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全球热门剧集第六!《山河令》出海即封神,到底凭什么?

2021-04-10 19:0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书单君 书单 收录于话题#书单观点51个

好的故事,可以让人做梦

全网爆红的《山河令》,已经完结一个礼拜了。

本以为热度会慢慢冷却,没想到至今还天天上热搜不说,出海后,更成了文化输出的大杀器:

《山河令》在海外到底有多火呢?

现在才播了一半,油管播放量就已经破了5000万,登上汤不热全球热门剧集第6名,IMDB评分9.3。

无数海外粉丝为之上头,自发学习现代汉语乃至古代汉语,疯狂产出二次创作,沉迷于《山河令》的中式浪漫,根本爬不出来。

出海即封神,墙里开花墙外香,这部只有3000万投资的低成本网剧,到底凭什么出圈呢?

这其中当然离不开双男主有爱的化学反应,独属于中国的庙堂之高的豪情,和江湖之远的浪漫。

但书单君觉得最关键的,是导演、编剧和演员,用36集的篇幅,讲好了一个真实的疗愈性故事。

人类对于好的故事,有着天然的渴求。

而《山河令》人物设定复杂出彩,台词精良前后呼应,服化道贴合人物,细节满满,逻辑清晰,这一切的一切,都构成了《山河令》故事的真实感。

一个真情实感的故事,到底有多重要?

正如韩松落在《故事是这个世界的解药》中说的:

从古至今能出头的人,个个都是故事大王,都有被人记住的“点”。即便现今,我们仍然如饥似渴地需要各种故事。

我们过去轻视娱乐,现在或许渐渐明白,电影或者电视,都是泛文学的,甚至它会渐渐取代(或者涵盖)我们在文字、美术、音乐世界里的整理。

那些经过整理的文化成果,始终会是人类的精神依附。

正如《山河令》给海内外的山人(山河令粉丝)们,造了一场盛大的梦,让我们这些看客沉醉其中,但愿长醉不复醒。

但一部好的作品,并不仅是停留在造梦。

它甚至可以成为一场深度的心理咨询和心灵奇旅,让我们在这段观影旅程里,完成自我和解与自我救赎。

关系视角与双向救赎

“救赎”这两个字,贯穿了《山河令》的始终。

剧中的主角周子舒和温客行就是“双向救赎”,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但实现起来,太难,不止是知你懂你那么简单。

在说主角之前,我们先看个反例——剧里的两个反派:太湖派掌门赵敬和蝎王。

蝎王是赵敬从南疆带回来的孤儿,收为义子,这些年一直替他干着见不得光的脏活。

追剧的时候,很多人都在骂:

赵敬是什么绝世PUA,从头至尾都在利用、欺骗义子,甚至还打算榨干利用价值后杀了他。而蝎王又中了什么邪,明知真相是假,可还是一次次的自我欺骗,心甘情愿的被利用!

这近乎荒唐的亲子关系,让书单君想起了在地铁上看到的一幕。

年轻的妈妈带着两个孩子,姐姐推了妹妹一把,妈妈一个耳光甩过去,小姑娘险些从座位上栽下来。

地铁到站了,妈妈抱起妹妹就走出了车门,而看起来只有四五岁,脸上还挂着泪痕的姐姐,马上起身追出去,怯怯地拉住妈妈的衣角,踉踉跄跄地走出了我的视线。

这时候,你会对这个小女孩说“你妈心里根本没有你,有多远跑多远”吗?

你不会。

因为你知道,离开妈妈,小姑娘根本没法活。

所以,如果一个人始终无法离开一段损耗性的关系,无论是亲密关系,还是亲子关系,抑或是职场关系,那么TA的童年一定很不容易。

“才考了90分,还有脸回来见我?”

“女孩子学什么摄影,本本分分考个师范多好。”

“连个编制都没有,哪有人愿意跟你。”

否定的声音从无间断,让我们的人生航向不断偏离,无法做自己。

我们先是反击它,抵抗它,最终却成为它的一部分。

于是,我们要么像蝎王一样学会讨好,死死抓牢一段会伤害自己的关系。

要么欺骗自己,成为一个符合他人期待的工具,通过“优秀”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正如武志红在人性坐标体系中提到的自恋维度和关系维度:

处在自恋维度的人,最在意力量强弱和权力高低。而处在关系维度的人,更在意彼此的链接和亲密。

自恋维度是人天然就有的,而关系维度,是孩童时期得到较好的照料和关注,才能发展起来的。

很多人从出生开始,就被置于了“自恋维度”下,在权力斗争中一定要取得高位。

然而,只关注权力地位和成就,忽视共情与链接,人生就成了一座独木桥。

正如剧中的反派赵敬,他的心智空间极其狭窄,就像走在独木桥上,除了往上爬之外,人生再无第二条路可行。

然而自恋维度的尽头,终究是一场空。

<赵敬最后断手断脚,口不能言>

所以,才有那么多人,在功成名就后,感受到无比的空虚,找不到生命的意义;

才有那么多人,明明与爱人耳鬓厮磨,却仍然被孤独淹没;

才有那么多人,在中年危机到来之时,感觉之前三四十年都白活了。

人过三十,就越来越体会到,“万两黄金容易得,一个知心也难求”。

原来,在自恋的维度里苦苦挣扎多年,终究是与心之所向南辕北辙。

链接和看见,才能救赎

根据豆瓣小组的调查,山河令的粉丝年龄24-35岁最多,占据将近一半的比例。

这个年龄,正是物欲逐渐满足,从自恋视角向关系视角拓展的关键时刻。

此时的我们,往往正从“权力斗争”的漩涡里逐渐挣脱,却还没有进入真正的亲密。

什么是真正的亲密?

就是没有任何防卫和伪装。用心理学家科胡特的话说,就是:不带诱惑的深情。

什么叫做“带着诱惑的深情”?

就像赵敬和蝎王的父子关系那样,你听我的话,满足我的需求,我就对你好,认可你,把我认为好的东西给你。

哪怕你只想要一个苹果,但我一定要塞给你一车梨,不领情就打压指责你,认定你辜负了我的心。

不带诱惑的深情却是:

虽然我爱你,但我更希望你要活出你自己。虽然我也有想要的,但我不会因为自己的需求去控制你,不会评判你。我支持你自己做出的决定,并与你共担后果,一起面对。

这份真切的懂得与尊重,在《山河令》里,叫做“知己”。

温客行和周子舒这两个主角,一个恶鬼头子,一个天窗之主。

故事的开始,就是天窗首领周子舒拼死赎出自由身,在命不久矣之际,遇上为报父母深仇、一心灭世的鬼谷谷主温客行。

他们一个无法原谅自己,一个无法原谅世界。本都求死,却因为琉璃甲和一个被灭门的少年张成岭,重新卷入江湖纷争。

温客行因为沉沦鬼谷,20年血腥杀戮,担心自己玷污了四季山庄的门楣,不配做周子舒的师弟;

周子舒10年朝堂沉浮,四季山庄八十个弟兄全部殒命,他深深自责,无法面对那个“懦弱无能”的自己。

这两个在自恋维度已经登顶、又各自背负着重大创伤的人,是如何拓展关系维度,给予彼此“不带诱惑的深情”?

书单君还记得,24集有段剧情非常动人:

温客行下山买酒,路上张成岭提起了师父周子舒“葬送四季山庄”的伤心往事。温客行马上制止了成岭,让他不要在周子舒面前旧事重提。

结果成岭说:

”温叔,你跟师父都好有默契呀,他也这样吩咐过我,叫我绝不要问你父母的事……

师父一早就说,不管你认不认他,他都认你做师弟。但又嘱咐过我,要等你自己确认心意,绝不可勉强。”

正如心理学家武志红所说:

生本能和死本能,前者指向生长和滋养,后者指向攻击和破坏。两者本是一体,区别在于,它们是否被看见,是否在关系中被接住了。

如果它在关系中被接住,就意味着它得以生存;如果它在关系中没被接住,就意味着它被否定甚至要被杀死。

这时,这股能量的死亡焦虑就会被唤起,于是产生了破坏欲望:要么想破坏乃至摧毁客体,要么想破坏自体。

在温客行因仇恨而发疯、不断像深渊坠落时,周子舒像一面坚实的大地,牢牢接住了坠落的他。

当一个人最不堪的过往被照亮、最不能暴露的脆弱被接住后,死本能就会转化为生本能,死亡恐惧转化成生命力。

人就会像终于找到水的风滚草,一点一滴的活过来。

这一刻,生命中最化不开的黑暗,就像生命中最美好的光明一样,有了同等重要的意义。

至此,温客行对于真实自我不被接纳的恐惧,彻底被解开。

至此,巨大的被抛弃创伤终于得到疗愈。

与此同时,温客行也在用他的方式,拉”周菩萨“走下被困的神坛,卸下肩上的万古愁,学会原谅自己和接纳脆弱。

知己的意义,就在于此。

你真实的渴望,我深深地看到了。

你真正想做的,我无条件地允许了。

你最脆弱的模样,我充满欣赏地接纳了。

人一生所求,也不过是这片刻,被深深的理解和懂得。

而一同被看见,被救赎的,还有屏幕前的你我。

正如豆瓣网友@今天吃炸鸡了吗 ,在山河令小组中留言:

我没有想到,岭(山河令)在这么短的时间两次击中了我,也比以往任何心理学话术都更深地触动了我,让我看到了更容易够得着的希望。

“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看岭带来的感悟很多,但对我来说最重要、也最能催我振作的,大概是就算身陷鬼谷,也要像温客行一样忍耐、克制、看书,学习如何做一个人……

每天睁开眼,告诉自己至少要尽可能保持一个人样,反而生出了起身运动、吃饭、工作的动力。或许听起来有些矛盾,但大概真的只有不放弃自救,才能最终获得救赎吧。

有人夸奖这部剧演员的演技,说:“好演员就是一个造梦师……你可以让大家醒着做梦。”

好的故事也是如此,让人深深地代入,强烈地共鸣。

在这场心灵奇旅里,我们真切的看到了身上的牢笼;跟随着剧中人和解的脚步,重新走过自己的半生。

在正面反馈和抱持性的空间里,我们的人格,也从破碎和虚无中重新破茧。

一转头,原来自求窘境的我们,本在人间。

✎✎✎

平心而论,《山河令》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某些角度来看,甚至只是合格而已。

”特效五毛“,后期剧情赶得飞起,必要细节大量缺失……

然而,在这个充斥着急躁与对立的年代,在共情已经成为稀缺资源的互联网大环境下,这份难能可贵的看见和懂得,我们已经等了太久。

在这段山河之旅里:

独行者看到孤独和自苦,武侠爱好者看到侠义和复仇,困于牢笼者看到自由和救赎,宏大叙事爱好者看到家国天下,心理学爱好者看到PUA和不带诱惑的深情,已婚者讨论沟通和相处之道,出世者看到命运无常和人性的贪嗔痴……

每个人,都沉浸在剧中看到了自己;

每个人,都各取所需。

正如韩松落所说:

故事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微尘,从真实的土壤中扬起来的,一旦重新落下,却有了别样的意义。

故事来自于真实,也必将去向真实,影响真实,指导真实,甚至成为真实,汇入人们的精神DNA。

一个亦真亦幻的时代,已经到来。

愿我们都有机会抓住这沉浸式的体验,在这不期而遇的春日之约里,让这似幻实真的光,给予我们光明与温暖;

愿我们都能从中汲取真实的力量,在现实生活里,成为自己的光。

原标题:《全球热门剧集第六!《山河令》出海即封神,到底凭什么?》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