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10岁男孩的两周“初恋”说起,我们该给孩子怎样的爱情教育?

2021-02-14 19: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看点 “早恋”是不少父母头痛的问题。一是怕孩子因早恋耽误学业,也担心孩子因早恋产生负面情绪。那么,一地鸡毛的中年父母该怎样处理孩子的“早恋”?去年情人节,我们邀请了香港eClass平台电子互动童书合约创作者、特殊教育教师徐海娜来与我们聊聊“爱情教育”。下文中她将从电影《小曼哈顿》中十岁男孩的初恋故事说起,谈谈在这一话题中我们该教给孩子的沟通、勇气和责任。

文丨徐海娜 编丨Jane

春节假期,外滩君精选往期好文

与大家共度佳节

随着现代教育的进步,人们对“早恋”的宽容度越来越大,甚至已经不再使用“早恋”这个词语来形容青春期孩子们那些懵懂的情愫。但是这不代表家长和老师就对青少年的恋爱感到安心。虽然他们认可青少年相互萌发好感,以及谈恋爱都是正常的人类行为,但是他们对此也有着深深的焦虑。

著名心理学家劳伦斯·斯坦伯格(Laurence Steinberg)曾经这样形容青春期的孩子:“青少年的大脑就像油门极度灵敏,刹车却不管用的汽车。他们在加速方面出色,但在抑制行为方面却问题严重。”

可见,成人们的担心和焦虑也不无道理。那么成人们到底该怎么做?

我想起我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中文译名《小曼哈顿》,讲述的是一个不到10岁的小男孩持续了两周半的初恋故事。

小曼哈顿剧照

电影不长,只有一个多小时,情节也很简单,却能带给人很多启示。

小男孩Gabe在“失恋”之后,问了他的爸爸一个问题,“你可以跟我谈一谈关于女生的那些事吗?”他的爸爸说,“你问错了人了。”的确,爸爸自己的婚姻和爱情也一塌糊涂,甚至已经濒临离婚。

当孩子变成少男少女,开始谈情说爱的时候,父母往往已年届中年。面对一地鸡毛的生活,说起自己的爱情经验,可能很多人都中气不足。

一位曾写出“爱你/是/唯一的优点/我从来一无是处”如此这般诗句的诗人,在他的新诗集中都这样描绘走进了婚姻的爱情:

“总有吵得凶的时候/黑得以为看不见明早的太阳/把心一狠/下辈子对你的爱/先拿来这辈子用。”挪用一下“下辈子的爱”是诗人的智慧和浪漫情怀,而平凡如我们,究竟有什么资格来对孩子们的爱情说三道四呢?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什么都不做。

中年人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可能并非尽遂人意,但是我们还是有些经验可以传授,重要的是,我们所传授是否是我们经过真诚反省得来的人生经验,还是仅仅在夸夸其谈。

小男孩Gabe的爸爸虽然说他的孩子问错了人,但还是谈了一些自己失败的经验。成功若非偶然,那失败的经验便至关重要。

爱要大胆说出来,不留遗憾

在中年人的同学会上,“表白”常常成为一种热潮。青春年少埋藏在心底不敢说的那些话,忽然就能够脱口而出了。仅仅是说出来,对于他们来说便已足够,他们称这是人生某种程度上的一种“圆满”,仿佛所有的遗憾此时便烟消云散了。

假如“说出来”是那样重要,假如“说出来”也是一种人生经验的话,那么就值得告诉我们的孩子。

一段恋情的开始和结束,都与人们的沟通能力有关。

电影《小曼哈顿》中,小男孩Gabe的爸爸在描述自己如何走向了离婚时说,当相处开始出现了矛盾的时候,谁都没有说出来,结果本来是鸡毛蒜皮的一些小事,慢慢就堆积起来,然后就不再是鸡毛蒜皮了,这导致婚姻生活就像一间堆满了垃圾的屋子。

他给孩子的忠告是,要善于说出来,要沟通。小男孩Gabe,出于嫉妒,曾和自己所爱的人在电话里大吵一架,既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当他终于有勇气说出“对不起”的时候,他收获了原谅。

爱一个人,其实是在锻炼我们各方面的能力。在爱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会深入地发现自我。爱一个人,也不是索取,而是为爱的人多走一步。

就像我很喜欢影片中的一那句话,“Love is about going that extra mile,even if it hurts.”

每一个人对爱情的感受都不同,但“说出来”却是让我们在成年后避免遗憾的最好办法。

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在他的《忏悔录》中描述了自己父母的爱情——他们是青梅竹马,八九岁时,就一起玩耍;11岁时,便形影不离。

两人秉性温柔和善感,都在等待时机在对方的心里找到同样的心境,而且宁可说,这种时机也在等待着他们。因此两个人都心照不宣,谁也不肯首先吐露衷肠。

他变得愁苦万分,而她却劝他去远方旅行以忘却这一切。然而等到他归来时,他们发现爱情变得更加热烈,因而便山盟海誓,今生今世永在一起。后来在生卢梭的时候,卢梭的母亲因难产而死。

在她逝世三四十年后,提起她,他的父亲还是会老泪纵横地说,

唉!你把她还给我吧!安慰安慰我,让我能够减轻失掉她的痛苦吧!你把她在我心里留下的空虚填满吧!孩子,若不是因为你是你那死去的妈妈生的孩子,我能这样疼你吗?

假如他们仅仅因为年少没有把爱说出来,便从此分道扬镳,那么就没有那段可以记载在传世名著一开头的爱情故事,同时也就不会有卢梭这个人。

所以他们是幸运的,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这般幸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说出来”比“不说”可能遗憾的机率要小得多。

有的人因为对青少年恋情的种种担心,而倾向于强迫孩子按照大人的想法走。但是不尊重孩子的想法,会对孩子的人格形成产生巨大影响。

在心理学家杰瑞米•克拉克与乔若莎•克拉克合著的《一流的教养——这样陪孩子度过青春期,将来他会感谢你》一书中,他们说,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安排走,会给孩子的人生埋下隐忧——孩子背负的“后悔种子”。我们应该培养孩子了解自我,自己做决定的能力。

在孩子面对恋爱问题所带来的烦恼的时候,不要代替孩子做决定,我们反而要注重磨练孩子的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换句话说,其实也是获得他人信任的能力。让孩子习惯沟通,才会养成相互理解的习惯。这对于亲子关系以及任何一段亲密关系来说,都至关重要。

既然有勇气说出来

就要有勇气承受后果

有人说,“不要堕入情网,而要从爱情里升华。”说的是一个人要在恋爱的时候,学会提升自己,锻炼自己的理性和意志,以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能够成就对方,也成就自己。

我们无须在爱情里计较得失,重要的是无论一段感情的成败,无论是否能够与对方并肩而走,我们都能从一段感情中受益。

《小曼哈顿》中,当为了爱情感到心疲力竭的小男孩Gabe终于鼓起勇气向自己爱慕的Rosemary说出“我爱你”的时候,得到的回应是“我并没有准备好”,“我仍不够成熟,不知道什么是爱”。

“害怕被拒绝”也是很多人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宁愿保持暗恋状态的原因。小男孩失恋了,但很快走出不快的情绪,他说,“远处有一个我曾经迷恋过的人,正走在属于她自己的道路上。”

此时的她和他,日子都平静而美好,虽然彼此的生活已经分道扬镳,但拥有很多共同记忆。

他们曾共乘一辆滑板车,沿着河流,在微风中穿越67个街区,又一起击败街头小霸王成功逃走。虽然他形容那是“一生中最艰难的旅途”,但那温暖的感觉永远都留在了他心中。

他说,“也许有另一个女孩在等着我,但要再给我一次初恋的机会的话,我想还是她。”虽然恋爱会让人心力交瘁,甚至遍体鳞伤,但却会留下“无法忘怀和难以置信的记忆”,这大概就是爱情能给人们带来的最低限度的好处吧。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有人因为“求而不得”做出很多疯狂的行为,乃至伤害对方,违法犯罪。

而一个人格完善的人是一个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人。一个负责任的人也是一个能够承受失败,并从中得益的人。培育孩子面对失败的勇气,让孩子学会坦然面对生活,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没有谁总会一帆风顺,重要的是我们在面对考验的的时候,仍坚持我们做人的底线。面对“生活需要常常经受挫败”的真相,也是一种勇气。

那些出于“求而不得”,或者嫉妒,而伤害对方、勒索对方的做法都是“懦夫”的行为。要知道任何强迫的爱,不论是出于什么理由,都不是爱。爱一个人首先要懂得尊重。

无论你的孩子是表白的一方,还是被表白的一方,都要教孩子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孩子会不会因为其他原因,例如虚荣,而非出于本心去接受或拒绝,取决于平时的教育。

在平日的生活中,孩子自身的感受愈被看重,他们就越自重。他们越自重,才越会对自己有要求,才越会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选择和谁建立亲密关系,并持守安全和负责任的性行为。

可惜现实往往难遂人愿,很多人习惯性地忽略孩子的感受,总说他们的感受不重要,学校的要求,家庭的要求,种种都比孩子们的感受更重要。这样就容易令孩子们产生两种行为倾向,一种是刻意迎合外在的一些要求,一种是刻意违背外在的要求。

无论是哪一种都会导致孩子忽视自己的内心感受,选择不理智的行为,从而为自己和亲人带来长久的痛苦。

很多学校的“乖乖女”之所以会被社会上的一些“小混混”吸引,往往也是这个原因。他们内心里只是想要释放自己一下,结果却不可控。

《一流的教养》一书也提醒我们要注重培育孩子自身的价值观,让孩子有能力去认识到自己喜欢什么,对自己而言,什么比较重要,以及想做什么。如果我们扼杀了他们的“自主性”,孩子会成为不知道将来想做什么,想要什么,什么事都无法自己做决定的人。

爱情,没有人能看得透,我们始终也无法当孩子们的爱情教练,我们只能说出我们直接或间接的经验,供他们参考,然后寄望他们比我们活得幸福。

有人说,爱情,最终最深的欲望只是简单的相伴。既然如此,那么曾经简单相伴过的岁月便弥足珍贵。

有过一段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时光,或者有过一段同窗共读的日子,留下将来可以回放的记忆,我们便可以满足了。

如果我们有人可以爱,那就感恩茫茫众生里的相遇。若有人爱你,更要感恩,毕竟若有人爱你,并不是出于要爱你的义务。

如何说,他们才会听?

参与,而非控制

给建议,并身体力行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比自己更懂得幸福的真谛,本能地觉得他们想谈恋爱的时候正是我们不吝赐教的机会,可惜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常常是渐行渐远,有的还由于父母的控制欲而与父母关系极度疏离。

我们要如何说,他们才会听?

脑神经科学专家法兰西斯‧詹森博士著有《青春期的脑内风暴》一书,揭示了青春期孩子脑部发育的秘密,她说,“孩子总是做些令人抓狂的危险蠢事──原来是因为青少年的大脑只要受到些微刺激,都能启动大脑突触,产生大量多巴胺,也就是带来愉悦感的脑内啡。”

“孩子经常无预警爆怒、情绪起伏不定──原来是因为掌管判断力与自制力的额叶还未发育成熟,无法完全控制释放压力荷尔蒙的杏仁核,让青少年在压力下的情绪反应更加极端,难以掌控自己的愤怒与恐惧。”

青少年就是这样,所以成人首先需要学会倾听和理解,有时候甚至需要回想一下我们自己的青春年代,才能找到取得他们信任的方法。

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而父母是起初最了解他们的人,用真诚沟通的心,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经历了两个孩子吵吵闹闹的青春期之后的法兰西斯‧詹森博士,也给了大家一个最重要的建议,那就是——参与孩子的生活。

她还说,“我极端爱着家里的两个儿子,但是当他们成为青少年之后,我再也不能像他们小时候那样操控两个人去做我想要他们做的事,毕竟孩子都长大了,我现在不可能直接伸手将两个人抱到我要他们待着的地方。

因此当孩子离开童年后,我们也失去加诸在他们身上的行为控制能力,而在他们进入青春期时,我们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提供建议和说明,并树立一个好榜样。”

《一流的教养》一书中也说,“科学家说,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要‘小心轻放’。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要‘暴力镇压’。孩子总有一天会意识到,除了朋友,父母也能为他们提供有用的建议和帮助。”

在电影《小曼哈顿》的结尾,小男孩Gabe的爸爸在给出自己的忠告之后,也用行动为孩子诠释出什么是“为爱多走一步”,通过沟通,解决了自己婚姻的危机。言传身教,大抵如此吧。

原标题:《从十岁小男孩的两周“初恋”说起,我们该给孩子怎样的爱情教育?》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