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智库丨陈朋:柔性化治理——现代城市治理的新趋向

2021-02-17 14:3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当前,人们日渐形成一种共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城市治理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它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根基,而且是检验现代国家治理水平的“窗口”。任何行为过程都是特定时空环境下的产物。不同的时空背景往往孕育出不同形态的城市治理。进入新时代,为有效提升城市治理的能力水平,亟须探索并运用柔性化治理。

柔性化治理是现代城市治理的内在要求

作为一种政策话语表达,柔性化治理最早出现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当时,在部署新型城镇化建设时李克强总理提出“新型城镇化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核心,提高柔性化治理、精细化服务水平,让城市更加宜居,更具包容和人文关怀”。随后,柔性化治理成为一种新表述,并逐渐出现在各类政策文本之中。

之所以说柔性化治理是一种新概念,是相对传统城市管理而言的。过去,城市管理主要是一种粗放型的刚性管控。政府是城市管理的主要调控者,它通过公共权力对社会施加全面而又严格的管控。这种方式虽然在短期内实现了维稳目标,但是长期形成的刚性管控思维,让社会的自主性和自我调适能力大为减弱。特别是传统城市管理在执行过程中易混淆公域与私域的边界,模糊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的界限,对很多问题的处理大多采取“通不通三分钟”的模式。显然,这种治标不治本的管理方式不仅无法解决深层次问题,而且容易滋生新问题、制造新矛盾。这说明,依靠“命令—服从”的强制方式对公共事务实施单一向度的排他性管理,已很难适应新时代城市治理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柔性化治理被寄予厚望并成为一些地方的实践探索。

从一些地方的实践探索看,柔性化治理是指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等治理主体,秉持以人为本、平等自主、公平正义的基本理念,采取理性沟通、协同合作等非强制性手段,共同应对城市生活中的公共事务。可见,与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相比,柔性化治理旨在构建一种多元参与、友好合作、协同共治的治理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政府的强制性管控色彩逐渐淡化,友好协商、协同合作的引导者角色日趋显现;参与者之间不再是单一向度关系,而是互利合作、平等协商的多元关系;各种交往行动也不再是命令服从,而是互利共赢。总之,柔性化治理彰显出现代城市治理的行动理性,契合其内在需求。

柔性化治理对现代城市具有重要价值

伴随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快速成长,柔性化治理成为新时代城市治理的产物,对纾解现代城市治理困境具有重要价值。

其一,夯实城市治理的社会基础。如同其他所有行动过程一样,城市治理不是空中楼阁,必须建立在相应的社会基础之上。这种社会基础不仅仅是指过硬的物质条件,还包括公众对治理活动的信任、支持与配合等“软”基础。实践证明,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与公众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能形成较为默契、相互理解和密切配合的交往关系,进而奠定城市治理的稳固基础。柔性化治理恰恰蕴含这些要素。正如老子所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坚”。柔中带刚、刚柔并济的柔性化治理,既在价值导向层面表达了以人为本的目标追求,又在实际运行中彰显出包容、关怀、灵活、信任等现代城市治理的内在特质需求。诸多事实证明,浸润在这些特质中的城市治理,往往充盈着丰富的社会资本。而有了充实的社会资本,相互信任、遵守规范就会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城市治理的社会基础也就会更加稳固。

其二,促进形成社会凝聚力。随着改革进程不断向纵深推进,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社会结构的深刻分化、思想观念的日益多元化、矛盾诉求逐渐异质化的特征日加明显。这些都对城市治理带来了“如何凝聚共识、何以形成一致行动”的挑战。柔性化治理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通过坦诚沟通、相互体谅、说服劝导和舆论引导等非强制手段来规范社会行为、协调交往关系、形成一致意见、促进一致行动。这实际上就是形成社会凝聚力的过程,它能把分散的个体凝聚在一起,不断增强社会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任合作,继而使多元主体对公共事务治理形成更加一致性意见,更愿意以平等合作的态度融入城市治理之中并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三,有效塑造政府权威。不管在何种形态下,政府都是城市治理的重要主体。因此,如何更好地塑造政府权威是城市治理的重要议题。权威与权力虽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含义并不完全等同。权力是一种影响力、控制力和制约力,“硬性”特征比较明显。相比之下,权威则是一种软实力,它是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换句话说,权威是对权力的一种自愿服从和支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权力的服从可能有被迫的成分,但是对权威的服从,则是出于内心深处的认同。正如此,人们常说,任何组织要想实现既定目标、有效开展活动,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权威之上。在公众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的当前,城市治理对政府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具备足够的权威。柔性化治理能让政府与公众、社会组织等主体,立足理解和信任来建构彼此之间的交往关系,特别是能让公众从多角度多层面来理解政府制定的政策,进而更好地塑造并不断巩固政府权威。

让柔性化的城市治理更加顺畅

让城市治理彰显出更多的柔性特征,需要在深刻理解柔性化治理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采取多重策略有序推进。

其一,开发情感资源,实施情感治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表明,富有情感的投入会激发人们产生发自内心的共鸣、剧烈的心理触动和强烈的心理皈依,继而促进形成一致性行动。柔性化治理的最大特征就是注重情感交流,在治理者与治理对象之间架起情感交流的桥梁,促进二者形成融洽和谐的关系。因此,坚持柔性化治理亟须注重情感资源的开发运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联系服务群众上多用情,在宣传教育群众上多用心,在组织凝聚群众上多用力”。在日常治理活动中,基层政府要用真心联系群众、真诚感动群众、真情服务群众,才能夯实城市治理的稳固根基。

其二,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民主治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活动都以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为出发点。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诸多经验证明,强化民主观念、注重运用民主技巧,往往与城市治理绩效之间呈正向关系。因此,在推行柔性化治理过程中,要坚持并遵循民主理念,注重各大参与主体之间的平等性。这就意味着,要注重实施民主协商、合作共治等形态的民主治理。比如,近年来南京等地探索实施的社区议事园、“有一说一工作室”“铺路民主”“三会协商”“乡贤会”等都是民主治理的成功实践。实践证明,它能充分激发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三,畅通合作渠道,实施协同治理。现代城市治理之所以需要协同合作,是因为面对纷繁复杂的公共事务,任何一个独立主体的力量和作用都是有限的,都不可能独自行动,必须寻求与其他主体的协同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治理合力。否则,要么会遭遇能力有限的掣肘,要么会形成隔岸观火式的冷漠。因此,在推进现代城市治理过程中,必须注重协同合作,努力形成协同治理格局。实施协同治理,当前重点是既要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公众、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关系,以奠定协同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又要畅通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多元化渠道,形成网络化治理格局。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原标题:《柔性化治理:现代城市治理的新趋向》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