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春节对于古人来说的意义是什么?

2021-02-10 19:5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方生 循迹晓讲 收录于话题#隋唐五代传2#循迹漫聊97

|循迹晓讲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作者:方生

|配图/排版/校对:循迹小编

|全文约22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今天是腊月廿九,给大家拜个早年。

新年咱们应该干什么,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一家人围一块儿吃饺子,其实中国古代过年还真不讲究这些,那对于他们来说过年意味着什么呢?

答案是——祭祀。

历法中说的这个“年”还有几种不同的叫法,《尔雅·释天》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日年,唐虞曰载。

|西周时期的祭祀场景复原 图源于网络

这都是什么意思呢,岁取星行一次,祀取四时一终,年取禾一熟,载取物终更始。

古人认为四时有序、万物有灵,天地间存在着神明,他们各司其职,每年到年终岁尾了,这些神明也不容易,得犒劳犒劳,各路神灵您辛苦了,希望您明年接着照顾我们。

所以,中国古代过年一般是跟祭祀祈福联系在一起。

同时《周礼》对过年也有记载,叫做“正岁年以序事”,就是说过年是提醒人们要提前最好规划,古代人生活主要靠务农,新年的日子大概都在冬天的末尾,这个日子也在提醒人们农闲期过去了,该收拾收拾准备农忙。

准备农忙这件事好理解,无非就是收拾收拾农具,准备点种子,而祭祀神明的祈福方式就五花八门了,大体上分成皇家和民间两部分。

| 图源于网络

先说皇帝是咋祈福的,他们都会在新年的头一天也就是除夕“燃庭燎”,在宫殿里点一堆柴火祭天,要是国力衰微,可能就是点几根木头走个流程,要是赶上太平盛世,或者是统治者好大喜功,那这堆火就可以点的相当热闹。

唐朝贞观四年,李世民趁着突厥内乱派兵突袭,一举擒获了突厥的颉利可汗,顺道迎回了他大妈,隋炀帝的萧皇后,眼看着大唐日渐强盛,李世民决定搞一次大活动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

于是在除夕这天,下令大家伙都穿上锦衣华服,把宫殿都装饰上华美的丝绸,到处都点着蜡烛油灯,又找来一大批歌姬乐手表演,然后在台阶下点燃篝火,把皇宫照的跟白天一样亮堂。

看着眼前如此盛景,万岁爷就有点飘了,他觉得唐朝被他治理的如此强盛,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仔细一想,没错,他缺一个历史见证者,现在这场面得有一个人帮他证明给他宣布,大唐的富强远远超过了前隋。

|影视剧中的隋炀帝与萧皇后 图源于网络

于是唐太宗找来了萧皇后问:“这幅景象,和当年隋炀帝在时相比,怎么样啊?”其实内心的意思是这么豪华的大场面,也就现在大唐才能承担得起。

隋朝那时候应该宫里再怎么奢华也是比不上的。他以为萧皇后这时候能识相点捧场,说我当皇后十几年从来没见过这场面,再饶几句陛下贤明圣德,今后我们要紧密团结在李世民同志周围建设大唐核心价值观这种片汤话,没成想萧皇后只是委婉的说了一句:“隋炀帝是个亡国之君,陛下您是创业的人,不能拿他跟你比。”

李世民对这答案不太满意,我都这么厉害了,你怎么还不愿意夸我一句,不行,你必须得把我爱听的说出来,于是又问了一次。

那边史官都准备好了,下一步就要记录萧皇后是怎么给太宗皇帝吹彩虹屁,萧皇后的脸色逐渐变了,一开始是尴尬,后来逐渐转为同情,她说我当皇后的时候,赶上除夕燃庭燎,烧的都是沉香木,一晚上能烧出去200车,那火能烧几丈高,香味能传出去几十里,而且这火还不光是烧一堆,要烧好几堆。

要是觉得火光烧的暗,还会把甲煎香扔进去助燃,这是用各种名贵材料做成的奢侈品,一晚上也能扔出去几百石,给李世民脸打的那叫一个生脆,这次装逼失败也成了历史上最尴尬的一次祭天。

总的来说,皇家祭祀祈福通常都是图个面子。

平民怎么祭祀?

老百姓家里没那个钱去搞这么盛大的活动,所以一般就是插几根羽毛祭太阳,太阳在神话传说里又叫三足神鸦,或者是拿一块树根祭龙王,那玩意斑斑赖赖的跟龙长的也像,祈祷明年风调雨顺。

这种原始的祭祀方式从夏商两朝就已经出现,一直持续了几千年,东汉以后社会上很流行鬼论,就是生活中到处都有鬼,为了驱鬼,人们用在门上挂桃符的方式来求自己来年平安,桃符也是来自于神话传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一群鬼,为了镇压里面的鬼,有人在山中种了三千多里具有驱鬼作用的桃林。

|郁垒神荼 图源于网络

除了桃林外,山中还有两位专门负责缉拿恶鬼的神人,他俩分别是神荼、郁垒,工作任务是当鬼的领导,如果哪个鬼敢为非作歹,就神荼和郁垒就把它抓走喂老虎,人们为了借用二位的超能力,就在桃木板上刻上他俩的形象,或者是写上他们的名字挂门上,用来驱邪。

到了宋朝,后蜀皇帝孟昶又在刻名字、画像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给桃符题字的新形式,他自己带头题了一句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春联,不过这时候它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春联,它是刻在桃符上,而不是单独存在的。

直到明太祖登基以后,有一年除夕突然发话,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打这儿起春联才算流行起来。

从最早的供羽毛供树根,到后来挂桃符贴春联,这中间经历了一段人们精神生活逐渐丰富的过程。

最开始人们没什么精神需求,所以用的都是最原始的图腾崇拜,到东汉以后关于鬼神的传说逐渐兴起,人们的思想也过渡到英雄崇拜,希望神话故事里的英雄帮自己驱邪,元明时期杂剧和小说在平民阶层开始流行,人们也因此提高了文化素养,才会写春联,编出漂亮话希望明年能过的好一点。

不过不管形式经历哪种变化,春节的核心思想—祈福,却始终没变。

(完)

原标题:《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的意义是什么 | 循迹晓讲》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