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吉尔伽美什史诗的流传、发展和演变

拱玉书
2021-03-12 18:40
翻书党 >
字号

【编者按】

《吉尔伽美什史诗》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长篇叙事诗,4000年前以楔形文字刻于泥版之上,史诗歌颂了英雄吉尔伽美什。吉尔伽美什起初是一个欺男霸女的无道昏君,得到好友恩启都后,两人开始实施旨在留名后世的种种冒险壮举。痛失挚友后,吉尔伽美什放弃王权,独自踏上寻求永生之路,历经千难万险,见到获得永生的远古先王。近日,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汉语世界首次从楔形文字直译的《吉尔伽美什史诗》,书中有译者、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亚系教授拱玉书所作三万字导论,澎湃新闻经出版社授权摘发导论的部分内容。

本书所言《吉尔伽美什史诗》(为简捷起见,以下有时简称《史诗》),指用阿卡德语创作、用楔形文字书写在十二块泥版上、以吉尔伽美什为主要人物的长篇叙事诗。

吉尔伽美什是古代苏美尔城邦乌鲁克(Uruk)的国王,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900—前2800年间。乌鲁克即《旧约圣经》中的以力(Erech),地处两河流域冲积平原南部,位于现在的伊拉克境内,遗址叫瓦尔卡(Warka),由德国考古学家发掘。两河流域指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古希腊人称这个地区为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意为“河流之间(的土地)”。所以,这个地区的古代文明也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包括苏美尔文明、阿卡德文明、巴比伦文明、亚述文明和古波斯文明。

吉尔伽美什的各种传奇故事以口头形式在民间流传了几个世纪,到了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约公元前2100—前2000年),其中的一些故事开始以文本形式流传。乌尔第三王朝的统治阶层是苏美尔人,官方语言是苏美尔语,因此,这些文学作品都用苏美尔语书写,每个作品讲一个独立的故事,如《吉尔伽美什、恩启都与冥界》和《吉尔伽美什与天牛》。

到了古巴比伦时期(约公元前1800—前1600年),有人根据这些独立的苏美尔语短篇故事,用古巴比伦时期的官方语言阿卡德语,或称巴比伦语,即阿卡德语的巴比伦方言,创作了包括多个不同故事的、歌颂吉尔伽美什的长篇叙事诗。这便是最早的、把不同故事汇编在一起的古巴比伦版《吉尔伽美什史诗》。

又历经几个世纪的流传、发展和演变,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前后,又有人根据用苏美尔语书写的、歌颂吉尔伽美什的几个独立故事以及用阿卡德语书写的古巴比伦版的《吉尔伽美什史诗》,用阿卡德语再改编创作了一部长篇叙事诗,写在十二块泥版上,这就是本书翻译和介绍的《吉尔伽美什史诗》。这部写在十二块泥版上的《史诗》绝非仅仅是对已有相关材料的取舍和改编,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再创作。在这位作者的改编和再创作下,人类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史诗——十二块泥版的《吉尔伽美什史诗》——诞生了。这个历经长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标准版《史诗》至少比西方史诗经典《荷马史诗》早了六七个世纪,而早期歌颂吉尔伽美什的那些苏美尔语独立叙事诗要比《荷马史诗》早千余年。《史诗》情节连贯而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鲜明生动,语言朴实优美,更有现世与冥世通联,人与神直接对话,想象丰富,哲理深刻,不但是美索不达米亚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

《吉尔伽美什史诗》第十一块泥版残片

“吉尔伽美什”(Gilgameš)这个名字是阿卡德语书写形式,源自苏美尔语的“比尔伽美什”(Bilgames),意思是“老人(bil-ga)(成了)年轻人(mes)”。这个名字显然不是得自父母的乳名,而是后人根据吉尔伽美什的经历给予他的、能够反映吉尔伽美什渴望长生之愿望的名字。针对吉尔伽美什的名字,《史诗》这样写道:“吉尔伽美什,他叫这个名字从出生之日起”(第一块泥版第47行),这表明,对吉尔伽美什这个名字的来历,不但今人感到困惑,古人也有同样的困惑。所以,《史诗》特别为读者释疑。当然,《史诗》作为文学作品,尤其是一半神话、一半写实的作品,讲的也许是真情,也许是虚构,今人已难辨真伪。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任何文献证明吉尔伽美什还有其他名字。

公元前4000年代末至3000年代初的乌鲁克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在经济、宗教、政治、文化、建筑、艺术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非凡成就。乌鲁克人发明的文字——楔形文字(cuneiform writing)是迄今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距今有五千余年。20世纪初德国考古学家发掘乌鲁克遗址时,发现五千多块泥版,有的保存完好,有的略有破损,有的破损严重,内容大多数是类似今天账簿的经济文献,年代在公元前3200—前2900年之间。这些泥版不但记载了当时的经济活动,如神庙农副产品的收支情况,还记载了当时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这批文献中的《百工表》表明,距今五千年前,乌鲁克就有了百余种不同职业,社会分工非常细致;《容器表》罗列了116种不同功能、不同形制的容器,不但显示了当时制陶工艺高度发达,更显示了当时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鱼表》记录了百余种鱼,可能包括不同种类的鱼和不同吃法的鱼,一方面显示了餐桌美食丰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程度相当高。这类辞书文献还包括《飞禽表》《猪表》《植物表》和《树木表》等。然而,尽管这个时期文明如此发达,文字也如此成熟,却没有留下任何历史文献。因此,这个时期的历史人物都成了“无名英雄”,这个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也无法详细描述。

公元前1900年前后,苏美尔“历史学家”编写了一个“王表”,现代学者称之为《苏美尔王表》,其中涉及早期乌鲁克历史。《苏美尔王表》把乌鲁克的历史追溯到乌鲁克第一王朝,年代大致相当于公元前2900—前2800年。据《苏美尔王表》记载,这个王朝的前五位国王分别是麦斯江伽舍尔(Meskiaggasher)、恩美卡(Enmerkar)、卢伽尔班达(Lugalbanda)、杜牧兹(Dumuzid)和吉尔伽美什。吉尔伽美什在这个王表中榜上有名,是这个王朝的第五代国王,据说统治了126年。《苏美尔王表》是可以信赖的史料,虽然记载早期历史时过于夸大统治者的统治年代,但就各王朝国王名字和国王序列而言,王表的记载基本符合历史事实。所以,没有理由不相信吉尔伽美什是乌鲁克第一王朝第五代国王,是真实的历史人物。除《苏美尔王表》外,也有其他历史铭文可以证明吉尔伽美什是真实的历史人物。

吉尔伽美什死后不久便被神化。在公元前2400年前后的早王朝晚期,苏美尔地区的许多城邦都建立了吉尔伽美什神庙,把吉尔伽美什当作神来崇拜。随着乌尔第三王朝的建立,苏美尔文明进入鼎盛时期。这个王朝的国王为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称吉尔伽美什为“兄长”,把自己置于仅次于吉尔伽美什的地位。这个时期,吉尔伽美什对后世君王产生的影响达到顶峰,正是在这个时期,讴歌吉尔伽美什英雄事迹的叙事诗相继问世。

乌尔第三王朝是最后一个由苏美尔人掌握统治权的强大帝国。这个时期有时被称为“苏美尔复兴”,原因在于此前统治阿卡德帝国的阿卡德人和古提人对苏美尔人而言都是外族,而且作为官方语言的苏美尔语曾一度被阿卡德语取代。“苏美尔复兴”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这时的苏美尔文学创作迎来了春天。大部分脍炙人口、流芳千古的苏美尔文学作品都创作于这个时期,包括被现代学者称为“苏美尔史诗”的作品。史诗是以历史人物为讴歌对象的叙事诗,苏美尔史诗歌颂的对象都是乌鲁克第一王朝的国王。目前已知歌颂乌鲁克第一王朝国王的史诗有九部,其中四部歌颂的是第二位国王恩美卡和第三位国王卢伽尔班达,即《恩美卡与阿拉塔王》(Enmerkar and the Lord of Aratta,见2006年出版的拙著《升起来吧!像太阳一样——解析苏美尔史诗〈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恩美卡与恩苏克什达纳》(Enmerkar and Ensuhkešdanna)、《卢伽尔班达与恩美卡》(Lugalbanda and Enmerkar)、《卢伽尔班达与胡鲁姆山》(Lugalbanda and Mount Hurrum)。其余五部歌颂的对象是吉尔伽美什,即《吉尔伽美什与阿伽》(Gilgameš and Agga)、《吉尔伽美什与胡瓦瓦》(Gilgameš and Huwawa,有A和B两个不同版本,阿卡德语多称“胡瓦瓦”为“洪巴巴”)、《吉尔伽美什、恩启都与冥界》(Gilgameš, Enkidu, and the Nether World)、《吉尔伽美什与天牛》(Gilgameš and the Bull of Heaven)以及《吉尔伽美什之死》(The Death of Gilgameš)。在歌颂吉尔伽美什的五部作品中,除《吉尔伽美什与阿伽》外,其余四部都是阿卡德语版《吉尔伽美什史诗》取材的源泉,它们的内容在《史诗》中多少都有所体现。可以肯定,歌颂乌鲁克第一王朝国王的作品绝不止这九部。

有关乌鲁克第一王朝的史料很少,除《苏美尔王表》提供了有限的信息外,再无其他相关史料。《苏美尔王表》在讲到乌鲁克第一王朝的第一位国王时说:“麦斯江伽舍尔入海上山”,大概指他的足迹南及波斯湾,东至伊朗境内的扎格罗斯山,或他率领军队远征这些地区;关于恩美卡,《苏美尔王表》说他是“建立乌鲁克之人”;关于吉尔伽美什,《苏美尔王表》只说他的父亲叫什么名字,从事什么职业,对吉尔伽美什的功绩未置一词。从其他史料可以得知,吉尔伽美什建造了乌鲁克城墙,这在十二块泥版的《史诗》中也有所反映。尽管现代学者对乌鲁克第一王朝所知甚少,但毫无疑问,在苏美尔人心中,这个王朝是个伟大的王朝,这个王朝的国王,至少前五位国王,都是伟大的君王,是后世君王的典范,是大智大勇的象征,堪为文学讴歌的对象:恩美卡发明了文字,运筹帷幄,不战而屈人之兵;卢伽尔班达发明击石取火,且能独自一人日行千里;而吉尔伽美什膂力过人,翻山过海,无所不能,只是不能获得永生。这些文学形象背后一定有真实的故事,或者说真实的故事被演绎和放大后成为文学形象。

乌鲁克第一王朝较“乌尔王陵”(即20世纪初由英国考古学家吴雷〔C. L.Woolley〕主持发掘的、出土大量金银器的乌尔王陵)代表的乌尔第一王朝(约公元前2700年)稍早一些,在大的历史框架中,他们属于同时代。乌鲁克第一王朝和乌尔第一王朝可能是同宗同族的两个王朝,乌尔王陵遗址出土的大量金银器大概也可以折射出乌鲁克第一王朝的富裕程度,乌尔第一王朝实行的人殉制(乌尔王陵中的一个墓室竟有72人陪葬)完全可能始于吉尔伽美什。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不去歌颂乌尔第一王朝的先王,而偏偏歌颂乌鲁克第一王朝的国王,恰好说明乌鲁克第一王朝强于乌尔第一王朝,也说明乌尔第三王朝的国王更认同乌鲁克的先王是自己的先祖,认为这个王朝诸位国王的丰功伟绩更加可歌可泣。

乌尔第三王朝代表了苏美尔文明的巅峰,但这个巅峰期只持续了短暂的一个世纪。到乌尔第三王朝,楔形文字已经使用了一千两百多年。所以,在这个时期出现文学创作高潮,出现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文明发展之必然。苏美尔人是感情丰富、热爱生活且极具精神创造力的民族,在千余年的文化积淀基础上,在乌尔第三王朝这个苏美尔人独霸四方的圣朝中,文学激情得到爆发式释放,也理所当然。

乌尔第三王朝只持续了短暂的一个世纪,在东面的埃兰人和西面的阿摩利特人的夹击下很快灭亡了,最后一个国王甚至成为入侵者的阶下囚,被俘往埃兰。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保存下来的甚少,现存的苏美尔文学作品几乎都是古巴比伦时期或更晚的抄本。

吉尔伽美什是苏美尔人,他讲的语言是苏美尔语。苏美尔人是不是两河流域南部的原始居民,目前仍有争议。苏美尔文学就是用苏美尔语书写的文学,并非指苏美尔人创作的文学。苏美尔语属于哪个语系?目前仍不能确定。苏美尔语有黏着语的特点,也有作格语的特点,但和现在任何已知的语言都没有亲缘关系。因此,目前尚不能把苏美尔语归属于任何一个已知语系。阿卡德语是最早的塞姆语,属于东塞姆语,这一支已经绝迹。现在还在使用的塞姆语或属于西塞姆语,如希伯来语,或属于南塞姆语,如阿拉伯语。十二块泥版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就是用阿卡德语书写的,或更确切地说,是用阿卡德语的巴比伦方言书写的。

《吉尔伽美什史诗》第十一块泥版(抄本)

不论是苏美尔语文献,还是阿卡德语文献,使用的文字都是楔形文字。楔形文字产生于公元前3200年,由苏美尔人创造,就目前发现的考古材料判断,可能由乌鲁克人创造。苏美尔人创造的文字有单字和合字两种,单字都是象形字,或象意字,合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字组成,组合的原则有会意、形声以及会声,此外还有一些指事字,即在单字基础上加一个指事符号来指明方位的字。一个单字或合字就是一个形、音、义的综合体。在功能层面,楔形文字往往一形多音多义,在表达语言时,多数单字和合字都用来表意,少数用来表音。总的说来,苏美尔人创造的文字体系属于表意为主、表音为辅的表意文字,即西方学者所说的word writing,或logographic writing system。

公元前2600年前后,也就是在楔形文字产生几百年之后,出现了最早的用苏美尔语书写的文学作品。乌尔第三王朝时期,苏美尔文学创作达到巅峰。之后,苏美尔人失去统治地位,苏美尔语逐渐被阿卡德语取代。古巴比伦时期,阿卡德文学(或称巴比伦文学)创作迅速成熟,并达到创作高峰,现在已知的苏美尔文学作品也几乎都是这个时期的抄本。

在阿卡德帝国时期,阿卡德人虽然用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书写阿卡德文献,但由于阿卡德语与苏美尔语的语言结构完全不同,阿卡德人完全改变了用字方式,或者说改变了楔形文字的功能,把苏美尔人的表意文字用为音节文字,结果是文字的外形未变,功能已然不同,也就是说,表面上看都是楔形文字,而实际上,内在的运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古巴比伦时期的巴比伦人以及亚述人和迦勒底人等都继承了古阿卡德时期(阿卡德帝国)的用字方式,即把多数字用为音节字,音节字中间夹杂表意字。表意字基本都采用“训读”方式阅读,即原来的字形和字义不变,但采用阿卡德语中固有的同义词的发音,如:阿卡德语中的“国王”读作隺rrum,但往往用苏美尔楔文表意字LUGAL(即苏美尔语中的“国王”,苏美尔语读/lugal/)书写。直到公元前1世纪还有人用阿卡德语(巴比伦语)和楔形文字创作文学作品。可见,楔文文学(包括苏美尔文学和阿卡德文学)至少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楔文文学的体裁非常丰富,除史诗外,还有神话、颂诗、教谕、谚语、谜语、寓言、争论以及书信体文学,等等。乌尔第三王朝时期,文学作品常被放在“图书馆”里集中收藏。为了便于查阅,当时的泥版管理者(相当于现在的图书管理员)还编写了图书目录,取文学作品中第一行中的第一个单词或第一个词组作为文学作品的标题,再将这些标题按照泥版的实际排列顺序书写在一块一块的泥版上。这种书写不同文学作品标题的文献被现代学者称为“文学目录”(literary catalogue)。最初发现这种文学目录泥版时,学者们茫茫然不知所以然,不知这种文献为何物。后来发现,泥版上书写的都是某文学作品的第一个字或第一个词组,而这种把不同作品的名称排列在一块泥版上的文献无异于现代的图书编目。例如,《恩美卡与阿拉塔王》的古代题目是uru gu4-huš,uru的意思是“城市”,gu4的意思是“牛”,huš的意思是“野”,连起来就是“城市,野牛”,这是这部作品的第一个词组,也是这部作品的标题。再如,《吉尔伽美什、恩启都与冥界》的古代名称是“在那日”(即u4-ri-a),取的是首行“在那日,在那遥远之日”(u4-ri-a u4 sù-rá re-a)的第一个短语。《吉尔伽美什与胡瓦瓦》(A)的古代名称是“王……前往那人居住之山”的第一个短语。

把作品的第一个单词或词组作为该作品的标题的做法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即便于查找。古代摆放泥版的方式,就像我们今天摆放卡片一样,竖着排列,作品的开头部分朝上。所以,取第一个单词或词组作为作品的题目,查找时可一目了然地看到第一行。可以说,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图书管理学,也是非常科学和非常实用的,有了这类文学目录,现代学者才对某些文学作品的古代名称有了了解。在没有发现文学目录之前,现代学者只能用现代名称称呼古代文学作品。发现文学目录后,有些学者开始使用古代名称,如何抉择,全凭个人喜好,与学术水平无关。大概由于这种编目方式既实用又先入为主的原因,在楔文文学(包括苏美尔文学和阿卡德文学)史上,一直没有产生能够概括内容或反映作品主题的题目。在中国文学史上,以首行首词语作为文学作品题目的命名方式主要用于诗歌,而且主要见于古代,表面上与楔文文学的做法相似,实则有很大不同。

巴比伦人继承了苏美尔人的传统,也把文学作品的首句第一个词组作为该作品的名称。《吉尔伽美什史诗》古代名称有两个,一个是“超越万王”(šūtur eli šarrī),一个是“见过深海之人”(ša naqba īmuru,或用“海”的复数,即ša naqbī īmuru)。这两个题目代表了不同时代的两个版本,“超越万王”指古巴比伦版,而“见过深海之人”指十二块泥版的中巴比伦版本,即标准版《史诗》。它们分别是两个版本的首句首词组。十二块泥版的《史诗》主要是根据出土于亚述巴尼拔(Assurbanipal,公元前669—前627年)图书馆的泥版复原的。在新亚述时期,十二块泥版的《吉尔伽美什史诗》也被称为“吉尔伽美什系列”(iškar Gilgameš)。

把《吉尔伽美什史诗》称为“吉尔伽美什系列”的文献也出土于亚述巴尼拔图书馆,这篇文献是一篇特殊的文学目录,之所以特殊,是因为该文献不但罗列了几十篇阿卡德文学作品的名称,还在作品名称后面列出了作者的名字,因此,这篇楔文文献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早标注作者身份(即著作权)的文献。在“吉尔伽美什系列”之后,文献继续写道:“出于辛雷克乌尼尼之口”(ša pîmdSîn-lēqi-unninni)。有证据表明,“出于某人之口”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出于某人之笔”,或“出于某人之手”。这篇文献明确告诉我们,“吉尔伽美什系列”的作者是辛雷克乌尼尼,而这里的“吉尔伽美什系列”指的应该就是十二块泥版的《吉尔伽美什史诗》。

《吉尔伽美什史诗》,拱玉书 译注,商务印书馆2021年2月版

    责任编辑:臧继贤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