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如果凌晨你失踪了,多久才会有人发现?” 丨空巢青年

2021-03-05 15: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壹心理主笔团 壹心理 

凌扶摇|作者

朴素的树|编辑

min-an|图源

今天,壹心理想和大家聊聊:城市孤独。

如果有一天你失踪了,过了多久才会有人发现?

在北京的小琳,在饥饿与寒冷中度过了漫长的30个小时。

除夕的时候,她一个人留在北京过年,凌晨洗澡的时候卫生间门锁却坏掉了。

门是向内开的,踹不动,手机放在外面,大半夜的呼救也没人听见。

她试过很多方法自救,砸玻璃、挑锁芯、持续敲水管发出声音,希望有人注意到。

最令人绝望的是,天亮后有两个人听见了她的求救,非但没有伸出援手,反而连番质问:

“一个人洗澡为什么锁门?”

“洗澡为什么不带手机?”

质问完后,那两个人就走了,连帮忙报警都不肯。

所幸,28个小时后,终于有一个人忍不住,嫌她敲水管的声音太吵,气冲冲地下楼算账。

这时,杨琳详细地和他描述了自己遭遇的困境,他选择了相信,并马上帮忙找开锁师傅。

30小时后,她终于得救。

本以为失联这么久,会有很多朋友找她,可是手机里的消息,基本只有群发的新年祝福;

铺天盖地的网络暴力,指责她一个人生活,不找男朋友,独居还锁门......

甚至,还收到了带有恐吓信息的快递。

大年初一居然经历“差点被关在厕所饿死”这种事,可能会成为她城市生活中最崩溃的瞬间。

孤单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落单。

在城市生活的年轻人,

也许和空巢老人一样孤单

很多人都说,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

比起这种经历本身有多尴尬、多可怕,我们更怕的是,陷入困境时无人发觉。

一个人加班到深夜,被反锁在公司里,突然肚子剧痛没法上厕所;

因为低血糖而在客厅晕倒,手机还放在房间......

我的一个朋友还分享过一段惊心动魄的经历:

约了朋友吃饭,却发现她迟到很久,电话微信都没回。

因为担心和怀疑,就到了她住的地方,发现她躺在床上全身瘫痪,只有头还能动。

她赶紧叫救护车将朋友送到医院,诊断发现是突发脊椎压迫,可能跟连续加班,过度劳累有关系。

如果不是那天刚好约了朋友,如果不是有人意识到她失联很久,可能她就会在不能动弹、无力自救的恐慌状态下过很久,很久......

一个人独居生活,本身有太多舒适的地方。

不会有生活习惯上的对错之争,不会因为加班到家吵到舍友,也不需要面对家里人的唠叨和催婚,在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玩游戏放音乐都没人管。

但可能有几万分之一的可能性,难过,崩溃,生病,意外的时候,无法及时被发现,被帮助。

有人甚至自嘲说,“可能到最后,只有公司HR打电话来问我为什么旷工”。

也许,有人会觉得,只要和别人一起住就行了。

但同居,也有同居的烦恼。

陌生人合租,很难保证舍友是好人。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女孩半夜洗澡,被合租的男生破门而入。

两人整整僵持7分钟,男生说:“反正你也被我看光了”。

而和对象、朋友合租,也会因为生活习惯、感情摩擦而吵架争执,甚至上升到“家暴”行为。

所以,独居本身从来不是问题。

这些危险,和独居无关,却和落单有关。

一边享受孤独,一边又怕落单

日本有一部纪录片《无缘社会》,早就把落单焦虑拍得淋漓尽致。

有90岁的独居老奶奶,日常几乎没有任何人和她交流。

“什么时候一个人死了,也不会有人发现。”

已经孤独死去的老爷爷,面包还放在烤箱里,并不知道他离世的姐姐,还频繁地给他打不会再接通的电话。

当然, 无缘社会的群体,不止高龄老人。

《无缘社会》工作组收到了14000条留言。

27岁的女生说:“我会给别人打电话,即使没接通,滴——的声音,就让我觉得很安心”。

而其中一个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害怕自己出了意外没人知道,所以24小时在网上直播自己的日常。

在直播的留言里,同样孤单的人,找到了彼此的精神港湾,约定着如果谁出事了,就帮他报警。

在大众印象里,年轻的人不太可能沦为“无缘社会”的人。

但在城市生活中,这类人其实早就被归类为“空巢青年”。

一个人逛超市、吃海底捞、看电影,一个人搬家、旅行、做手术;

新出的菜品一个人吃两人份量,第二杯半价的奶茶从来都只有自己喝完;

发着高烧继续加班,最后也是一个人去的医院;

遇到什么突发事件,一个可以借钱的朋友也没有。

有些人很享受这种无拘无束,而另一些人尽管觉得孤单,可是也确实找不到人陪。

数据显示,我国单身人口在2018年度已经超过2.4亿,其中7700万成年人,都在独居状态。

这个数字,预计在今年将上升到9200万。

独居并不等同于孤独,但落单的时刻,还是会感受到世界的参差。

研究者 Gregory Katsas 认为:“城市可以被认为是孤独的根源,因为人们普遍感到越来越疏远。”

而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成年早期的主要问题,是亲密对孤独。

这个阶段,人人都试图与他人形成强烈、稳定、亲密的关系,通过自我表露,相互响应,尊重与接纳,找到人生路上的同行人。

这种“亲密”,并不单指恋爱婚姻,更包括友谊,有些“最好的朋友”,比情侣或伴侣关系更加稳定。

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找到真正的好朋友。

为了摆脱孤独而急忙找个人恋爱,效果更可能适得其反。

读书时期的好朋友天各一方,在大城市工作离老家很远,社交场合、聚会上认识的人,情感连接也不一定能马上很深入......

其实如果享受孤独,那孤独就不可怕。

不需要被舍友或者男女朋友“教做人”,这样的生活还是很快乐的。

但尽量不要让自己“长期落单”。

一个人生活,

也要好好吃饭,好好生活

哪怕一个人生活,我们也要给自己建立“保险机制”。

a. 和人认识很简单,保持连接却很难。

看过一支广告片,里面提出了三个问题:

不看手机,你觉得你的通讯录里有多少好友?

他们回答:300个,500个吧?

打开手机,看一下到底有多少好友?

1200个,比想象中多,而且他们根本就没印象了。

第三个问题:不要考虑工作和应酬,删掉所有不会主动联系的人,除家人以外还剩多少?

他们不得不面对残酷现实:

1200个联系人,删到剩2个,能够无防备说真心话的人,一个都没有。

而微信里剩下的这几个人,很可能已经换了电话号码,但你不知道。

我们没有必要保持那种表面社交,很多人到最后只是“占坑”的存在。

但从现在开始,尽量别丢掉剩下的这一两个“真朋友”。

哪怕路上看到一只猫,食堂的包子多了点馅儿,都可以成为相互分享,保持“共同生活感”的好话题。

b. 设立紧急联系人,可以是同城生活的家人、亲戚、朋友,再不济,写你的同事。

我们当然希望一辈子也用不上这个功能。

但远水救不了近火,当因为低血糖在上班的地铁上晕倒、因为加班不得不深夜打车、因为生病而暂时无法自理的时候......

这个紧急联系电话,能让你不至于在人潮拥挤的城市里尴尬又孤单。

也可以和其他熟悉的人约定,定期打招呼或者群里打卡,超过多少天没出现,就默认可能出了问题,需要帮助。

c. 通过小细节,增加生活中的安全感。

上厕所、洗澡也一定要带手机!

善用智能设备的报警功能!

门口装监控、外卖只送到楼下,通过人流偏僻的地方,如果感到紧张,拍照发到同事群或者朋友群里。

如果听到有人被困在厕所里的呼救,帮他报警这件事是免费的。

还有什么大家能够想到的方法,也欢迎在评论区里提出来。

成年后,孤独也许是人生的常态,但我们可以通过彼此温暖,不再落单。

有什么心事,也可以找壹心理倾诉。

坦然接受来自世界的善意,也是一种成长。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