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夜读|“孩子跟谁姓”背后是话语权之争

简约
2021-02-08 21:04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母亲曾跟我说,我差一点就跟了她姓。

我姐姐是随父亲姓的。我出生以后,母亲就提出老二要跟她姓李,连名字都想好了,叫李浩淼。那是上世纪70年代,大多数女孩以“艳、娟、静、芳”为名,这个备用名已经算不落窠臼了。但后来这个计划不了了之,我还是跟了父亲姓。

母亲有这个想法,只是家族观念重——她把娘家看得很重,而不是性别平等意义上的“父姓母姓”之争。因为“李”是外祖父的姓,我甚至至今都没听母亲说过外祖母姓什么。

正是这一点让我十分好奇,我和姐姐都是女儿,按照传统观念,女儿无法继承“香火”,那么我和姐姐跟谁姓,母亲为什么介意呢?按现在的话说,反正我家也没有“皇位”要继承,那么,跟谁姓又有什么关系呢?

后来我想明白了,母亲在意的,可能不是跟谁姓,而是在婚姻中,她是否拥有孩子的冠名权。父亲一直很尊重母亲,所以母亲也就不觉得跟谁姓是个值得较劲儿的问题了。

我家的这段“公案”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最近几年,“跟谁姓”的争论,似乎又有了前所未有的热度,网上时不时就有这种讨论,频频冲上热搜。

最新公布的《二〇二〇年全国姓名报告》显示,从2020年新生儿姓氏选取情况看,随母姓与随父姓的比例为1:12,子女随母姓的比例在增加。

这应该与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有关,更与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有关。

只有一个孩子时,随父姓这种主流观念是很难被撼动的,但有了两个孩子,女性就多了要求老二随自己姓的底气。这底气,过去来自娘家的经济实力,现在则与女性整体的社会地位和女性个体的经济地位有关。

如今,多数女性既要在职场上与男性同台历练,又承担了照顾家庭、抚育孩子的重任。很多时候,女性要为结婚和生育付出更多的成本——包括时间、精力、收入和前途。如果最后连亲生的娃姓什么不能决定、没有话语权,未免太说不过去了。

当然,有人会拿“传统”说事,言必称随父姓是自古有之的。但传统不一定就是好的——缠足也是曾经有过的传统呢,还不是早就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桶?传统应该随着时代社会的进步而进化,朝着更符合现代文明观念、更有人情味的方向进化。

真要说传统,“姓”这个字本身的结构就很能说明问题。姓即“女生”,最古老的姓,基本上都是女字边。而且,秦汉之前,姓和氏是不同的,比如屈原,其实姓芈,和楚国国君一个姓,但国君是熊氏,屈原是屈氏。换句话说,他们共有一个老祖母。秦汉以后,姓氏才渐渐合一。

所以,传统也是要辩证看待的。第一,追溯传统要看追到哪个时代的传统;第二,唯一不变的,是所有的传统都在变。

家庭中的角力,大多数时候根本不用上价值,更可能跟我母亲当年的诉求非常相似,只是“话语权”之争,在意的无非是尊重与否、态度如何。

设计 王璐瑶

    责任编辑:甘琼芳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