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9.1到9.3,国综不学流量那套就对了

2021-02-01 22: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毒Sir Sir电影

2021开年黑马出现。

开播即冲上9.1,现在升到9.3。

但,它也太“不争气”——

不请流量。

不炒话题。

不造热搜。

这么一档良心国综,Sir真心希望更多人看到。

戏剧新生活

导演严敏。

这个名字出现,几乎是优秀质量的保证,且,又是不同花样的“优秀”。

节目里没有所谓的评委,倒是有“主任”:

发展委员会主任,黄磊,负责拉人、攒局;

艺术委员会主任,赖声川,负责艺术指导,核验作品;

剧团制片主任,乔杉,负责掌管“财政大权”,俗称,管账的。

很明显,节目没有走那种烂大街的选秀式成功学鸡汤路线。

别搞那些花哨的“跨界”——

主任,必须是专业的。

嘉宾,也必须是有料的(不是有流量的)。

明星有,比如委员会委员之一何炅,飞行嘉宾梅婷、马伊琍等。

都手握强大戏剧背景。

再看你们“不太熟”的嘉宾,都是作品比名字响。

刘晓晔,代表作《两只狗的生活意见》。

从业20年,北舞音乐剧系教师。

吴彼,代表作《暗恋桃花源》。

国家话剧院演员,乌镇戏剧节得奖常客,担任过戏剧节评委。

刘添祺,代表作《鸡兔同笼》,拿过乌镇戏剧节“青年单元”最佳。

新晋冠军,自编自导自演的青年创作人。

另外还有全能戏剧人赵晓苏、偶剧大师刘晓邑、戏剧博士丁一滕。

虽说都是业内的老炮或新锐,可确实知名度低。

除了《爱笑会议室》的修睿之外,没几个熟面孔——

真·无名真人秀。

这些人聚在一起要干嘛?

严敏想要的,很老派。

却在这个追逐套路的时代,越来越显得“先锋”。

——真实。

什么是真实?

之于戏剧这传统领域,严敏要的就是一场逆势而为的溯源实验。

所谓溯源,就是还原行业本色。

节目即日常——

创作、排练、演出。

两个月时间,完成不少于十场演出。

所谓真实,也是逼出行业之残酷。

四种“真”,Sir逐个说。

第一个,戏剧人面临最大也最日常的挑战还是……

真!的!穷!

节目就差把“没钱”俩字写在屏幕上。

吃,得向节目组买。

除了偶尔“主任们”请下馆子,嘉宾们平时吃的最多的,青菜煮挂面。

住,也很随性。

有条件时住民宿,条件不具备时就地睡简易床,就为迅速投入排练。

嘉宾全程不许花自己的钱,只能花通过演话剧赚来的钱。

可剧场租金贵。

乌镇,大剧场3万,小剧场1万起,两天起租。这还是黄磊打过招呼、乔杉出面谈下来的价格。

得知这一残酷真相的戏剧人们懵了,才反应过来——

这是上了“贼船”了!

不但得完成内容,还得负责内容运营、商务对接、线下销售……

简陋的条件也逐渐暴露出戏剧人第二种本质。

真性情。

刘添祺,作为19年荣获乌镇戏剧节“最佳戏剧奖”的青年导演、演员。

有编剧才华,可性格却是社恐本“恐”。

第一次演出前,他被舞台监督催剧本,紧张到呕吐。

好理解嘛。

作为一名年轻导演,在众多前辈面前,自觉经验太少,显得局促、没自信。

为了不拖后腿,他尽量找活干,自己制作了小道具,但羞于拿出来。

多亏修睿在中间沟通。

修睿呢。

看似不修边幅,其实心思很细。

没参加过这类24小时综艺的他,显然不适应一整天戴着麦(说的所有话节目组都能听到),没有私人空间。

于是和自己经纪人碎碎念。

吐槽行程太忙,根本没时间做饭,饭都吃不饱。

我现在就在“监狱”里

但吐槽完,也知道自己不占理。

并且也不想搞特殊,毕竟其它嘉宾人都挺好的。

像极了不想写作业(工作),但又硬撑着完成的我们。

Sir终于懂了。

为什么节目里明明是一帮幽默逗趣的人,弹幕却总是想“哭”:

戏剧人表示边笑边哭

为啥很好笑我却哭了

节目名早就剧透了,《戏剧新生活》。

——它不仅要搭起一个戏台,更要展示他们走上台前,每个人要先做好的一台“戏”。

那台叫做“生活”的戏。

如何平衡好这两个舞台?

也没有别的妙招,就是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

真实力。

戏剧人看起来是一群追梦的人。

追梦,就是不顾一切向前奔吗?

不。

谈梦想前,先有对抗生活鸡零狗碎的实力。

没钱买道具?行,自己做。

木偶戏出身的刘晓邑,找来各种废品,做成舞台道具,变废为宝。

橡胶手套可以做鸡冠,玉米叶做鸡尾巴,水桶做哥伦布的帽子……

轻松搞定。

实现梦想后。

还得有保证梦想不被生活磨灭的毅力。

Sir注意到一段对话有意思。

出自两位圈内大佬。

先是最有经验的刘晓晔,敏锐察觉到排练时年轻人的情绪都很紧绷。

忙完一天,大伙吃饭时他开口了。

不着痕迹地宽慰年轻人:

有限条件下,失败,也是胜利——

谁说这个戏一定得排好了

我觉得 头一波失败了也可以

挣不着就挣不着了

另一位大佬意见不同,当场反驳。

吴彼觉得,戏的优劣确实很看生产周期。

但因为目前这个缺经费的情况,第一炮必须打响。

第一炮必须得硬

谁对谁错?

刘晓晔从心理上宽慰后辈,抚平情绪,鼓励他们更自信;吴彼则从专业上立标杆,说的正是作为专业戏剧人,你的实力得配得上你吃的那口饭。

尽管方向不同,他们的观念都殊途同归——

排除杂念,保持专业上的专注。

因为他们自己,就是靠一次次“失败”,和一次次重新“硬”起来,走到今天的。

你别看这帮戏剧人,平日里排戏逗贫两不误,梗张口就来。

真开始排戏,一个比一个正经。

因戏份吃重,且非戏剧专业出身,修睿偶尔会忘词。

团长刘晓晔收起笑脸,一脸严肃。

另一个演员,平日里总怯场的刘添祺却状态奇好。

台下羞涩大男孩,台上秒变王者。

可彩排时,他依然和工作人员仔细抠流程。

一句台词后进的音乐,也大有讲究,快了慢了都不行。

光是镜头前呈现的,就重排了两三遍。

这样较劲的结果是什么?

Sir想说说目前节目里印象最深的剧目。

刘添祺自导自演的《鸡兔同笼》。

初看有点摸不着头脑。

父亲被禁锢在房间里,女儿前来探望。

为啥?没说。

全过程,就是父女间琐碎的闲聊:

女儿聊生活琐事,父亲给女儿讲数学题(鸡兔同笼)……

整整27分钟。

到了最后一分钟,所有戏剧铺垫终于爆发——

爸爸,是入狱服刑犯。

女儿来探望,不是聊家常,而是为了告别。

父亲坚持不懈地给女儿讲数学题,因为这已经是他能为女儿做的最后一件事了……

当女儿终于会做这道数学题,爸爸努力控制着嘴唇的颤抖。

含着泪笑了。

屏幕前的Sir和台下的观众一样。

不自觉地跟着抹眼泪。

只有这一刻动容吗?

不对。

戏剧魅力就在于,现场冲击越大,它给你的回响就越持久。

哭过之后,是更多问题袭来——

明明只有父亲在笼里,为什么叫“鸡兔同笼”?

只有一个人在笼里吗?

那是两个人?

还是说,更多人?

……

这些感受,现场欣赏过戏剧的都懂。

但在Sir看,《戏剧新生活》最重要的还不是戏剧本身。

而是用一种更亲切的形式,走近那些被貌似的高冷排除在外,从没欣赏过戏剧的人。

我们国家,戏剧普及率还很低。

节目第一期,黄磊就提出了一个问题:

即,现实生活中,单纯靠戏剧能不能赚到钱?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戏剧人普遍反映,演话剧维持不了生活。

因生计所迫,他们中有的试过转行。

吴彼就曾干过别的行当,卖过飞机票、火车票。

赖声川则用自身证明了,戏剧是能赚到钱的。

但吊诡的是——

但是其实如果你的目的是赚钱

就可能不可以

什么意思?

他说的,正是这一行最难能可贵,也最残忍的“真”:

真心。

别以为简单。

简单的二字放在这个时代,可能会压垮很多人。

节目中刘晓晔讲了自己在排的一出戏,小马春丽的故事。

一匹叫春丽的赛马,身材矮小,一辈子没赢过。

但它成了全日本最红的一匹马,正是因为他的失败,让许多人联想到了平凡的自己。

“失败”到底,就是“成功”。

这是一个励志剧吗?

当然不是。

这甚至可以看作是所有戏剧人的自嘲。

他们就在节目中被压垮过。

有一幕让屏幕前的Sir心酸——

演员吴昊宸上街卖票。

大家认真排戏一周,一天内反复调动情绪,轮番演上四五场。

演员们已经做好了抵达极限的准备,就等观众进场。

吴昊宸不可以说不卖力。

有的游客,听说有个戏能看,也表现出兴趣,可一提到买票支持,纷纷摆摆手作罢。

因为已经临近开场,吴昊宸便打折卖票,甚至说让观众“看着给”,就为剧场能不空着。

游客调侃他,“几折,一折呀”。

原价100块,一折,10块。

卖出去几张?

刘晓晔和吴彼的《出山》,无论剧本还是表演,都称得上业内上游。

台下八个人。

还是“不少了”。

不怪观众不识货,确实是大部分人对戏剧这门艺术缺乏了解。

就像第一期那个小卖店老板一样,好多人从小到大,就没听说过这个东西。

话剧这个东西

从小到大

好像没经历过这种东西

对于陌生的艺术,普通人往往是又生又怯的。

大家缺少的不是看一出话剧的钱,而是走进剧场的机会。

你要问Sir,戏剧有未来吗?

一定有。

Sir并不只是在鼓励。

比如前两天一个微博话题:

这是疑问句,证明还有探讨空间。

的确,演艺圈内许多尝试似乎被打破了。

就拿演员来说——

曾经的演员,在作品中表演,在生活中就是普通人。

现在的“演员”呢?

他们在热搜上表演,在采访时表演,在生活中表演。

唯独,舞台上不会演。

但,这能证明演艺圈门槛越来越低吗?

不。

是这个圈子更大、更杂了。

是“演技”这个词,被稀释了。

事实是,无论环境、语境怎么变。

那些真正把表演当成信念,并一直怀揣信念,安静磨练手艺的人。

不一定是在行业金字塔顶尖的一群人,但一定是最难以被看见的一小撮人。

“真实”是会冒犯人的。

《戏剧新生活》的意义不仅是把他们拉到镜头前。

它想让你看见,“执念”的价值。

甚至,再扎心一点。

让你看看——

这些人和大多数麻木的“我们”,怎么不一样。

节目向外界抛出的问题,也不仅在于“戏剧到底有没有未来”。

而是。

如果一群真正想以真心换取真心的人,必须退至边缘;

如果一些真正值得被推崇的品质,必然被逼到角落。

你,是否愿意向他们迈一步。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想看的,爱奇艺有

编辑助理:布拉德特皮

原标题:《9.1到9.3,国综不学流量那套就对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