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随心飞”为何变“闹心飞”

2021-04-13 17: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本文作者熙河,专注于航空金融与市场营销领域,本文为作者观点,欢迎文末更多探讨~

“随心飞”是2020年民航业最热门的新闻,最网红的产品,在其推出初期进行评论,显然依据不足。如今,各家公司的“随心飞”产品基本已经到期,再进行回顾可能会更公允些。

先阐明结论,“随心飞”是在特殊时期推出的特殊产品,其意义不仅在于获得了宝贵的现金流,更是在中国民航最低迷时提升了行业士气,激发了行业活力。然而,“随心飞”可能造成潜在收益流失,容易引起投诉,对常旅客计划有负面影响,在行业复苏的大背景下,不宜继续沿用。

一、机票怎么定价?

机票是一件特殊的商品,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起飞后价值归零,因此,航空公司就要想尽办法把航班的座位填满。当然,填座位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是打折,吸引“价格敏感”乘客,但又不能让能承受更高价格的“时间敏感”乘客买了低价票造成潜在收益流失。

于是,航空公司发展出收益管理系统。简而言之就是利用“价格——灵活性”这个跷跷板:一般越临近起飞越贵,越是黄金时段越贵;低价票则要牺牲灵活性,要么提前订,要么选择起飞时刻不那么理想的航班。航空公司的各种产品,其本质就是围绕“价格——灵活性”原则来做文章。

二、“随心飞”到底谁获益

初版“周末随心飞”是东航在2020年6月推出,后来又有了“早晚随心飞”、“区域随心飞”等升级版本,再之后国内多家航企跟进。其大背景是航企预计新冠疫情无法在2020年底前结束,航班票价和客座率双低,与其让座位空着,不如用特殊的产品来刺激需求。好比一家自助餐厅,一下子从门庭若市变成门可罗雀,那不如推出一个33.22元的“随便吃”,起码不会让食物浪费掉,还能回收现金。

可是,餐厅更倾向于让大家清早或半夜来吃油条喝豆浆,而不是正餐时间来吃海鲜喝红酒。同样,航空公司也倾向于让乘客去填补冷门航线、边角时刻航班的座位,而不是旺季热门航线航班的座位。但乘客的想法则截然相反,肯定是选择最佳的航线和出行时刻,于是,“挤兑”就不可避免。

这种情况下,航空公司要么放弃收益管理原则,敞开供应,完全满足“随心飞”的订座需求,例如“十一”期间某航成都—拉萨航班就几乎被“随心飞”占满;要么对订座加以限制,例如后来其它航司推的“随心飞”产品,就对每个航班投放的兑换配额加以限制,但这样无疑会引发大量投诉,因为普通乘客不会仔细研究产品条款,更倾向于放大有利于自己的规则,而忽略不利于自己的规则,至于什么是“舱位”、什么是“收益管理”,更无暇去了解。

购买了“随心飞”的乘客到底赚了没?笔者认为应该是“一、八、一”分布,也就是说,10%的乘客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没飞或只飞了一两趟,没把票钱赚回来;80%的乘客飞了10趟以内,保本小赚;而只有那些谙熟规则、且闲暇时间较多的航旅达人,真正做到了“随心飞”,最高者据说飞了40多趟。

对于航空公司来讲,之所以继东航后大家纷纷跟进推出类似产品,说明“随心飞”这个概念是“真香”。毕竟“随心飞”能回收宝贵的现金,相当于在近乎绝望中看到了隧道尽头的光亮,激发了员工的士气、提振了行业的信心,也创造了原本可能不存在的需求,其正面积极意义怎么说都不为过。不过凡事必有代价,“随心飞”让乘客用相对低的“价格”买到了远超过对价的“灵活性”,从而引发了或收益流失,或遭遇投诉等问题。而且,“随心飞”对于航空公司常旅客计划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视,这个在下一部分详谈。

总之,笔者认为,从纯经济层面,“随心飞”是乘客小赚,航空公司亏了,但从更高的层面讲,大家都算赢家。

三、再谈航空公司的产品策略

实际上,“随心飞”并不是民航历史上首个打破“价格——灵活性”原则的产品。

美国航空曾在1981年推出一款产品,只需要25万美金,就能买一张终生机票,购买人可以无限次坐飞机,再加15万美元,还可以永远免费带一个人,乘机时间和航程都不限,全程头等舱,贵宾休息室,终身免费,无限次数,结果被一位银行家运用到极致,造成上千万美元的收益流失。

2000年代国内某航推出的“金X卡”,充值50万元可以无限制地以5折为任何人买票,结果被代理人物尽其用,专门在旺季热门航线订票,直到50万元储值用尽。

此外,还有机场临时候补,目的地不确定的“惊喜旅程”;目的地确定,但出发时间不确定的“不定期客票”等产品。但这些产品就因为对于乘客的灵活度太小,不确定性太高,终究没有推广开,不久就偃旗息鼓。

现代商业竞争更加激烈,各公司纷纷推出新产品,而擅长研究规则漏洞的达人层出不穷,加之互联网信息传播的高效,“羊毛党”的队伍越来越庞大。于是,航空公司一方面开发新产品,一方面也在“补bug”,力图堵住各种产品里存在的漏洞,让 “价格——灵活性”这个跷跷板回归平衡。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常旅客计划的变动。

常旅客计划的初衷是通过里程回馈的方式来提升乘客的忠诚度。乘客通过飞行或合作伙伴兑换所积累的里程,实际上是有现金折算价值的,航空公司将常旅客里程在财报上记为长期应付款。在很早以前,常旅客的积分非常值钱,因为其累计按飞行里程而非实际支付的现金,存在便宜票攒高里程的情况,里程能兑换到的机票也可能超过其现金价值。

随着航空旅行越来越普及,常旅客里程相应越积累越多,航空公司的应付账款越来越多,于是采取了诸如限制兑换名单、限制旺季兑换座位投放、提高兑换代价、降低低舱位累积额等方式,通过降低其“灵活性”来挤压里程的内在价值。现在流行的里程货币化,更是把里程不同于货币的超额价值进一步压缩。经过这一系列操作,常旅客积分的公允价格,已经从10年前的600-800元/万公里,降到了目前的400-500元/万公里,但常旅客计划作为行之有效的乘客忠诚度维系方式,目前暂时也无法被替代,这也意味着常旅客里程依然很值钱。

结果在去年,常旅客计划遭遇了“随心飞”。常旅客们发现,如果通过一次次实打实飞行或消费积攒下来的里程,不仅兑换条件不优于“随心飞”,而且兑换价格还远高于“随心飞”的话,肯定会产生相当大的不满,之后选择这家航企的积极性可能也将降低。

高端常旅客对于航空公司的贡献度,无论是单位收益还是总体收益,都比普通旅客更高,由于“随心飞”而导致常旅客忠诚度动摇,从长期来看得不偿失。因此,在整体航空客流逐渐恢复,尤其是商务客流恢复的大背景下,类似“随心飞”的产品不宜继续沿用了。

大型骨干航空公司的收益来源,是“二八定律”中占两成的高端商务旅客,和常旅客群体高度重合,这不同于低成本航空公司“长尾定律”中众多价格敏感旅客。因此,大型骨干航空公司在推新产品时,应当从长远考虑,对于影响常旅客利益的产品要更慎重些。

值得一提的是,国航即使面临巨大的收益压力,但一直坚持没有跟进“随心飞”类的产品,相反,国航在去年还主动延长了常旅客会员的资格,今年则通过增加每次飞行的定级航段数,降低了常旅客会员们保级和升级的难度,尤其是考虑到国际航班大面积停飞,原来靠国际长途飞行累计里程的方法很难保级,现在提高定级航段的方法,就显得更有针对性。

四、小结

新冠疫情给全球民航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且余波尚在,航空公司的确需要集思广益,共同来应对。“随心飞”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助力让航空公司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也为航企今后应对市场低迷开拓了新思路。相信航企一定能在后疫情时代重新振翅,再度起飞!也相信航企会带来更多能实现双赢的产品,让更多人坐上飞机,享受到航空的高效与便捷。

你是否同意本文作者的观点?对于去年各航推出的“随心飞”一系列产品,你觉得到底是赚是赔?到底谁获益?未来一价全包的“随心飞”产品是否还会回归?“随心飞”产品将如何演变?是否还会有更能实现双赢的变种“随心飞”产品?

如果您对于上述话题有任何看法,欢迎留言~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