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上海市政总院刘艺:五个新城开发要可持续有弹性低碳智慧

澎湃新闻记者 杨漾 实习生 刘航
2021-04-02 15:06
来源:澎湃新闻
财经上下游 >
字号

“地下空间的利用对于土地整体的资源利用效力提升有重要意义,而新城是最有条件进行地下整体开发的。”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市政总院)副总工程师、城市交通与地下空间设计研究院院长刘艺近日在第八届中国(上海)地下空间开发大会上如是展望。

在上海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中,对加快优化市域空间格局有详细的论述:着眼于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空间新格局。

其中的“新城发力”,就是指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等五个新城要按照“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要求和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运用最现代的理念,集聚配置更多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资源,建设优质一流的综合环境,着力打造上海未来发展战略空间和重要增长极,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那么在五大新城的建设中,地下空间又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会议前夕,刘艺接受了澎湃新闻的专访,对上海五大新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出一些见解。他表示,新城的地下空间可以形成大整体,有利于整体开发。同时,地下空间的开发也要和地上需求以及整个城市的需求匹配。因此要根据远期新城的定位来考虑新城地下空间的利用。

上海市政总院成立于1954年,从事规划、工程设计和咨询、工程建设总承包及项目管理全过程服务,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同行前列。刘艺主管总院综合交通和地下空间学科,对地下空间、综合枢纽、智慧城市方面有较深入研究。

刘艺还建议,要可持续地开发新城,可持续地甚至是弹性地利用地下空间。“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我们对地下空间资源的需求也发生变化。近阶段可能以配置停车为主,但到远期,轨道交通等逐步发展起来后,我们可以减少停车空间,将其作为慢行空间、商业空间。这种弹性的变化需要综合考虑。”

以下为专访实录:

澎湃新闻:目前,上海地下空间总量超过1亿平方米,每年开发增量约1000万平方米,几乎都在中浅层。尤其廊道型资源,上海非常有限,需要慎重开发。上海在五大新城建设上特别强调了要“加强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的统筹利用、整体开发”,你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刘艺:第一,中浅层空间在地下空间中价值最大、开发成本最低。这种情况下,大家都会争夺中浅层的资源,从而导致目前上海主城区的中浅层地下空间基本上都被利用了。当之后我们看到更有价值的功能并希望将其放在中浅层时,发现已经没有位置。

这给我们提供一个经验:地下空间需要更合理地长远规划、有序使用。

“加强地下空间和地上空间的统筹利用、整体开发”也是我们所倡导的,为什么?我们不是为了开发地下而开发地下。地下空间是整个城市空间的一个补充,开发地下空间某种程度上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地上空间的价值,单纯做地下空间很多时候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地下空间一定要考虑地上的需求,地上地下综合考虑。

第二,新城有很多空地,为成片开发创造条件,很适合整体开发。

实际上,整体开发也要地上地下相呼应。地上具备整体开发的条件时,地下空间才会进行整体开发。

上海已经做了很多这方面好的实践。比如上海科技大学、西岸传媒港、临港,现在都是考虑地下空间整体开发,地上可能是若干栋独立的建筑,地下则是一个整体。

通过整体开发,地下空间的系统性、连通性更强,空间利用效率更高。

但是地下空间整体开发也要有一个度,不能把地下空间的开发规模放到无限大。一旦放到无限大,未来其他设施需要空间资源时,尤其是廊道空间时,就会缺乏空间,或者被割裂。因此,一般地下空间整体开发还是在几个相邻的路格,比如说4个地块、9个地块,再大一点是10几个地块,在支路包含的范围内进行局部的整体开发,提高地下空间的利用效率。

廊道性资源现在是上海非常宝贵的资源,我们有很多设施需要廊道空间,比如地铁、市域铁路、快速路,还有线性的重大市政设施等。所以我们在进行新城规划时,应该合理控制,不要轻易占用廊道空间,要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

澎湃新闻:以往上海的地下空间主要集中在市区。而五大新城则有着很大的不同,是上海从“单中心”城市到“多中心”“网络化”都市圈的一次跳跃,五大新城的地下空间和以往市区的地下空间有哪些“同”与“不同”?

刘艺:要讲地下空间的“同”与“不同”,首先要分析新城和中心城的“同”与“不同”,因为地下空间会和地上需求、整个城市的需求匹配,而新城和中心城有很大差别。

第一,新城的整体用地条件较好,为成片开发提供条件。而中心城市很难找到完整用地进行成片开发。因此新城更有条件整体打造高品质空间。

第二,新城的蓝绿空间的基底比老城好。我们在建新城的过程中,怎么把蓝绿空间做成生态的活力空间?这是突出新城竞争力的地方。

第三,新城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虽然我们现在做了十四五的规划,但新城真正的建设可能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我们要可持续地开发新城,可持续地甚至是弹性地利用地下空间。

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我们对地下空间资源的需求也发生变化。近阶段可能以配置停车为主,但到远期,轨道交通等逐步发展起来后,我们可以减少停车空间,将原来的部分地下空间作为慢行空间、商业空间。这种弹性的变化需要综合考虑。

因此,要考虑新城的差异性进行建设,并围绕远期的整个新城的定位来考虑新城地下空间的利用。

澎湃新闻:五大新城的综合赋能上要交通先行,市区要联通五大新城是否需要建设更多轨道交通的长大快线?

刘艺:规划提出五大新城要达到80%的公共交通,公交和慢行是未来新城的主导交通方式。长远来说,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公共交通一定是新城的主要交通载体。

由于新城的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近期可能不具备建设太大的轨道交通网络的条件。

但五个新城至少都布置了一条市域或城际线以及一个枢纽站,这为新城交通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当然,随着新城的发展,我们会根据相关需求去补充其他公共交通。

在新城的建设中,我觉得长大快线的这种轨道交通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因为这对提升新城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新城在长三角中的竞争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城只有便捷地接入长三角的高铁网、城际网以后,才能成为辐射长三角周围城市的重要据点。

所以,我觉得这一块不仅要考虑新城和市中心长大快线的联系,还要考虑新城和长三角的快速交通网、高铁网、城际网的联系。

澎湃新闻:按照规划,至2035年五个新城各集聚100万左右常住人口,基本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100万人口的“综合性节点城市”需要配套怎样的地下空间?

刘艺:100万是一个概数,上海五个新城各有不同的特点和区位条件。青浦有很好的蓝绿空间;嘉定和松江是长三角经济走廊上的重要据点;奉贤相对靠南,临港主要是结合临港新片区。它们的条件差异非常大,所以我觉得未必用同一种模式去考虑它们的地下空间。

地下空间的利用需要紧紧围绕每个新城的特征和需求。比如说,我们在研究新城的规划时倡导一种模式:让新城依托枢纽去建设它的核心。将新城的建设和枢纽站点牢牢地绑在一起,实现“站城一体”或者“站城融合”。

把最优质的要素,例如商务功能,放在枢纽周围,再通过枢纽联系长三角的任何城市,包括虹桥、市中心等。这样新城的商务就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要支撑枢纽站点相对高强度的开发,那么地下空间就要好好利用。

而在其他地方,地下空间的利用相对以服务地上为主、功能有限,可能不会有太大规模的开发。

所以不同的区位、土地的利用性质以及开发强度会决定地下空间不同的开发功能和规模。

澎湃新闻:世博会之后,上海地下空间正走向高强度综合开发。城市的地下资源,比如水资源、土壤资源都是无比宝贵的,五大新城将如何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刘艺:从过去的20年的发展来看,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地下空间资源的重要性。大家也注意到,合理布置地下空间功能对于提升土地的利用价值、塑造优质的城市空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觉得大家已经对地下空间的使用达成了共识,关键在于如何有序地使用。关于这一点,首先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然后根据规划分阶段地实施。

由于整个地下空间的投资比较大,如果我们想一步到位,往往投入进去的建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很难发挥效益。比较现实的方式是结合土地的滚动开发,对地下空间进行逐步建设。

但是我们需要一个总体的系统规划,尤其是在竖向空间、廊道空间要有长远的规划,做好控制和留白。这样地下空间才不至于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瓶颈。

澎湃新闻:如何在五大新城的地下空间建设上率先践行智慧城市理念,在城市数字化转型上抢占先机,把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理念的要求贯穿其中?

刘艺: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是新基建或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从长远来看也是城市运维的必然选择。

由于新城更多是从新开始建设,就为城市数字化转型创造了较好的条件。我们在规划时就基于CIM平台、城市级数字平台来构建城市基础设施的数字底盘、数字孪生,做到一边规划一边搭建数字平台,并在设计完、建造后再更新更高精度的数据。

以前我们开发建设后得到一个硬件设施,现在我们希望同时也会有一个孪生的数字城市。这样对城市的长远运维非常有好处。

我们可以随着城市的运维,在数字底盘中加入动态数据,比如人口、交通、经济数据等。这对城市运维精细化管理会有很好的作用。

在这一方面,新城完全有条件走在前面。

澎湃新闻: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碳达峰碳中和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您看来地下空间建设对降低排放能发挥哪些重要作用?

刘艺:我们现在非常关注“碳达峰碳中和”。国家希望2030年达到碳达峰,在2060年达到碳中和。而上海的要求更加严格,达到碳达峰的时间提前到2025年。

新城如果在建设时没有充分考虑这一点,那么可能刚刚建成就落伍了。

现在应该以低碳城市的理念去考虑整个新城的建设,包括地下空间。地下空间的利用对于构建低碳城市有很大作用。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地下空间循环一些资源;也可以让地下空间形成一个节能型空间,因为地下空间本身是相对封闭的,恒温恒湿;也可以做地源热泵、集中能源系统、引入光导技术等。这些都是有利于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

所以我们在规划设计时,一开始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如何去在未来的运营的过程中如何去节约碳排放。

其次,在建造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碳排放。使用低碳材料、低碳工艺,比如预制装配。

所以这些要综合考虑,不仅考虑建设过程中的,还要考虑后面运营管理的。

对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有助于早日实现碳达峰,而且有利于将新城建设为一个低碳城市。

    责任编辑:张静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