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与“土味”的黄河滩区“年”在一起

2021-02-13 20: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与“土味”的黄河滩区“年”在一起

幸福是什么?有人说,幸福就像猫吃鱼、狗吃肉、 奥特曼打小怪兽,听起来如此轻松、活泼、自由。但对黄河滩区60多万群众来说,幸福却是住得久、睡得香、半夜不被洪水殃。

2月4日是中国传统小年,我们新华社山东分社“走滩区”小分队在这一天与黄河滩区群众共同过了一个年,“年”在一起让我们无限感慨。

▲2月4日,新华社山东分社“走滩区”新春走基层小分队成员张力元(右二)和杨文(右一)在菏泽鄄城县黄河滩区采访

黄河滩区群众曾经面临着“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的“三三宿命”,因此,滩区群众过得好不好,成为我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一役。

于是,在这时候我们遇到了陈百藏,一个因黄河水患盖了三次房子的滩区村民。

▲2月4日,新华社山东分社“走滩区”新春走基层团队与被采访对象陈百藏(左二)在其位于黄河滩区的新居前合影。团队成员为杨文(左一)、张力元(左三)、郭绪雷(右二)和王凯(右一)

为了避免黄河水患,家家尽是“房台”高筑,数尺高的村台让这个传统的山东农村显得与众不同。黄河滩的尘土又细又轻,汽车开过满身全是浮土,几分钟下来头发都变成浓重的土黄色。

第一次见到陈百藏便是在这样一个“土味”十足的村台中,地点在他老房子的大院里。

▲2020年9月,新华社山东分社记者郭绪雷(中)和本篇记者手记作者王凯(右一)在菏泽鄄城县采访陈百藏,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

黄河滩,黄河滩,黄河发水,房就淹。“滩里人”陈百藏每次盖房都在与黄河抗争,然而,每次都敌不过。

1982年,陈百藏第一次盖房。

那一年,大儿子不满周岁,陈百藏清楚地记得,他用270块砖和泥巴秸秆,盖了间砖草房。然而,一家人刚搬进去,当夜黄河发大水,新房墙倒屋塌。

那一夜,陈百藏夫妇站在水中,瑟瑟发抖,手扶着用13块砖垫高的小床,不敢合眼,生怕已经会爬的儿子,掉下床去……

大水涨了又落。随后,陈百藏开始第二次盖房。陈百藏说,不敢用太多砖头,也没钱买太多砖头,洪水说来就来,房倒屋塌时砸不伤人就行。

不曾想,1986年黄河发水,陈百藏的家再次被毁。

外出打工、手头有些积蓄的陈百藏开始了第三次盖房。为了躲避洪水,陈百藏再次把地基垫高,他不知道多高才够安全,只知道竭尽所能垫高、再垫高。尽管如此,1996年的洪水淹没房屋一米多高。这一次,砖瓦房没有倒,只是墙体出现了几道裂痕。

淹没、倒塌、再建、再淹,这几乎是每个“滩里人”心酸的“盖房史”。

因房致贫,成了黄河滩区普遍现象。

安居,成了像陈百藏一样生活在山东黄河滩区60万人最大的梦想。

▲2020年9月20日,新华社山东分社记者王凯在菏泽鄄城县黄河滩区采访时,路过一处即将要搬迁的村台老屋时,一个孩子突然向记者比了一个开心的手势

于是,2017年山东省编制实施《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将安居作为脱贫攻坚重点任务,提出用3年时间,给“滩里人”一个稳稳的家。

2020年9月20日,三合村村台投入使用,迁建安置涉及三合村、王庄村、毛洼村等5个自然村的6526名群众。按照排号顺序,陈百藏选了两套大户型二层小楼,一套给自己和老伴,另一套给大儿子。

拿着选房确认单,陈百藏笑了,这是陈百藏的第四次“盖房”,是政府给盖的迁建安置房。

今年,我们小分队第二次来到陈百藏家,和以前不同的是,这次来到的是陈百藏的新家,一个他们盼了几代人的新居,这同时也是包括陈百藏在内的黄河滩区群众在乔迁之后过的第一个春节。

▲2月4日,新华社山东分社“走滩区”新春走基层小分队牵头人、本篇记者手记作者王凯(左)在菏泽鄄城县黄河滩区采访陈百藏

在两次采访中,陈百藏给我们最大的印象就是对新居无限的向往和喜爱。这位从不看电视,却每天都会看书的农村大叔虽然其貌不扬,但他内心那种对美好新生活的积极态度让我们一行人都深受感动。

黄河滩区群众迁居后第一个年,也是我们跟滩区人一起过的第一个年。虽然满身尘土,但在这个特殊的小年里,我们和滩区“年”在一起,和滩区群众“年”在一起,感受他们发自内心永远告别黄河水患,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的喜悦。同时我们的内心也与他们“黏”在一起,回首过去,对比当下,展示我国脱贫攻坚的伟大成果。

从小就知道黄河滩区,知道滩区群众安居不易,但这一次亲身采访后才真的清楚,安居的不易有多不易。以往从书本或媒体上读到的那些滩区故事,或许只有寥寥数行,却是他们祖祖辈辈的生活,是他们世世代代的家园。

记者只有真的去听、去看、去触摸、去感受,才能写出不负自己、不负时代的作品。

专家点评

在黄河滩区生活了几十年的陈百藏,迎来了自家易地搬迁后的第一个春节。陈百藏一家住进了规划整齐的新建房,不必再担心受到洪水的侵扰,上学、上班、生活、工作都很方便。隔着屏幕,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陈百藏一家,是2017年以来黄河滩区60万搬迁居民的缩影。

作者通过对一户居民的采访,以小见大地反映了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的成绩,反映出滩区居民土地流转后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水平提高的现实。作品采用融媒体表达方式,更加形象直观。

这条报道,美中不足在于:1.内容呈现仍显得有些单薄,无论是主人公的“喜与乐”,还是对三年搬迁工作的前因后果等交代都稍嫌不足,需要受众几番思考才能把握;2.文尾二儿子在北京异地过年,父母寄花糕的交代有些刻意,反而稀释了报道主题。

“中国记者”微信公众号已开通

原标题:《与“土味”的黄河滩区“年”在一起》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