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再读鲁迅

2021-02-21 14:3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对鲁迅的认识是从他的小说《故乡》开始的:“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再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

       这是一位农家的英俊少年,这是现代文学史上凸现的美的农家孩子的文学形象,这一形象是前无古人的。闰土是在海边长大的农村孩子,因此他见多识广、知识丰富,城里“只看见院子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的孩子是无法和他相比的。

 

       鲁迅在文学史上开了先河,把文学家的笔触投向了农民,农民第一次成了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闰土有丰富的农村生活知识,知道无穷无尽的稀奇事。“他的父亲十分爱他”,他的生命满是活力,他有自由的思想,善良的内心世界。

       他对捕鸟的娴熟和大自然精美的叙述让人惊叹:“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看西瓜去,你也去。”、“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作者简洁的笔下,跳动着一个农家少年活泼的生命。

       鲁迅在《故乡》短短的小说中浓缩了一个农民的一生。这个富于生命力和表现力的少年闰土,最后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

       《故乡》反映了封建社会从精神上对农民的摧残。从闰土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鲁迅在作品的最后想到了社会的变革,希望孩子们不再走老一代的路。

       文章的最后: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先生希望走出一条路来。难怪早在1921年,毛泽东在长沙读到了鲁迅的小说,特还把《故乡》推荐给弟弟毛泽民,让他抄下来。可见《故乡》的影响之大。

       从这里我开始阅读鲁迅的其它作品,《狂人日记》,以及《呐喊》中的其它小说,散文,杂文的。我常常冥想幼年的鲁迅在百草园观察荒园中的野草,琢磨草间的油蛉、蟋蟀,断砖下的蜈蚣、斑蝥和忽然从草间直蹿向云霄的叫天子。

       鲁迅对大自然爱,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爱,在他的作品中处处展现,对旧时代,对黑暗,对丑恶的现象的无情鞭打也无处不在。

       他登上“五四”文坛,挥舞起如椽大笔勾画历史波澜,他所刻画的仍然是被压在沉重的巨石下痛苦挣扎、呻吟的草民,为我们留下了——孔乙己、阿Q、祥林嫂等一系列来自社会下层的文学形象。先生悲天悯人的情怀,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去为民请命;坚韧不屈的硬骨头精神,激励着一群又一群的战士反抗黑暗……

       我喜欢他的《野草》“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但鲁迅爱他的野草,为它大笑,为它歌唱。

       鲁迅先生的全部价值在于他的思想。他是为阿Q而思,他为像阿Q那样处于被压迫地位的人民而思,为了中国人能够摆脱奴性、具有“独立之精神而自由之思想”而思,而呐喊。他作为“精神界之战士”,对中华民族“哀其不幸,痛其不争”,为民族的复兴、国民性的改造苦苦奋斗了一生。

       鲁迅的人品是高尚的、伟大的。他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他在共产党人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方志敏烈士在狱中把生命中最后的遗稿托人让鲁迅先生保管,这是对先生人品无限的信任。鲁迅先生也不辜负烈士,费尽周折将烈士遗稿完整的转交中共中央,完成烈士的遗愿。

       先生对瞿秋白的友谊,对毛泽东,对毛泽东革命事业的关注也倾注了他的热情,当年红军到达陕北时,鲁迅特地给毛泽东寄去了一个金华火腿和贺信,这些都是鲁迅先生人品的写真。

       尽管鲁迅对许多人都有争论,但在每一次论争中从来是对事不对人,是为了辨明真理,为了更好地前进。他固然说过“一个都不宽恕”,可是他同样说过:“我的杂感集中……虽大抵和个人斗争,但实为公仇,决非私怨。”我们要读懂鲁迅的憎,也要读懂他的爱;要读懂他的黑暗和苦闷,也要读懂他的亮色;要读懂他的个性主义、自由主义,也要读懂他的求真理求进步等,才能读出一个真实的鲁迅。

       1940年1月9日,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评价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一点也不畏惧敌人对于他的威胁、利诱与残害,他一点不避锋芒地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站在战士的血痕中,坚韧地反抗着、呼啸着前进,他是“中国的脊梁”。我要说鲁迅在现代文学中,是先进文化的一座丰碑,目前还没有谁能超越他。当代我们仍需要鲁迅,仍需要他那样的精神。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