱乐方向的毕业生共有20人,按照毕业生小皮的说法,这批同学的去向不尽相同。

“大概有七八个人读研,几位女同学回老家进入了事业单位,剩下不到10个人未来会去游戏厂商工作……本来游戏大厂就对名校的毕业生更感兴趣,我们专业上小有优势,还是有一定竞争力的。”

听上去,第一批电竞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良好,小皮个人虽然大概率准备读研,但也已经收到了腾讯、字节跳动和网易的Offer。

关于当初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崭新的专业,小皮表示,大多数人也都是兴趣使然。在大学期间,小皮就和同学们一起举办过具有相当规模的校园电竞比赛,项目覆盖英雄联盟、炉石传说、PUBG等多个项目,除此之外,去年暑假他还在腾讯《王者荣耀》的KPL商业组实习,参与了KPL和世冠赛事的工作,怎么看,都算得上是电竞狂热分子加实干家,但谈及为什么不选择在中国电竞最火热的阶段第一时间扎进电竞圈,小皮有自己的思考。

“还是想(读研)多学一些东西,另外,电竞圈的工资真的不高,尤其是赛事执行层面,我们一些转行的同学也有这样的考虑,要么就是去和电竞关联度最高的游戏厂商。”小皮道出了不少名校电竞专业毕业生的心声。

按照一些圈内人的描述,现在应届毕业生在行业里工资可能只有七八千元,如果是不愁去处的名校毕业生,确实可以找到待遇更好的工作,而从专业课程来看,中国传媒大学的电竞专业就包括游戏创作,电竞方面则是与英雄体育VSPN合作,覆盖赛事策划、导播、运营,无论进入游戏大厂还是从事赛事工作,都算专业对口。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人是冲着电竞第一线去的,在中国传媒大学读大三的黑子坦言“钱不钱不是问题,主要是兴趣”,甚至他已经想好了自己的简历该往哪里投,“首选完美世界电竞,要么就是imba tv这样的电竞公司,其实我读这个专业就是为了Dota,也希望工作能够和DOTA2有关,在这个年龄阶段,钱不是最主要考虑的,能够投身(电竞赛事)其中就好了。”

黑子是一个有情怀的人,这样的年轻人在当下并非孤例,而是成千上万。如今已经在腾竞体育当上赛事负责人的韩煦就是从金融转行到了游戏电竞,眼下这批根正苗红的电竞专业学生当然也不会轻易落跑。

小皮也告诉记者,读完研后回来还是要进入游戏电竞的圈子,“毕竟喜欢嘛。”

电竞专业“正规军”,能有多少优势?

当然,电竞专业的毕业生们在就业问题上有自己的选择,每个人的经历和想法不同,去向也不同,这一点并不让人意外。当今社会,所学专业与实际工作领域存在差异原本就不是什么新鲜事。

应届毕业生们各有各的想法,而行业里的企业,又是如何看待这些电竞“正规军”的?

过去几年,“人才缺口”一直是行业里的高频词——1月17日举行的“电子竞技员”国家职业标准开发启动会中强调,目前电竞行业存在高达50万的人才缺口;去年7月,人社部也发布数据,称电竞行业未来5年的人才缺口预计将达到350万。

如此大的寻求之下,电竞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会成为香馍馍吗?

采访中,黑子透露,不是所有的用人单位都青睐他们这些电竞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我记得腾竞体育就没有校招,他们的招聘中写着需要3-5年的从业经验。”

这一点得到了腾竞体育相关人士的证实,记者也查阅了腾竞体育的招聘公告:资深品牌经理岗位需要5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创意设计师需要6年以上经验。此外,赛事策划和解说管理需要3年以上经验,对于工作经验要求最低的竞赛支持岗位,也需要1到2年的工作经验……

一些行业内人士也谈到,游戏电竞行业迭代快速,也更加讲究实践,对于一些成熟的企业而言,与其花费时间成本培养新人,不如直接招聘富有经验的人员来得有效果。

不过,在记者走访过程中,还是能感受到行业内很多企业对于应届毕业生的一片热忱。完美世界高级副总裁,完美世界电竞与平台业务总裁顾黎明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应届毕业生将是电竞行业的新鲜血液,完美世界欢迎毕业生加入电竞行业队伍。此外,我们也会优先考虑专业和能力匹配的同学。”

在完美世界控股集团的业务板块中,教育和游戏、电竞一直都占据重要位置,并在过去几年形成了有效的融合。

截止到2020年底,完美世界教育开发完成了49门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课程。与此同时,完美世界教育还与国内外本科、高职、中职等18个院校达成校企合作,以产教融合的方式推进电竞教育发展。

在2020年11月,完美世界又面向全国高校学子举办了“完美新声”人才选拔大赛,脱颖而出的优秀学生有获得实习和签约完美世界电竞的机会。

顾黎明

人才培养是产业发展的必需

顾黎明坦言,“电竞产业除了赛事运营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环就是人才培养。站在行业角度,可以助力电竞院校摆脱案例资源匮乏、人才培养方向不明的现状,站在企业角度,则可以为电竞人才打通职业路径。”

相似的声音也来自于英雄体育VSPN联合创始人郑夺,作为中国传媒大学的客座教授,郑夺表示:“2017年英雄体育VSPN和中国传媒大学联合设立了数字娱乐方向,目的就是为了填补行业缺口,这个专业的学生将有利于改变电竞行业缺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现状。”

记者从英雄体育VSPN的HR部门获悉,2020年公司招聘人数超600人,并且比较欢迎应届毕业生,“他们相对而言更有想法,作为这个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也更加热爱电竞。”

那么电竞专业毕业生能够参与到哪些岗位,或者说哪些岗位有更多的空缺等待新人呢?

顾黎明指出,完美世界对电竞人才的需求是很旺盛的,随着业务的开展,电竞产品运营及赛事服务等领域的人才都需要招聘,其中有两大类更为稀缺,“ 一类是电竞游戏研发类和运营类的人才,另一类是赛事运营和制作的高端人才。”

郑夺

南京Hero久竞电竞俱乐部总经理梁祎阳则从俱乐部层面给出了解读,“我们的岗位包括场馆、赛事、品牌、媒介、渠道的运营,以及内容制作等方方面面的岗位,一些岗位,比如品牌、新媒体的运营是需要专业从业经验的,但内容创作等需要更多创意的岗位,应届毕业生或者年轻人肯定更合适,他们是站在互联网最前沿的人群。”

几乎所有的企业高层都谈到,电竞行业产业链很长,赛事、俱乐部、内容制作、品牌商业化、版权以及衍生出的周边等方面都需要人才,能够产生很多的岗位。这意味着有志于此的年轻人,不会缺少施展拳脚的空间。

对于毕业生们提到的薪资偏低的问题,业内人士也有说法,梁祎阳告诉记者,“过去这个行业入行标准不算高,也有没电竞专业、没有科班出身的人才,导致在市场上没有对标的样本,岗位大多属于社招,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薪资偏低的现状。”

同时她也认为,随着电竞行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高素质人才的涌入,行业薪资标准会越来越高。

竞争激烈,实践经验很重要

事实上,近年来电竞展现出的活力和想象力,已经吸引很多专业领域的高精尖人才开始进入到这个行业。电竞行业综合性较强、需求面广的特点,也让这些人才很快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顾黎明直言,既具备专业能力,又有电竞行业背景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会更抢手。

这意味着,对于应届的专业毕业生而言,竞争注定存在并将加剧。

梁祎阳表示,竞争对于行业发展是一件好事,“我们希望看到不同专业领域思维的碰撞,竞争可以帮助应届毕业生加速成长,电竞专业毕业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储备,如果能够尽快提升专业经验,能够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

从一系列访谈中不难看出,电竞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有其优势,也存在短板。行业内一致的看法是,在校生需要增加实践经验。顾黎明就寄语学生们:“电竞是一个讲究实操的行业,同学们在校内期间如果积累了相关实习、实践经验的话,能够增加求职的竞争力。”

当下,南京传媒学院的电竞学院就有学生在南京Hero久竞实习,其中有佼佼者已经参与了主场赛事的主持工作,并且出现在官方赛事的直播流中,俱乐部方面表示,未来俱乐部招聘会优先选择这类同学。

中国传媒大学的小皮则是在学校期间就举办了各类校园电竞赛事,这让他实习时可以选择不再聚焦赛事执行,而是进入商业组进行商业内容策划和赞助商权益对接……

电竞专业的毕业生有其市场需求,但同样要接受市场的考验。至于电竞专业毕业生进入社会,会给行业带来什么影响?短期内恐怕很难看到。

根据中国传媒大学的电竞专业招生人数,目前的4个年级的学生总计不过百人,第一届毕业生20人,即便算上国内所有开设电竞专业的院校,近一两年内,这个体量也无法在偌大的电竞圈砸出什么水花,电竞教育的实际价值也很难迅速显现。

但长远来看,一个大学专业的设立,意味着一个新的维度的诞生,对于中国电竞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势必产生助力。

随着教育部2020年发布 “电子竞技赛事运营职业技能等级(1+X)证书”,或许也能为电竞学历教育提供更符合一线岗位要求的课程内容和技能补充。

一定程度上,目前讨论电竞专业学生是不是都进入了电竞行业,并不是那么重要,电竞教育如何与产业发生更多融合,如何更好地解决“产教结合”的问题,或许更值得相关人士去思考。

    责任编辑:蒲垚磊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