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无药可救的拖延症,苦不堪言的现代人

2021-02-21 13: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陈根

现代人被拖延症折磨得苦不堪言。

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有86%的职场人都认为自己患有拖延症。50%的人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开始工作。13%的人没有人催,不能完成工作。2020年1月,有英国研究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询问10000受访人群是否会有拖延习惯,只有15.6%的人声称永远不会拖延,超过84%的人有拖延习惯。

在“逃避可耻,却很有用”的安慰里,人们善于把一项任务拖到“拖无可拖”时才选择完成。可以说,拖延已经成为个体身上普遍存在的行为现象,是一种成问题的习惯。但目前,拖延症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医学术语,学术界也没有对此形成统一的定义。

拖延如泥沼,因此,脱离拖延的泥沼成为人们迫切的希望。或许,拖延症真的有救,这需要我们从了解拖延开始。

拖延削弱了人们的自信

拖延症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其至少具备三个特点。一是“拖延症们”对那些需要完成的任务或工作,有着明确的完成意愿;二是他们有无数种理由拖延着不去实施这项任务;三是当他们拖延的时候,会焦虑并产生负罪感。

可以看见,拖延症其实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失败,是当人们在能预料到后果的前提下仍然选择要把计划做的事或应做的事推迟实施的一种行为。

相应的,拖延症带来的懊恼也在人们生活中凸显。美国和加拿大的统计数据表明,70%的大学生存在学业拖延的状况。于是,70%的学生们不到最后期限不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不到最后时刻不履行作为学生的职责。在职场中,尤其是面对自己不喜欢或者不擅长的任务时,人们更倾向于拖延。

然而,拖延症具有明显的危害。研究结果显示,拖延症较非拖延症者更容易昼夜节律紊乱。拖延越严重,每周平均睡眠时间越短,并且会增加失眠以及白天嗜睡的风险。同时,研究人员表示担忧,拖延症是影响健康的不良因素,随着电子产品和娱乐设施的普及,人们比以前面临更多的干扰,拖延问题可能会持续增加。

拖延影响的不仅是睡眠。早前,沃里克商学院David Arnott和Scott Dacko教授对777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86.1%的学生有拖延习惯,通常会拖到最后24小时才交作业,而早期提交者的平均得分为64.32,最后一分钟上交作业的人的平均分数最低,约为59。研究表明,拖延带来的不仅是失眠,还可能是重修。

此外,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实现的倾向。这种实现的倾向不仅要在生理、心理上维持自己,而且要不断增长和发展自己”。显然,没有人会发自内心地愿意自甘堕落和消极怠工。这也使得拖延者意识到自身拖延思想时,面对拖延造成的不良后果时,会产生压抑、烦躁、沮丧、自责等情绪。

这样的状况一旦形成恶性循环,将让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质疑,甚至发展为自我攻击。于是,人们抑制了自己在工作和学业上的上进心;人们不敢冒险,害怕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人们无法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人们按照自己对自己的局限认识而行动。

在这样情形中,人们还付出了负面情感的代价——焦虑、怨恨、欺骗感和失望,其中最为昂贵的代价是:人们削弱了对自己的自信。拖延症,让人们在所拖延的事情之外,还付出了严重的心理代价。

当然,每个选择背后都有支撑它的理由,拖延亦是如此。关于拖延的原因,人们常常把拖延与懒惰、意志力薄弱划等号,但这并不准确。事实上,这种表面上的拖延行为看似是一种可以通过简单矫正就能克服的“小毛病”,其背后却是复杂的心理结构和认知格局在起作用。

拖延是一种内耗

深受拖延折磨的人,需要先了解拖延。

从神经机制的角度来看,对拖延生理根源的研究大多围绕前额叶皮层的作用。前额叶皮层负责大脑的执行职能,比如规划、冲动控制、注意力,相当于一个过滤器,减少因来自其他脑区刺激而造成的分心。

如果这个部位受损或者不活跃,会使人过滤干扰的能力降低,从而导致处理事情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变差,注意力分散,结果拖延加重。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皮尔斯·斯蒂尔教授是“拖延症”领域的心理学研究权威之一。皮尔斯·斯蒂尔教授总结了和拖延最密切的四个因素:信心不足、动力缺失、冲动分心和回报遥远,并且建立了一个数学公式,即“拖延公式”:U=EV/ID。

公式中的四个变量,每一个都可以通过量表来测定:对任务获得成功的信心(E),对整个任务感到愉快的程度(V),有多容易分心(I),多久会获得回报(D)。这一公式也被用来预测拖延什么时候会发生。

从这四个因素入手,关于拖延的争相也逐渐浮出水面。从对任务获得成功的信心来看,很多人拖延着不去做一件事往往是因为害怕做出的结果并不能使自己完全满意,由于担心做出的选择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因此,人们希望做好万全准备后再开始。

这也就是所谓的完美主义。有心理学家把完美主义者分为两种:一种是适应型的,一种是适应不良型的。适应型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很高,并认为自己的表现可以与之相符,而适应不良型的则完全不同:他们对自己要求很高,却对自己不抱有任何希望。

在适应不良型的完美主义中,人们对自己的要求跟表现的期待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所以更容易去自责,也更容易感到消沉。这类人,也最容易产生拖延。

在对整改任务感到愉快的方面,恐惧成为拖延最重要的成因。弗洛伊德说,拖延症是对死亡的推后。事实上,在精神分析学派看来,所有的恐惧都是死亡恐惧的扩散或者投射。人们对所有坏消息的逃避、面对的困难的那种拖沓,往往都与对死亡恐惧相关。

因为有恐惧,所以才要去找一些让人能够忘记恐惧的东西。因为害怕失败,从而走向拖延;因为质疑成功的可能,所以延缓失败的到来。

在获得回报方面,从演化的角度来看,冲动是合乎情理的。人类祖先倾向于追求眼前利益。然而,在现代,人们有了更多需要提早着手准备的远期目标。当人们被冲动驱使追逐眼前利益时,就更容易就放弃了那些远期目标,于是进一步产生了拖延。

最终,为了短暂的、虚假的快乐,或是害怕失败或追求完美,拖延者无论大事小事总是选择一拖再拖。一次次的拖延直至个体出现不良的情绪反应,比如深深的自责、内疚、烦躁,但这些人却依然无法下定决心行动起来,最终使拖延症愈演愈烈。

当然,人的天性倾向于我们活在此岸,活在当下,但人的进步又让人走向彼岸,走向远方。现代人的人生是被加速的,因此拖延是难容的。了解拖延症或许有助于我们克服拖延,战胜我们天性中容易分心和无法长期坚持目标的倾向,接受拖延才能更好地对抗拖延。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