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头不抬,手不停,15天完成62万人次核酸检测!这个数据背后,是怎样的日日夜夜

2021-02-05 19:0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在大庆油田总医院

有这样一个特殊团体

——医学检验科医护人员

在这个疫情防控特殊时期

他们进驻

油田总医院核酸检测基地

几乎头不抬

基本手不停

15天

做了62万人次的核酸检测工作

这个数据背后

是怎样的日日夜夜

又是如何的不眠不休

来看记者采访

从接到任务到开展工作,仅用了2个小时

1月14日,一个紧急命令,传达到大庆油田总医院医学检验科——全力支援安达市核酸检测工作。

人员、试剂、物资……一切都按照疫情防控预案,开始紧张而有序地安排起来。从接到任务,到进驻到距离大庆油田总医院11公里之外的“大庆油田总医院核酸检测基地”开展工作,这支核酸检测队伍,仅用了2个小时。

护目镜+防护手套+三级防护服。

完成所有准备工作后,当天下午,核酸样本,从采样点开始源源不断地押运送到核酸检测基地。

28人的检测队伍,被分为两组,两始了“两班倒”,24小时后,80000人份的核酸检测报告顺利完成。

通过样本传送窗,正在传送样本

每份核酸检测报告背后,是一系列“硬核”操作

一管核酸样本,需要经过试剂、核酸提取、反应体系、扩增四个过程。

从核酸检测基地实验室的一区到三区,每一个标本,需要4个人的几十个手工操作步骤。实验过程中,检验医生要对着一排排间隔只有1mm的加样孔,进行准确地加样。

特别是往八联管里加核酸时,试管口径只有黄豆粒大小,需要睁大眼睛,全神贯注。

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长时间对着如此密集又微小的孔洞进行操作,闷热和勒痕都不算什么,最难克服的是被汗水逐渐模糊的视线。

为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室验室内,检验人员在试剂盒上手工画上横竖两条线,把96个小孔分成4个区域,缩减视觉范围。

另外,负责开盖的检验技师,在开盖的同时,还要给操作人员精准报数,这样便给检测板上的所有操作,都加上了一份双保险。

开盖第6管,就报数“6”,检测板上就往第6个孔里加样本。

正在对标本进行检测的忙碌背影

“头不抬,手不停”

基地里的每个人,都在与时间赛跑

室验室里,所有人都是“头不抬,手不停”。

“庆哥,让一下。”

“这是谁呢?”

因为长时间不能喝水,很多人嗓子哑得,连一起工作了10多年的同事,都分辨不出来。

这群以“70后”、“80后”为主力的检测医生,即使面对高强度的工作,仍要保持饱满的精神、乐观的心态,因为只要在实验室里待一分钟,就必须保证所有操作合规标准。

“我们不想说辛苦,因为在防疫工作中,每个人都不容易。”检测科主任张丽娜说,大伙儿如此拼命工作,就想保质、保量、保速度地做好检测工作,第一时间将准确的结果上传数据平台,让群众尽早安心,让大庆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赢得主动。

其实,基地里,除了28名检测人员外,还有11名默默工作的志愿者,他们大多来自于大庆油田总医院医技二总支。

样本被送到基地后,志愿者们负责接收样本、扫码、排样本……再交给实验室检测医生。即使工作结束后,不少志愿者都落下了“病根儿”,只要拿到试管,都会条件反射地想要扫码。

每天12点的午餐,往往会变成19点的晚餐,而晚餐则都变成了宵夜。

基地里的每个人,都在与时间赛跑。

15天“连轴转”,完成62万人次核酸检测

油田总医院核酸检测基地日最高检测能力为12万人次/日。

从1月14日接到第一批检测样本开始,油田总医院核酸检测基地的每个人,就都驻守在了核酸检测基地,很少放松休息,不少人都是实验室、休息室,两点一线“连轴转”。

截止到1月29日,油田总医院核酸检测基地,共完成核酸检测任务62万人次的检测。

出征的28人的检测队伍中,博士、硕士12人,党员超过50%,平均年龄37岁。

这就是属于大庆油田总院核酸检测人的硬核青春。

原标题:《头不抬,手不停,15天完成62万人次核酸检测!这个数据背后,是怎样的日日夜夜》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