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只抓尖子,越玩人越少!中国篮球青训,不能走足球的老路

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宇 实习生 郁凯程
2021-03-30 20:51
来源:澎湃新闻
运动家 >
字号

论坛现场。

半个月前,一场《吐槽大会》将中国篮球的尴尬现状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半个月后,一群中国体育的管理者和创业者们聚集在一起,再次直面这些问题。

上个周末,一场主题为“谋新求变”的NYBO青少年篮球发展论坛暨2021年NYBO春季赛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论坛现场吸引了体育、教育、商业、媒体和公益等社会各界的专家。

这并非是一场以“吐槽”中国篮球青训和竞赛体系为主要目的会议,但在谋求未来发展的过程中,亲历者们却比“吐槽”更直接地点出了中国篮球和足球在竞技层面无法快速进步的关键所在——长期坚持参与运动的青少年太少,青少年赛事分类不够细致,教练整体水平不足……

范志毅吐槽中国篮球。

不重视普及,只抓尖子

“中国足球为什么落后?”

在一场探讨中国篮球青少年赛事未来该如何发展的论坛上,中国资深足球评论员张路作为嘉宾,先提及了一个在过去几十年反复被讨论的话题,以此作为中国篮球青训发展的借鉴。而张路自己尝试给出了他的答案。

“中国足球从1990年到2015年,常年踢球的孩子每年只有1万人,日本大概是100万人,欧洲也是几十万人,上百万人。为什么踢不过泰国,泰国也有几十万人常年踢球。”

张路说,症结在于——“多年来我们不重视普及,只抓尖子,越玩人越少。”

中国篮球似乎也已经走上了中国足球的那条老路。如果不是姚明在成为中国篮协主席后启动了尘封半个世纪的“小篮球计划”,那么也不会有像NYBO青少年篮球公开赛这样专为青少年打造的“小篮球”赛事产生。

然而,即便这项赛事在过去四年从第一个赛季的3043人参赛激增到去年的19367人,覆盖的城市也累积到了全国103个,赛事依旧必须面对“持续参赛者不多”的现实状况。

NYBO青少年篮球公开赛秘书长杨晨在这场论坛上给出了一组数据:参加过一次再回来参赛的小选手只占了62.99%,而参加过至少两次的选手则只有29.21%。

要知道,这项赛事每年都分忧春季赛和秋季赛,而且比赛分为U6、U8、U10和U12这些“小篮球”项目,正因如此,如果在一个地区持续进行一项运动,参加两次以上这项比赛本应该占有更大比例。

按照杨晨的说法,这种“持续参赛”的情况已经在变得比以前更好,“其实这个比例在上次我们研究这个数字的时候还是13.4%。”

新华社体育部主任许基仁也点出了这个问题:“我们没有这种固定的运动人口,固定运动人口群体比较少,体育消费的人口非常少,就像如今增长的滑雪人数,有的只是偶尔滑一次雪。”

更精细的赛事划分和更好的裁判

事实上,像NYBO青少年篮球公开赛这样专属于青少年的“小篮球”赛事正在变多,但是如果持续参与的人群比例不够高,那么这些赛事不管在选拔精英选手层面还是“以体育人”层面,都难以达到“效果最大化”的目的。

赛事,不管是在青训体系还是更大影响力的青少年基层体育方面,都有这极其重要的作用。

“哪些东西决定他是优秀的运动员?是球商,智慧,脑子。”张路就借由国际足联推崇的一项6至12岁“草根足球计划”,点出了青少年赛事对于培养优秀运动员的价值。

“训练的东西都是套路,到场上得随机应变,只有比赛才能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想象力、冒险精神、探索精神、快乐,还有自律性,自信心……而中国孩子的创造性、想象力差,整天被人管着,就需要在活动中给他自由空间。”

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们持续回到赛场上?

在国际篮联中国区总经理方亮看来,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让青少年参赛者能够在比赛中感受到“积极的反馈”。

这不一定意味着必须赢球,但也绝对不是那种在赛场上实力悬殊巨大,然后自信心和积极性被彻底击垮——这需要本土青少年赛事在级别设置和划分上做得更加合理。

方亮以塞尔维亚篮球为例,“塞尔维亚的小朋友基本上一年能参加超过50场比赛,就是一周一赛,而且他们的比赛级别划分非常细致。而且在比赛规则上,12岁以下的比赛是禁止做掩护和联防的,就是避免队伍中有一两个能力比较强的小朋友,可以通过几个战术就搞定整支队伍。”

也正是在这样的青少年赛事划分和规则设定下,塞尔维亚不断培养出能够进入NBA这样顶级职业联赛的球员,最终受益的则是国家队。

除了更精细的赛事划分,激励青少年投身运动还需要更加优秀的教练和裁判。这其实也是NYBO联赛努力的方向,如今这项赛事在所有地区都启用了二级裁判的“最低要求”,裁判长至少是一级裁判。

就如杨晨所说,“这样才能更好为孩子进行服务,创造更好的比赛环境,吸引孩子的兴趣。”

青少年赛事,教育意义远大于胜负

就在这场论坛之上,当参与讨论的众多中国体育的管理者们和篮球业内人谈及青少年赛事的未来发展时,无不提到了一个话题——“举办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赛事到底为了什么?”

事实上,从NYBO联赛这一项赛事的快速发展就能够窥见中国青少年篮球赛事市场的激增。

彼时,“小篮球计划”刚刚开展一年多,中国篮协主席姚明就不无担忧地表示:“最大的问题就是比赛不够多,不管是专业的体校体系、俱乐部体系还是校园篮球,都没有足够的赛事去支撑这么一个庞大的人才系统。”

而如今,中国篮球协会青少年委员会常委薛正武就直言,“我们国家青少年篮球赛事数量很多,赛事的内容也逐渐在丰富化,赛事主题的融合度也越来越高,但是发展不平衡。”

见证了青少年篮球赛事几年来的发展,薛正武发现,还是有很多赛事没有明确自己应该承载什么样的功能,或者说需要给青少年带来什么。

这其实也是青少年赛事和成年人的业余联赛甚至是职业联赛最大的不同——要培养的是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和问题解决者。比赛的胜负和精英运动员的选拔,只是青少年赛事的一部分功能而已,更重要的是教育。

这也是为什么姚明在今年“两会”上提出“体教融合,不能忽视人格塑造”的提案。

“以人为本的办赛理念,才是青少年赛事的核心。”在薛正武看来,“青少年阶段正是成长、成才、成人的阶段,通过参加比赛来接受教育,让他们在参赛的过程中得到的正能量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感受到参加比赛不是为了争取某一个名次,而是通过赛制能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也只有当更多的青少年比赛具有了教育价值和竞技价值,才会有更多家长愿意带着孩子加入到这些运动中。而当孩子们在比赛中增强了实力并且遇到了更好的对手,他们才有动力去进行更好的训练,然后在训练之后重新回到赛场去通过比赛检验能力。

这才是一个青少年体育赛事的良性闭环,而在这个闭环之中,赛事巩固着基层体育的“金字塔基”,体育又在给予参与者教育和引导——这样一来,体育和教育才能真正融合,竞技体育的“金字塔尖”也才能汇聚更多的精英人才。

    责任编辑:腾飞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