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老建筑修缮记|90岁的淮海大楼:恢复历史,回归民生

澎湃新闻记者 陈若茜
2021-02-14 08:43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初春,和煦的阳光照射在有着90年历史的上海淮海大楼白色立面上,显现出一派利落和洁净。

这幢坐落于淮海中路常熟路路口大楼旧称“恩派亚大厦”,是“整个淮海中路颜色最浅、展开面积最长的建筑之一 ”,属于典型的装饰艺术派(Art Deco)风格。然而因为岁月的冲刷,其外立面日渐蒙尘,变得暗淡。近日,淮海大楼完成了外立面的修缮,粉刷一新的墙面恢复往昔的光彩,提亮了整个街区。澎湃新闻获悉,此次修缮将基于现实,剔除建筑身上与初始风格不相符的部分,尽可能恢复建筑的历史风貌,同时又兼顾民生需求。

大楼整体更新将于几个月后完工,“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推出的《上海老建筑修缮记》栏目近日探访了这幢即将完成修缮的历史建筑。

修缮后的淮海大楼

修缮后的淮海大楼局部

曾是沪上最高级的公寓楼

淮海大楼位于上海市淮海中路常熟路路口,是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也是淮海路上标志性的建筑,居住着百余户居民。

大楼旧称恩派亚大厦,于1931年开始动工,1934年初落成,是由浙江兴业银行投资建设,上海建筑师黄元吉设计,属于典型的装饰艺术派(Art Deco)风格。

建筑平面布置呈L型,沿常熟路、淮海中路两条马路展开,由中间一个单元和两侧各一个单元组成,大厦中间单元为六层,两侧跌落两层为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装潢考究,设备齐全。

1947年行号图

由于地处闹市中心,20世纪30年代它曾是沪上最高级的公寓楼之一,初落成后,住户基本上是外国人,其内侧建有网球场和车库,底层为商铺。

1934年《申报•建筑专刊》

从建成之初的1934年至1980年,淮海大楼走过了最为繁华的半个世纪,大楼底层商铺成为当时热门的经营场所,开设有经营进口商品、香烟、洋酒的永隆仁记号,发茂伙食公司、上海法商的公司等;常熟路一侧从中间转角向北,分别有模范皮货店、美伦照相馆、红玫瑰理发厅、恩派亚健美药房、纪南富美容院等。

历史照片

历史照片 淮海大楼 背面

“这幢楼在那个时代是很先进的,其内侧网球场后面有一栋两层楼的小房子,下面是车库,上面住司机和佣人,形成很成熟完备的生活圈。”此次淮海大楼保护修缮总设计师、上海建筑装饰(集团)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中伟对澎湃新闻记者介绍说,“这幢楼又是整个淮海中路颜色最浅、展开面积最长的建筑之一。”

经历两次大改造:外立面从白色到暗褐色再到白色

淮海大楼属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最流行的 Art Deco风格,建筑立面十分简洁,以浅色的连续窗间墙形成舒展的水平线,在转角立面的视觉中心和两侧中央部分采用冲出屋面的竖线条,使原来不高的建筑群体有屹立向上的气势。简约流畅的线条和重复的几何图形使建筑充满了韵律感。

冲出屋面的竖线条,使原来不高的建筑群体有屹立向上的气势

 

修缮前淮海中路立面

 修缮后淮海中路立面

修缮后常熟路立面

据陈中伟介绍,淮海大楼在1980年以后经历了几次比较大的改造,使建筑风貌较建设之初发生了一些改变,此次修缮就是在读懂建筑风格,尽可能还原历史。

1985年为解决住房紧张问题,原来6层的主楼加了一层成为7层,原来4层的副楼加盖两层成为6层。现在站在沿街抬头仰望淮海大楼,一般人是发现不了建筑上面加盖过。陈中伟戏称这是“拷贝不走样”,因为彼时加层审核是按照“立面色彩要处理好,要新老一致”的要求,加层后等建筑比例虽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淮海大楼基本保持了原有的风貌。此外,院内原有的汽车库和网球场,已经被新造的一幢房子所占去。

陈中伟回忆说,1980年代那次改造就是由他们公司施工的。“我刚从学校毕业进入现在的公司,当时就在现场。”“在大楼上面加了两层以后,淮海大楼成为上海第一个可以用侨汇券购买的房子,因为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房子不能自由买卖。”

21世纪初淮海大楼

而变动最大的一次改造是1990年代,上海引进第一家奢侈品商店中国香港“船王”包玉刚家族的美美百货(2007年,上海美美百货歇业,原址成为银行。),美美百货进驻后几乎打通了淮海大楼底层的大部分商铺。同时,原建筑立面的白色基调被改成暗褐色,削弱了原装饰艺术派建筑的表现力。2001年为迎接APCE会议在上海召开,徐汇区房管局结合市容整顿,对大楼立面进行了整修,恢复了原来的白色基调。

修缮前的淮海大楼

淮海大楼最近一次较大规模的整修是在2010年世博会前,但总体风貌延续之前。

“不光要有好的设计理念,也要有能工巧匠”

进入有着90年历史的淮海大楼,依稀能感受到时光在建筑上的凝固。因为它还是一幢在使用中的居民楼,迎面能遇上进进出出的居民,公共楼道传出的炒菜的声音,以及摆放的绿植和闲置的杂物。

淮海大楼室内也处处体现装饰艺术风格的基本特征,比如公共部位的电梯厅地坪拼花和立面分割、楼梯间、疏散楼梯间、公共走廊地坪拼花、窗台墙面上铜条嵌缝、钢窗木门及防盗栅栏立面造型等,非常明显。

公共走廊水磨石地坪的几何图形 (摄影:澎湃新闻记者 陈若茜)

大楼内部主楼处设有两部电梯,东西副楼各有一个楼梯。据徐汇区房管局历保科科长周俊慈介绍,“建造之初的电梯是铁栅栏,后来替换掉了,因为不符合我们现在的安全要求。10年前的那次整修又仿照栅栏风格把电梯进行了一次恢复。”

电梯

楼内公共走廊的地坪、楼梯、楼道两侧的墙壁、栏杆都采用了传统水磨石的工艺,从水磨石地坪的几何图形,到楼道墙面的嵌铜条分割线,黑色的水墨石栏杆,细节处可见建造工艺的考究。

楼梯

传统工艺水磨石,嵌铜条分割线(摄影:澎湃新闻记者 陈若茜)

陈中伟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水磨石是当时一种比较流行的做法,但是随着工匠们老去、建筑材料的改变,一些传统施工工艺也面临着失传,给文物和历史建筑的修缮带来很大困难。“修缮一个历史建筑,不光要有好的设计理念,还要有好的能工巧匠,有合适我们历史建筑的材料。”他指着公共走廊一处几年前修缮的水磨石墙面说,“这处水磨石是后修的,修好以后跟原来比还是能看出明显的差别。原始工艺是用大理石敲碎来做的,里边的颜料是矿物原料,新修的水磨石是用化学原料来做的,完全不一样。”此外,这幢大楼内部的钢窗、五金件、木门、红钢砖,包括一些墙面的抹灰,也都需要按照传统工艺来修缮。

原来的水磨石墙面(左)和后来进过一次修补的水磨石墙面(右)能看出明显的区别

“现在只能是尽量按照传统工艺来做,对于没有把握的部分,可以采取最小干预来做,或者先不做,等以后有条件了再进行修缮。”

基于史料,尽量还原历史

陈中伟和周俊慈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其实是一个建筑考古的过程,历史照片和图纸会不断得修正他们原来的设想,所以做历史建筑的修缮,必须要基于大量的史料,不能凭空想象来做这件事。

夜幕下的淮海大楼

比如淮海大楼标志性的白色外立面,就是通过查阅淮海大楼的历史图纸,翻阅不同时期的历史照片,通过一次次的考证和小样试验,最后才形成了大家看到的大楼风格样式和颜色特征。而今,粉刷一新的墙面恢复往昔的光彩,主体建筑的白色基调提亮了整个街区。

淮海大楼历史照片(原店招形式)

淮海大楼历史照片(原店招形式)

周俊慈介绍,在修缮淮海大楼之前,底层原有的店招店牌做得很大,把建筑原有的特色外立面全部都遮挡住了。这一次也是按照历史图纸,对店招店牌进行恢复,把淮海大楼所有的店招店牌全部移到了下面,把淮海大楼最具特色的外立面全部都展现出来。

在建筑保护与民生改善之间寻找平衡

陈中伟也谈到,像淮海大楼这类历史建筑与文物建筑不同,它们还处于使用之中,老百姓生活在里面,所以不可能把它全部还原到历史状态,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做修缮规划时对建筑的价值进行评估,确定房子的修缮方向和目标。像此次淮海大楼的修缮,主要是遵循“基于现状,尽可能还原历史”的原则。

比如淮海大楼、包括之前修缮的武康大楼,他们都属于外廊式住宅,其连廊在建造之初是露天的,后来考虑到上海风大的气候因素,在1980年代封了钢窗。如果完全忠实于复原建筑的原始风貌,就要把钢窗全部拆掉,但是考虑到居民的实际情况,钢窗不能拆除,只能对其做修缮和更换。

修缮后的淮海大楼局部 空调外挂调整为统一风格

再比如空调是居民生活的必需品,如果要将建筑恢复到1930年代风貌,这些空调外挂就要全部拆掉,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此次修缮是把建筑外立面比较凌乱的空调外机,根据建筑元素和总体风格,对它做了规范、有序、整齐划一的调整。而且后加的东西还要尽量虚化,与建筑风格做到和谐统一,又要可识别。

夜色中的淮海大楼

“上海优秀历史建筑多,它们最大的特点是还在使用过程当中,而且它的使用功能和建造之初是一样的,所以上海历史建筑的保护除了要关注建筑本身,也要关注、保护建筑里居住的人。”周俊慈对澎湃新闻说,“历史建筑的保护是民生改善和建筑本体保护并重的,要在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把人和建筑割裂开来看保护,这在今天是不现实的。”

    责任编辑:李梅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