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春节假期疫情防控小知识

2021-02-07 14: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随着春节临近,人员流动、聚集频繁,疫情防控面临重大考验。为了健康生活,欢度春节,咱要这样做——

个人篇——注意手卫生,做好常规防护

疫情防控人人有责,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做好个人防护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大的负责。科学的卫生习惯是防止病菌传播的有效方法之一,要牢记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等疫情防控四大措施。首先就要做到勤洗手,注意手卫生。

手是人们日常活动中使用范围最广、频率最高的身体部位,也极易沾染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如果不及时清洗干净,双手接触到哪里就会把病毒带到哪里。“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公共物品表面,可能含有大量的微生物,甚至有可能含有一些病原微生物,接触了这些物体,一定要注意勤洗手。”山东省疾控中心环境卫生监测评价所副所长刘雷说。经常洗手保持双手卫生,非常有助于身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也表示,洗手是影响人民生活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疫情期间更要注意手卫生,勤洗手是防止病毒传播的最有效方法。从外面回到家中要洗手、饭前便后要洗手。去公共场所时更要加大手卫生的频次。勤洗手还要注意正确洗手方法,如按七步洗手法进行。山东省疾控中心环境卫生监测评价所所长杨彬还建议,“使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肥皂尽量专人专用,不要和别人混用,且尽量保持干燥。出门在外的时候,准备些湿巾或者免洗手消毒剂以保持手部清洁。”刘雷则提醒,“公共场所水龙头多人使用,又是一个比较潮湿的环境,利于微生物生长,很多人洗完手后关水龙头时又接触了其表面,很可能再次污染,所以要注意避免。疫情期间,洗完手后,可以用携带的纸巾或者借助其它物品把水龙头关掉,如果都没有,建议大家洗完手后捧几捧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后再关掉”。

居家篇——不忘通风和消毒

科学防控从身边做起,还要时时不要忘记。过年期间在家时间长,居室要注意定时通风。“冬季气温低,门窗往往都比较封闭,建议在家时,每天通风3~4次,每次15~30分钟。当外部空气质量比较好的时候,常通风,当雾霾比较严重的时候,可以通气少一点。根据房间空间大小以及屋内人员多少确定通风时长和频次,当人员多的时候通风次数多一点,通风时间长一点。”省疾控中心环境卫生监测评价所所长杨彬说。“常通风”是疫情防控“四大措施”之一。

除了通风,还要做好日常消毒工作。消毒是消灭病毒,切断传播途径的的重要措施,要了解消毒知识,掌握科学的消毒方法。

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卫生监测评价所主任技师陈璐介绍,对于新冠病毒肺炎的防控,国家卫生健康委在2020年2月19日发布了《消毒剂使用指南》,主要推荐了醇类消毒剂、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含碘消毒剂、含溴类消毒剂、酚类消毒剂和季铵盐类等8种消毒剂。居家疫情防控时,可以根据需要购买。但她提醒,家庭中不要大量囤积消毒剂,要随用随买,存放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地方,且做好明显标识,避免误食误用。“使用和存放消毒剂时要合理。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不要随意提高使用浓度和扩大适用范围,防止出现化学性损伤和过量使用消毒剂造成的环境污染。乙醇类消毒剂适用于手部、身体皮肤和小件物品的消毒,切忌在房间、楼道等处大规模喷洒消毒。在使用乙醇和含乙醇的消毒剂时要特别注意火灾隐患,远离火源,尽量通风。”

陈璐建议,居家消毒尽可能多用物理手段,少用化学方法。比如毛巾、内衣、被褥等物品可以采用日光曝晒、高温洗涤等方法消毒。餐具可选用蒸煮、食具消毒柜等消毒方法。日常穿着的外套回家后放在通风处晾晒,可有效去除衣物表面的细菌。

冬季干燥,加上室内供暖,使用加湿器会带来舒适感,对于加湿器的清洗消毒是必要的,但也要注意用正确的方法。“加湿器一周清洗一次,必要时,也可以用消毒剂彻底消毒再使用,因为加湿器中如果滋生了细菌,那喷出的水雾中也会含有大量的细菌。但不建议在加湿器中‘乱加料’,如加入消毒剂、食醋和其他化学成分,因为它会对人体的呼吸道产生刺激。”陈璐说。她提醒,加湿器要用干净的水,最好是纯净水,或者将自来水烧开晾凉沉淀后使用,不要直接加自来水,不要过度使用加湿器。“空气湿度保持在30%到85%之间最为适宜。如果过度使用加湿器,屋里的湿度过高会有利于细菌和霉菌的生长,对人体健康反而不利。所以在使用加湿器2到3小时之后,应开窗通风。”

出行篇——戴口罩遵“礼仪”

一米线、非接触、戴口罩,疫情防控期间,有些社交礼仪已悄然改变。咳嗽喷嚏遮口鼻,见面握手改招手,社交保持一米线……特殊时期要遵守这些防疫“社交礼仪”。“要坚守防疫‘一米线’,拉开距离拉近人心。商场购物、就餐时,遵守排队秩序,不扎堆,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礼貌又安全地度过这一传统佳节。”陈璐说。

春节期间,要积极响应疫情防控号召,尽可能减少外出,避免不必要的人员、车辆流动。确需出门时,要戴好口罩。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防线,能够有效降低感染风险。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商场等公共场所人们佩戴口罩已成“标配”。日前,商务部办公厅印发了《商场、超市疫情防控技术指南》等4个防控指南,明确顾客不戴口罩时,应拒绝其进入商场、超市。

口罩的选择要根据个人工作生活中不同的暴露风险来判断。不同人群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口罩。“口罩有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一次性使用外科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防护口罩等。正常防护,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就可以了。周围有呼吸道疾病的病人时,如去医院,可以选用一次性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主要用于传播风险比较高的场所下的特殊人群,如对新冠肺炎患者诊疗、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样以及实验室检测的医务人员,大众日常防护时没有必要佩戴这种口罩。医用防护口罩阻力大,孕妇心脏病人、幼儿小学生戴这种口罩呼吸相对比较困难,要特别注意。”省疾控中心病毒所公共卫生主管医师吴巨龙说:“另外,超市、商场以及车站这些人员密集地区的工作人员,可以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普通老百姓到车站去坐车或者说到超市去买东西的话,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就可以。”

正确佩戴口罩,才能筑起疫情防控的严密防线。加强个人防护的第一要务是正确佩戴口罩。口罩正确佩戴的作法是:佩戴前先洗手、佩戴时辨正反、内外双色深色面朝外,内外同色,褶皱处向下为外面。口罩鼻夹侧朝上佩戴后,将金属鼻夹折弯,确保与鼻梁、脸颊贴合严密。口罩佩戴使用中,发现口罩污染时,立即更换。

在口罩的戴法上还需要注意规范,不规范的情况经常可以发现。有些人在公共场所戴口罩随心所欲,人多时戴,人少时不戴;有些人口罩不是捂住口鼻,而是将其拉至下颌,这些做法会让口罩的防护效果大打折扣。“将口罩拉到颈部的时候,无法达到防护效果,会增加感染风险。”陈璐说。她提醒,在公共汽车、商场等处,要始终佩戴口罩。去医院、车站、飞机场等人流量较大的场所戴过的口罩不要重复使用。自身有咳嗽、打喷嚏等症状,或者有呼吸道疾病,外出时要自觉佩戴口罩,口罩使用后也不要再重复使用,一定要放进专用收集箱处理掉。在进家门之前,先用手消毒剂、消毒湿巾或酒精,给自己的双手消毒再开门进屋。她还介绍:“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棉纱口罩、海绵口罩、活性炭口罩等对病毒的防护效果甚微,疫情防控期间不要选择。” 杨彬总结说:“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除全程佩戴口罩外,还要与他人保持安全距离,主动配合工作人员做好体温检测;保持手部卫生,乘车时推荐戴手套,未戴手套时,应尽可能的少接触公共物品和设施。避免用手接触嘴巴、鼻子和眼睛;到达目的地后尽快离开车站,摘掉手套后,马上进行手部清洁;还要记下自己的行程,以备查询。”

购物篇——错峰采购不扎堆

春节是合家团聚的日子,置备年货必不可少。随着春节临近,一些大型商超、市场里,购买年货的人流已经明显增加。这期间如何做好个人防护?杨彬建议:要尽量错峰、分流、全程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做好个人防护。

去商场购物,先考虑好要买哪些东西,列出清单,进入商场后直奔目标。减少在商场内停留的时间。到商场后,注意观看,如果购物者比较多,或者要买的商品前人比较多,可以先避开或去购买其他商品,等人少了再回来买。少扎堆,避免集中购物。

需要乘坐商场的电梯时,也要注意观察,人多时,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乘不电梯走楼梯,步行上下楼,可以避免人员的聚集,减少风险。

购物时,戴好口罩并戴上一次性手套,购买冷链食品,不要裸露着手去接触、挑选,没有手套时可用食品袋套在手上,隔着袋子挑选。不要采购没有“三证一码”的进口冷链食品。买回家后用流动的水清洗,加工冷冻食品时,做到生熟分开和烧熟煮透。

近来,一则进口车厘子表面核酸检测呈阳性的消息令人紧张,进口车厘子还能不能买?进口水果还能不能买?答案是可以买。

对于进口车厘子表面核酸检测呈阳性的情况,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表示,虽然有很多进口货品在核酸检测中显示阳性,但核酸阳性并不意味着一定有传染性。进口车厘子检到的核酸阳性,病毒的载量很低,对消费者不会造成太大的感染风险。到现在为止,虽然不断发现各种进口货品检出阳性,但是并没有发现普通的消费者被这种病毒所感染。过去有从事食品加工或者搬运工作的人员感染,是因为接触病毒时间长、次数多。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进口水果清洗之后可以放心食用。

其实,食用前用流水洗净水果,并不仅仅是疫情防控的需要,就是无疫情时也是必须要做到的事儿,清洗干净再食用本身就是减少消化道疾病发生的必要措施,若有细菌病毒等附着在水果表面,吃了肯定会有害健康。和冷链食品相比,水果的储存温度更高,病毒不会在水果表面存活太长时间。但由于冬季气温低,病毒在集装箱、货柜表面存活时间就会延长,所以更要勤洗手,防止病毒通过接触外包装而传播。

专家提醒,购买年货,尽量去正规超市购买,一是可溯源,二是相对来说商品的进货流程、检测措施还是比较到位的。

来源:山东疾控

原标题:《春节假期疫情防控小知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