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游戏研究工作坊|游戏何以咏/永生?

耿游子民、李典峰
2021-03-25 12:53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2021年3月20日至21日,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了“游戏咏/永生”:游戏研究工作坊。这场以游戏为中心主题的学术工作坊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洋召集,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腾讯研究院等社会机构和高校的学者,与同多位知名艺术家参加了活动。活动不仅吸引了《文艺研究》《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艺术评论》等学术刊物的关注,更吸引许多对游戏研究感兴趣的学者、游戏业内人士和学生参加了活动。

活动第一天合照

在致辞中,工作坊召集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洋教授表示,在大学传统的人文学科研究中,电子游戏缺乏应有的重视,一直是边缘话题,不仅没有以游戏为主题的学术会议,主流学术刊物上看不到关于游戏研究的论文发表。但是电子游戏对年轻一代人的影响已经有目共睹,青年学者关于游戏的思考,只能在艺术理论或文化研究的会议上进行发表,学术界和思想界必须面对游戏文本和游戏现象。本次工作坊原计划是2019年冬季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进行,但受疫情影响而一推再推。2020年10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华师大传播学院跨媒介电影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姜宇辉在上海召集了游戏与哲学的工作坊,题为“游戏致/至死”,李洋期望能接续关于游戏的讨论,邀请更多的学者、批评家和艺术家参与关于游戏的讨论。此外,李洋教授提出本次工作坊活动是他倡导的“另类人文研究小组”的第一个公开活动,所谓“另类”(alternative)在英文中同时具有边缘、他者和替代性的含义,这是一个松散的、没有领导、没有机构、去中心化的自由的学术共同体,尝试在人文学科的正典研究之外,围绕更新鲜的前沿话题与边缘现象,展开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而这些活动不会延续国内学术活动普遍存在的威权等级模式,游戏理论很好地表达了这种“另类人文研究”的观念。本次工作坊分两天举行,除了主题发言,每天晚上会有圆桌讨论。B站(Bilibili.com )游戏频道为活动全程独家直播,发言嘉宾将回答B站网友的弹幕提问。

李洋教授

3月20日的主题发言单元由青年学者林品博士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姜宇辉教授首先从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在《女人、火、危险之物》(Women, Fire, Dangerous Things)中的原初分类入手,尝试定位游戏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他以死亡而非自由作为基点,探索游戏的“颠覆性潜能”,姜宇辉从“火与电子游戏”这个著名的脑神经实验入手,认为火的体验最接近游戏体验,即对人类形成持续不断的诱惑,又充满危险,火所带来的灼痛感,更是解释出游戏体验的核心感受是痛苦而非愉悦,由此引出电子游戏与人的超越性之间的关联。

姜宇辉教授

艺术家冯梦波作为中国最早从事电子游戏艺术探索的艺术家,介绍了他绵延35年的私人游戏史,勾勒出电子游戏这一彼时的“另类物”在他个人艺术创作中的演变,电子游戏始终是他创作的灵感源泉与资源,也给他带来无穷乐趣。冯梦波细致地分享了他如何学习使用电子游戏引擎,同时在中央美院指导学生创建工作室,指导学生在玩游戏中创作。

北京大学新传学院知名媒介考古学学者王洪喆则以“猛犸洞穴”的洞穴发现与历史为线索,通过十九世纪以来的现代洞穴探险和旅游的兴起与发展,对电子游戏诞生之前的相关物质史进行了别具一格的研究,他提出了冒险类游戏的玩法、叙事的跨媒介、跨语际的起源假说,尝试在世界史意义上重新思考电子游戏表意及其情感表达的历史唯物性。最后将黑奴运动、军事科学、计算机科学家的婚恋变故等史料的爬梳和分析,让我们看到资本在借助洞穴这一媒介实体进行劳动剥削,从而对电子游戏的本原性质展开批判性反思。

南开大学数学系的韩宇华博士提出了游戏中的存在是否需要“化身”的问题,他从解谜游戏开始,从许煜对数码物的讨论回到海德格尔哲学,提出了关于电子游戏物质性的讨论,韩宇华认为,我们需要抛开日常感知对事物的特定划分带给我们的对事物、对物质性、对存在的单一理解,尝试理解不同层面存在物的可能。艺术家周岩尝试通过他本人创作的几款与电子游戏有关的艺术作品,讨论群体意识与私人情感这两个对立概念,是如何通过游戏建立起关联,通过他的作品展示“游戏作为媒介的艺术作品与群体化共情的可能性”。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杨宸博士从“数字魔圈”和“控制论界面”两种对电子游戏的理解出发,考察了缠绕在电子游戏之上的交互性问题。他从学术界关于交互性的争论入手,额不同平台的电子游戏文本,试图打开电子游戏中交互性的递归发展所敞开的可能性。

艺术家武子杨通过介绍和展示他本人参与的互动艺术项目,即关于社会信用制度的社会形态模拟、机器人视觉生成的实时生态系统模拟等,呈现艺术作品是如何运用游戏模拟机制作为创作策略,并触发在社会文化系统、虚拟世界与现实,以及人机之间的“中层空间”,找到当代艺术的可能性。最后,艺术策展人李佳则从性别议题出发,为游戏研究中关于游戏角色设定、图像、符号、叙事等方面呈现出的性别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最新的国际调查数据对游戏研究中与性别相关的可能性和批判价值进行了分析。

最后,《电影艺术》主编谭政对第一天的主题发言进行了评议,他认为当天几位主题发言让“游戏研究”这个颇显“另类”的话题,呈现出许多学术角度和思想的可能性,为各位青年学者多元化的游戏研究视角和开阔的研究思路给予了赞赏。

谭政主编

20晚,UCCA公共实践部总监、工作坊策划之一韩馨逸主持了圆桌对谈,艺术家陈旻、数学博士韩宇华、独立策展人李佳、邓剑博士后围绕“游戏何以成为艺术”为主题展开了富有建设性的讨论。在回顾游戏介入艺术的历史中,展现了作为艺术的游戏所蕴含的可能性,分享了各自对于游戏和艺术的私人化理解,并与现场观众及直播观众进行了丰富互动。

3月21日进行了第二单元的主题发言,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洋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哲学系的蓝江教授首先以“游戏世代的生存指南”为题做了主题发言。他通过《刺客信条:起源》中鹰眼技术改变观看方式,以及游戏中完整还原柏拉图《会饮篇》的设计,提出我们正在经历游戏世代的崛起,与此前的小说时代、电视电影世代一样,游戏世代不仅仅通过游戏来理解和感知这个世界,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生存哲学。这种新的生存哲学必然不同于单纯用文字和影像来理解世界的方式。游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通过不断构造实现新的潜能的哲学,游戏世代正在以自己的方式重塑着本体论和认识论,也重塑着人类自己的命运。

蓝江教授

策展人、艺术家陈旻带我们回溯了1989年至2010年间中国当代艺术与电子游戏的关系史,伴随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到高速移动互联的实现,在冯梦波等艺术家的作品,游戏既可以成为艺术的动机,也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真正的艺术与游戏之间是没有界限的。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技术媒介,电子游戏向我们展示了它作为一种跨学科和跨领域的黏合剂,或是作为一种技术和人性的疏通剂的巨大潜能。

作为本次论坛的策划人之一、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李典峰博士用科幻小说《安德的游戏》里发人深思的问题“六岁孩子可以通过游戏学会什么”,开启了“电子竞技到兵棋推演的军娱复合体的多层叙事”,他的发言回应了两会代表关于开发具有我军特色的优质军事游戏的提案,通过美国战略游戏与美国军事训练和征兵等军事活动之间的关系,提出电子竞技在网络社区建构的强烈荣辱观文化,电子游戏介入国家并推动军事训练模式变革,已成为不可回避的议题。

中国传媒大学的李雨谏老师,围绕电子游戏发展的伴生现象“游戏摄影”做了发言,他通过大量例子提出,游戏摄影已成为游戏艺术乃至当代艺术在跨界创作的新潮流,诞生了知名多媒体艺术家。同时,游戏摄影也成为游戏开发和游戏研究的新领域。通过博尔特和古辛的再媒介化理论,关注摄影与游戏的融合,并聚焦三种不同的游戏摄影形态——摄影游戏、屏幕截图与照相模式。

北京大学中文系傅善超博士从伊安·博格斯特对“空间叙事”的质疑入手,重新审视亨利·詹金斯2004年提出的“空间叙事”的四个模式,探讨了“微叙事”在电子游戏叙事理论中接合时空维度的可能性。同样作为电子游戏的叙事学研究,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车致新结合独立恐怖游戏《伊迪丝·芬奇的记忆》,提出了游戏中的化身、书写与死亡的关系。通过具体的游戏文本段落,讨论从化身到VAG游戏与传统文学媒介间的亲缘关系,反思东浩纪在《游戏性写实主义的诞生》中有关“游戏是否能够描写死亡”的讨论。

最后,首都师范大学的林品博士以游戏题材电影《头号玩家》中的游戏想象出发,其中文译名谈起,提出了游戏、数字工业与非物质劳动的问题。他指出影片表层的“逆袭”叙事简化了影片的文本意蕴,他借助“玩家一号准备就绪”这个源于双人同屏游戏主机的“游戏梗”,及其代表的分享精神和队友情谊,分析了赛博空间的公共性与互联网巨头垄断之间结构性矛盾,及其想象性解决。林品强调虚拟现实时代的数字资本主义对多种行动者的非物质劳动实现普遍压榨,分析了游戏怎样制造了由物质消费和非物质劳动构成的连锁剥削。

在点评环节,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吴冠平教授结合他个人与游戏的关系,以轻松的方式对当天的主题发言做了回应。他坦言,电子游戏的发展的确让部分电影研究者产生“危机感”,但另一方面,尝试介入电子游戏研究的学者,也不乏从传统议题中走出来,从游戏摄影、游戏叙事等研究中获得启发和建设性的思考,他认为更多元,更具有交叉视角的研究将迸发更多活力与可能性。

吴冠平主编

21日晚,李典峰博士主持了第二场圆桌论坛,邀请腾讯研究院的胡璇研究员、北京大学博士生高原、硕士生耿游子民、社会学系硕士孙凝翔,围绕电子游戏是“工业”还是“文化”、游戏研究应当怎么做、游戏成瘾者等问题展开讨论,与现场观众和 B站网友进行展开互动。

本次工作坊是国内人文学术界第一次大规模的游戏主题论坛,活动引起了许多学者、游戏爱好者、艺术家和媒体的讨论,李洋教授称未来考虑继续邀请更多的人,用不同形式围绕游戏哲学、游戏政治、游戏艺术等主题,举行更多活动。

    责任编辑:韩少华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