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顶科前沿|PET和超高场MRI人脑成像

2021-02-04 19:4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羽华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WLF)特别设立了科学前沿话题讲堂,邀请12位前沿科技领域的科学家,向公众介绍最新研究进展,畅谈科学为人类带来的福祉。

进入2021,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让我们再现别开生面的“科学盛宴”,重温科学家的精彩演说。今天回访的是韩国总统荣誉勋章获得者赵长熙。

正电子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尤其是帮助科学家和医生处理中风、帕金森氏病、阿尔茨海默症等脑部疾病。

赵长熙教授基本资料 图 | WLF独家

赵长熙教授回顾了人脑成像技术的发展史:1972年首先出现了CT;1973年劳特布尔提出了MRI的概念;基于CT和核医学,1975年PET出现了,继而是圆环式PET;1980年代早期,多个不同的研究机构或企业开始使用0.1T(特斯拉,磁感应强度单位,简称特,符号是T)的MRI系统;1985年,超导MRI启动,大部分是1.5T;1995年出现了PET-CT;2005年启动了试验性的7.0T MRI;2015年,PET和MRI融合系统及新PET系统上线。

赵长熙介绍说,人脑成像是三维的,可以从矢状面、冠状面、轴向面等各种角度观察;随着系统磁场提升,得到的画面分辨率也越高。现在广泛应用的1.5T或3.0T系统,已经可以看到大脑的结构,如脑干、丘脑、海马体等等。

实验中的7.0T系统,分辨率可达200微米,可以进一步看到精细结构,包括血管系统及周围的纤维组织等。例如海马区,可以看到海马的毛发,甚至可以将这些毛发加以区分。

人脑成像技术的发展为脑疾病诊疗奠定了基础。以帕金森氏病为例,以前医生只能通过解剖患病逝者的遗体,了解大脑病变情况;使用目前常见的1.5T系统,只能看到一点点红色黑质核,但没有任何细节;而使用7.0T系统,可以看到黑质周围纤维的精细结构。

借助这一清晰图像,医生可以精确定位插入电极,使用深部脑刺激技术(DBS)进行治疗(链接:)。除了帕金森氏病,该技术还可以广泛应用于中风、阿尔茨海默症等其它脑疾病,以及各种肿瘤的诊疗中。

本纳比教授在论坛上谈帕金森氏病新疗法

图 | WLF独家

由于MRI不能做分子成像,科学家采用MRI与PET成像并行的方式,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合成之后获得高分辨率的分子图像。“由此,我们第一次看到大脑中缝核的细节,了解了大脑认知、语言、睡眠等不同活动时的脑部活动。”赵长熙说。

展望未来,赵长熙表示:“目前我们正在研发分辨率不到一毫米的PET扫描仪,相信我们能构建14.0T的MRI系统。研发费用会很高,超强磁性材料很难获取,但只要青年科学家和学生们不忘初心,就能克服重重困难,让它成为现实。”

排版|阿曼

责编|老黄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