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历史中的崔浩:曾经的功臣全族被杀,只因写史曝光皇家隐私

2021-02-16 21: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录于话题#三国两晋南北朝39#中国古代史188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六月的一天,北魏京师平城(今山西大同)城内,一名蓬头垢面的大臣被囚在槛车中,押往城南刑场,执行死刑。途中及行刑前,数十名卫士肆意地朝他头上、身上撒尿。大致同时,他属下的数十名秘书郎吏也都相继被杀。随后几天,他的族人、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等汉族高门大族)皆被连坐灭族,成百上千名包括老幼妇孺在内相继倒在血泊中。这就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晚年发动的震惊内外的“国史狱”事件。被杀的人,是曾被太武帝倚为心膂的汉族大臣崔浩。他智谋百出,多次策划重大军国事务,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立下赫赫功勋。这样一个功臣,究竟犯了什么罪,而惨罹横祸?

北魏名臣崔浩雕像

一、博闻多识,踏上仕途

崔浩(381—450年),字伯渊,小名桃简,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武城县)人。他出身于高门士族,七世祖崔林,三国曹魏时曾任司空;父亲崔宏,年幼时就被称为“冀州神童”,北魏初曾出任吏部尚书、天部大人等职。

崔浩自幼天资聪颖,勤学苦读,经史、阴阳、诸子百家之书,无不阅览。知识渊博,时人莫及。18岁时,崔浩像其他公卿子弟那样循例入宫。道武帝拓跋珪天兴年间(398—403年),崔浩凭借自己渊博的知识、识见和高超的书法,逐渐迁为给事秘书、著作郎,颇得拓跋珪赏识,常随侍左右。虽说“伴君如伴虎”,加之拓跋珪晚年疑神疑鬼,喜怒无常,动辄因小事诛罚随侍,但崔宏、崔浩父子素来恭敬殷勤,小心谨慎,故得以保全性命。

明元帝拓跋嗣即位后,命崔浩为博士祭酒,常令他讲授经书。崔浩利用自己擅长阴阳术数之学,来迎合有同样嗜好的明元帝。他多次奉诏占卜吉凶,为明元帝解答疑惑。崔浩之言,事后多有应验,因此越发得到明元帝的信任,常常让他参与谋划军国大事。

二、参议军国,运筹帷幄

得到信任、重用后,崔浩在明元帝、太武帝两朝,屡屡参议军国要事,运筹帷幄。他策划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事有这么几件:

第一件事,否决迁都之议。北魏自拓跋珪起,就定都平城。神瑞二年(415年),平城发生严重旱灾,几乎颗粒无收,很多百姓或饿死,或流亡。太史令王亮、苏坦等援引谶书有关记载,劝明元帝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河南安阳市北郊一带)。

明元帝虽赞同此议,不过他还是习惯性地征求崔浩的意见。崔浩提出异议,他认为,此时万万不宜迁都,理由有三:第一,鲜卑族人少,迁都以后,族人分散于各州郡,形如散沙,易被四方强敌各个击破;第二,鲜卑人迁移后,若不服水土,必染疫病,会导致死伤惨重;第三,迁都邺城后,平城守卫空虚,柔然等强敌必然会乘机入侵,后果不堪想象。他建议君臣、军民共克时艰,待来年春草复生、羼杂乳酪、菜果,平城民众的食粮足以维持到秋收。明元帝听从了崔浩的建议,挑选部分贫困户分赴定、相、冀三州就食,由当地开仓赈恤。第二年秋天,收成很好,百姓富足,人心安定,国家度过了难关。明元帝很高兴。

北魏平城模型

第二件事,是谋划征伐。北魏前期,北方黄河流域尚有多国割据,彼此间攻伐混战;南方的东晋、刘宋,也不时北伐。北魏的主要精力倾注于军国征伐中。在明元帝、太武帝两朝,崔浩参与谋划的大小征伐,不胜枚举。

比如明元帝泰常元年(416年),东晋太尉刘裕亲率大军北伐后秦,后秦军连连败退,毫无还手之力。为顺利进军关中,刘裕向北魏借道。北魏大臣皆以为,刘裕西伐后秦其实意在侵略北魏,因此建议不借道。但崔浩力排众议。他认为刘裕誓在灭秦,极有可能成功。若北魏阻拦晋军,刘裕因受阻而转攻北魏,北魏就难免有为后秦火中取栗、代其受敌之危。如果柔然再趁机侵扰,北魏将遭晋军、柔然南北夹击,局面将不堪收拾。先允许晋军借道西进,再出奇兵断绝晋军东归之路,待其后勤匮乏,军心混乱之际,再大举出击灭晋军。事态发展,果然一如崔浩所料。

太武帝神䴥二年(429年)四月,太武帝准备北伐柔然。太史令张渊等以天象不利于北魏,柔然僻居漠北,土地荒凉,民众桀骜等理由,劝阻太武帝北伐,群臣齐声附和,只有崔浩支持北伐柔然。他说:我早就熟观天象,三年之内,天子必将大破柔然、高车诸国。征服了柔然、高车,免除国家后顾之忧,可专心对付刘宋。经过崔浩分析,太武帝坚定了北伐柔然的决心。太武帝亲征柔然,果然柔然降服,刘宋也没敢出兵侵犯北魏。太武帝称赞崔浩“才略之美,举世无双;预知成败,若合符契”,自此对他更言听计从。

影视剧中的柔然可汗

第三件事,是议立太子。明元帝因嗜服寒食散,身体羸弱。泰常七年(422年)五月,自感不久于人世的明元帝秘密向崔浩请教身后之计。崔浩建议早立太子,即便皇帝一旦不讳,北魏也不至于陷入混乱。而诸皇子中,唯皇长子拓跋焘文武兼备,堪当大任。明元帝采纳了崔浩的建议,立拓跋焘为太子,同时命长孙嵩、奚斤、崔浩等辅佐。泰常八年(423),明元帝病逝,拓跋焘即位。皇位的和平交接,保证了北魏统治集团内部的和平与稳定。

三、国史狱事件

回到本文开头处,崔浩及其血族、姻亲被诛杀灭族,不是因为崔浩犯有叛卖国家、觊觎皇位等“十恶不赦”的大罪,而是因为他牵头撰写了一部记载北魏历史的史书。

按理说,崔浩谋划军国,功绩赫赫,深得明元帝、太武帝信赖、倚重,即便以我们今天的标准来衡量,也算得上功成名就了。何必再去画蛇添足,撰写这个祸及他和血族姻亲的国史呢?

史书记载,这是太武帝拓跋焘亲自交待下来的差事。太延五年(439年)十二月,太武帝深感记载本朝历史的史书寥寥,与北魏天朝大国的身份相差甚远,于是命崔浩以司徒监秘书事,中书侍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参著作事,续修国史。

北魏太武帝

对崔浩来说,庙谟谋划,手到擒来;撰史作文,却非擅长。但既然太武帝有诏,一生对皇权恭敬谨慎的崔浩,自然不会托词推脱。另外,从后来崔浩允许将修撰的国史刻碑事来看,立德、立功、立言这三项很多古代知识分子毕生孜孜追求的业绩,或许对崔浩也有巨大的吸引力。他组织史官分头撰写,并将这部史书命名为《国记》。

崔浩虽然“综务处多,总裁而已”,但也并非碌碌无为。《国记》全书告竣后,他还对其进行了一些“损益褒贬,折中润色”的工作。著作令史闵湛、郗标揣摩迎合崔浩的心态,建议将《国记》刊刻于石碑,以流传后世,永存青史。崔浩和太子拓跋晃都欣然同意,雇工刻碑,立于天坛东三里处。

《国记》碑刻告竣后,观众纷至沓来,阅读、拓印,《国记》迅速流传开来。不过,书中对北魏早期皇室一些隐私的曝光也让舆论哗然。早就视崔浩为眼中钉的一些鲜卑贵族,趁机在太武帝面前控告崔浩“暴扬国恶”,毁谤先帝及朝廷。晚年行事乖张的太武帝勃然大怒,下令对崔浩严加拷讯。嗫嚅不能自辨的崔浩虽然没供认出什么,但太武帝恼羞成怒,不念其往日勋绩和旧情,也不顾太子等公卿重臣的说情,下诏将崔浩及其血族、姻亲全部诛杀,酿成震惊内外的“国史狱事件”。

文史君说

崔浩知识渊博,机敏通达,擅长计谋,见识过人,经常自比为汉初名臣张良。在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崔浩都竭尽心智,几乎参与了明元帝、太武帝二朝所有重大军国谋划。崔浩后因“国史狱”事件丧身殒命,乃至牵连姻亲、属吏纷纷丧命,但这并不是因为他犯有十恶不赦的大罪,他不过是遵循史家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有意或无意地曝光了一些北魏皇室的隐私污秽。究其实,他,以及受他牵连而死的人,不过是当时统治集团内支持和反对汉化势力较量的牺牲品而已。

参考文献

(北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五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作者:浩然文史·郛生)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关注我们

专业学者团队

有趣又有料的文史科普

投稿:公号首页点联系我们

稿酬优厚

原标题:《皇帝翻脸比翻书还快,曾经的功臣全族被杀,只因写史曝光皇家隐私》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