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夜读|在社交平台,我想做个“隐形人”

易之
2021-03-15 21:17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今天,微博有个热搜话题是“你有社交媒体倦怠吗?”对,没错,说的就是我。

我现在几乎不发朋友圈,除了工作情况“汇报”。微博早已改名,现在也废弃不用,除了工作需要,偶尔上去找找素材。

想想当年,QQ签名一句话都要斟酌半天,不厌其烦地给好友分成“三六九等”的组,又是“隐身可见”又是“上线提醒”,在朋友圈转发一首音乐,希望在意的人能看见……现在全无这种兴致,我选择“社会性隐身”。

这应该不只我一个人,可能很多人都有这种倦怠,比如我身边一些人,干脆直接关闭了朋友圈。

其实也正常,中国第一波大规模接触社交媒体的80后90后,如今都已步入中年,要么挣扎于职场,要么埋头于家庭,没多少时间网络社交了。套用一句QQ签名体就是:“是青春秒杀了你我,注定回不去当初的曾经。”

当然,总还有后浪,他们是网络社交的接班人。不过在微博里看看相关讨论就知道,现在年轻人社交倦怠的也不少,二十三四岁、甚至00后,都表示不用社交平台了,戒了。

这也说明,随着第一波社交媒体用户步入中年,社交媒体本身也已经“中年化”了。所谓“中年化”,就是它有用但无趣,跟人到中年一样,实用主义成了思维底色。

不可否认,现在社交媒体越来越有用了。理发的Tony老师、抄水表的师傅、给宠物洗澡的姐姐……全在我的朋友圈里。我们需要微信沟通、转账,但我完全不想发朋友圈,给他们展现一下自己的小情小调;打开微博,到处是营销号,你发一句鸡汤——“你的未来,你知道的,所有的磨难,都是成长的祭奠”,好不容易来个评论,结果是问我买不买鞋。

现在的社交媒体,变现能力都十分强大,每家平台、大厂的绩效报表都十分亮眼。商业玩法愈加多元,社交媒体对需求的满足都越发精准,但丢失的可能是一种纯粹无意义的“有趣”。

这其实是一种社交媒体的异化。它很重要,功能很强大,所以越发像一个全部生活的镜像,但是已经不具备展示价值和游戏属性。

曾经,社交媒体和我们的生活是切割的。在QQ签名里写一句“爱上你我输得彻底”,线下一样是班里的课代表、老师的小棉袄;现在在朋友圈发一句试试,可能会招来亲朋好友、同事领导的一连串无差别问号。

社交媒体已经将我们包裹,我们活在人间,也活在网上。这里,不再有那么多私人空间,供我们单纯地“搔首弄姿”。我们也不再需要社交了,因为我们和几乎所有认识的人,在手机里都是零距离。

我挺怀念拨号上网的年代。我还记得在网络聊天室,第一个聊天的异性(也可能是同性)叫“心情女孩”。在那个从前慢的时代,我的电脑慢到只能打开一个聊天窗口。但当时社交媒体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新的世界。

但现在,网上网下对于我来说,就是同一个世界,从人际关系到生活状态都是同构的。上网不好玩了,它就是生活的重复。

不知道这是不是互联网发展到如今,我们不得不接受的“归宿”。但我真的希望,有一天可以重现当年那种没有负担的快乐,也不知道有没有哪家企业可以抓住这个需求,再造出一个“新世界”。

设计 王璐瑶

    责任编辑:甘琼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