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宁波美食凭啥又双叒叕上央视?《宁波老味道》带你一探究竟

2021-05-07 18: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宁波美食又双叒叕上央视啦!

央视国际频道播出5集

系列片《美食中国—宁波篇》,

为大家献上地道的宁波美食。

港通天下,书藏古今的宁波依山靠海,物产丰富。不管是田里种的、树上结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随便“捡”一样上锅蒸煮,就是一道走到哪里都忘不了的甬城美食。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聊宁波美食那些事~

#宁波美食种草机#

-食在宁波,实在美味-

01

腌得其美

“红膏呛蟹咸咪咪 ……”生于东海之滨的宁波人,从小吃着鱼虾蟹螺长大。这句押韵的方言,调和着“透骨鲜”的滋味,不但传神地反映了宁波人精湛的“吃门槛”,还形象地概括了宁波人对红膏呛蟹最直观的热爱与推崇,构成了伴随宁波人一生的印记。一只咸咪咪的蟹脚钳,能过三碗泡饭,好比在讲一个“忆苦思甜”的故事,却是事实。

红膏呛蟹

将新鲜梭子蟹,加盐腌制成咸呛蟹,号称“宁波第一冷盆”,是许多宁波人的最爱,无论婚丧嫁娶,抑或逢年过节办酒水,这是一道必上的冷菜。有“无红膏呛蟹不成宴”一说。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红膏呛蟹都是一道交关“上台面”“撑门面”的“下饭”。

“波涛于口海”的宁波人,也懒得同他们理论,从小吃红膏呛蟹 长大,生来一副好脾胃,泥螺、海蜇、蚶子、蟹糊、醉虾 …… 在宁波 人的食单上,这些永远都是“咸鲜”当头,亦是冷菜中的花魁。那咸 鲜的本味,不管走多远,天南地北间闯荡的宁波人都会深深怀念。

02

食米食米又食米

“晚稻成熟以后,就到了宁波人做年糕的时候了 ……”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以温情脉脉的语调,缓缓地讲述水磨年糕的故事。几年前,看过这部温情的纪录片,无数人的味蕾在深夜被唤醒。每 个人的舌尖上都有一个故乡,无数的宁波人从水磨年糕里,见到了 故乡的风物。

宁波人说做年糕,有个专用动词 ——“搡”,一概不说“做年糕”,“搡年糕”才是行话。老底子,大户人家往往将“年糕班子”请到自家,搭起一个临时的场地,生火开灶搡年糕,一家老小,热热闹闹。浸米、磨粉、榨水、刨粉、蒸粉、搡捣、做坯 …… 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往往要忙碌两三天,才算大功告成。

水磨年糕

宁波人吃年糕,花头多,样式也常翻新。从原始的“火缸煨年 糕”到“咸齑冬笋年糕汤”,从“大头菜烤年糕”到“菠菜毛蟹炒年糕”, 无固定的程式,时令菜蔬、海鲜皆可搭配,吃法屡见新奇与创新。

譬如在《舌尖上的中国》中,给了一盘“梭子蟹炒年糕”一个特 写镜头。当梭子蟹贱到白菜价的时候,鲜到连味精都可以不放,用 它炒年糕是广受街巷欢迎、又最具本土特色的。蟹块与年糕红白 相间,点缀些姜丝和葱段,螃蟹与年糕的相逢,“目食”与口舌皆得, 这是宁波人匠心独具的家常美味。宁波人饮食的巧致,在这盘“梭 子蟹炒年糕”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一段水磨年糕的风雅,藏于市井 生活中,体现在日常饮食里。

03

小吃探春

大年三十除夕夜吃饺子,这是北方人的习俗。过完年,吃汤包,乃是宁海人的做派。

农历正月十四夜,宁波不少地方是吃汤团的,唯宁海人不吃汤团,只吃汤包。汤包跟其他地方的做法也不一样。

出笼后的汤包,一个个晶莹剔透,里面的馅儿透过皮隐隐地显露,乍看之下真像一个个竖起的大耳朵,又形似一个个装得鼓囊囊的小包袱,仿佛是众多宁海小吃中的一个另类,看着它那婀娜的身姿,顿时让人食欲大增,难怪宁海人对其如此青睐。

宁海汤包

汤包若要好吃,功夫在制馅。而汤包最大的特点在于包容性,所有偏爱的食材都可以被包在里面,兼收并蓄。过去物资匮乏的年代,只有雪里蕻加豆腐的菜馅,如今按各人的口味,人们将猪肉、笋丝、韭菜、芥菜、雪里蕻、豆芽、香干、芹菜、虾皮、花生米等十余种材料混合,汤包的口味变得更加丰富。但万变不离其宗,其他馅料可多可少,可有可无,唯有雪里蕻、虾皮和豆腐是必加的,在料里搁点辣椒,更能提味。

正月十五元宵节后,过年的气氛渐渐转淡,农民准备春耕,手 工业者要外出谋生,早起的家人,都会裹几屉汤包、擂几张麦饼, 几百年下来,这像是一种仪式,略表对出门在外谋生计者的祝愿, 寄托一份祝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像方孝孺一样硬气的柔石, 也和他笔下《为奴隶的母亲》中的春宝娘一样,吃着汤包,想念亲 人,虽然这一幕缓缓流逝在历史的风尘中,不变的却是一份浓浓 的思乡情。

04

甜情蜜意

农历腊月廿三,全国各地都有“祭灶”的习俗,地处浙东的宁波也不例外。旧时的厨房,老宁波人唤作“灶跟间”,上接烟囱,下近灶膛,梁头的龛内供有“灶君菩萨”。

民间有本《敬灶全书》称:“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终月则算。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灾殃。”听罢这段话,举头三尺有神明,大概人人都要起敬畏之心,小心谨慎地供奉这位灶君大神吧。

祭灶果

甬城老话:“廿三夜祭灶果,吃了乖乖过。”多年来,祭灶果的包装未改,上面印有笑眉舒展的灶王爷。宁波传统的祭灶果,坚持手工制作,味道历经百年不曾改变,饱含着美好祈愿。一包里面最少的有六色,多的有八色、十色,成双不成单,好比“京八件”,多是由各色点心拼凑而成。

一包祭灶果除油果、冻米糖、豆酥糖等大路货色外,还有以下特色糕点糖果:“芝麻枣”,大概是祭灶果的原型,用糯米炸成,里面呈蜂窝状,外面裹有芝麻,香脆可口;“红球白球”,也是由糯米粉油炸而成,个头挺大,里面是空心的,用色素染成红白色,取“金银满堂”寓意;“藕丝糖”,在麦芽糖之外滚上一层白芝麻,形似黄澄澄的金条;“黑白交切”,俗称“脚骨糖”,常被赋予“脚骨健健过”的含义;“洋钱饼”,一个个小圆饼裹满白芝麻,形似一枚枚铜钱,清甜香脆。这些拼凑的糕点,皆有共同的特点,即重油重糖,又甜又黏。

时维隆冬,无论贫富人家,腊月廿三每家每户都是“烧三炷清香,供奉一盆祭灶果”。祭灶过后,灶跟间里会围满孩童。各色各四时之味样的果子,像是时光赠予的礼物,对一个孩子而言,世界上还有什么比祭灶果更好吃的东西呢?无论你如何挑选、偏爱哪个,它都完地留在童年的记忆里。吃罢“祭灶果”,户外的鞭炮,接二连三地响起,过年的脚步也越来越近了 ……

05

以鱼为伴

鱼鲞(xiǎng),这个“鲞”字,有许多人不认识,其实就是干鱼制 品。宁波人靠海吃海,鲜鱼吃不完时,就腌晒成干。特殊的地理环 境、特定的气候条件,造就了鱼鲞这一地方特产,但凡土生土长的 宁波人,大都喜好这一口“鲞”。

宁波人吃鱼,据一年四季时令不同,吃法也有所变通,所谓春 季品鲜,夏天吃活,秋后嗜肥,暖暖冬日里,便是一个“鲞”字当道。海鳗风干后为“鳗鲞”,大黄鱼制成的叫“黄鱼鲞”(又称“白鲞”), 乌贼晒干的是“墨鱼鲞”,河豚鱼炮制后为“乌狼鲞”,其他如“龙头 烤”、橡皮鱼干之类,也属鱼鲞,风味各异。

鳗鲞,似乎非得自家做的才好吃,买来的总归差强人意。制作鳗鲞的鲜鳗,以冬汛中后期的为佳,此时,鱼体大小适中而丰腴,且

气候较冷,又刮西北风,易于风干保存。冬至前后,将腌好的新鲜海鳗从背脊剖开挖去内脏,用湿毛巾将鳗身擦干净,取细细的竹丝将鳗撑开,挂在通风阴凉处晾干,一周后便成佳品。宁波人把这段时间晾制的鳗鱼干,冠以“新风”之名。“新风鳗鲞”肉质丰满,有“新风鳗鲞味胜鸡”之说。清蒸,不失本味,或切块与五花肉红烧,或切丝与本地芹菜清炒,开胃下饭,甚香!

鱼鲞

除却海味,淡水鱼也可制作鱼鲞,最可称道的要属“东钱湖青 鱼鲞”。东钱湖自古就是宁波的淡水鱼仓,特有的“螺蛳青”,在碧波 万顷的湖中自由吐纳,不带半点泥腥气。湖里的青鱼吃螺蛳长大, 肥美而珍贵,不到时节是禁捕的。每年春节临近,东钱湖边的村民 们都有晾晒青鱼鲞的习俗,土生土长的青鱼制成鲞,切块蒸食,对 半拗开后,肉色红白分明,富有嚼劲,越嚼越香,肉头极像火腿。

江南的冬天漫长而湿冷,和煦的阳光往往不可多得,住在北方 的人是体会不到的。老天爷偶尔放晴,家家户户支起晾竿晒垫被, 老墙门屋檐下的竹匾里,肯定晒着各色各样的鱼鲞,夹带着橘子皮 的香气,若有似无的腥气飘荡在幽深的弄堂里 ……

#宁波美食好书推荐#

作者简介

柴隆,热衷于宁波地方史志研究,致力于宁波传统文化的保护,为宁波市作家协会会员、宁波政协文史委特约文史研究员,对宁波地方民俗和传统文化有较深入的研究。参与撰写《十四个沿海城市开放纪实•宁波卷》《亲历浙东合作》等著作,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文章近百篇,所涉领域较广,以撰写记录宁波地方民俗文化见长。

源于对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深深热爱与眷恋!柴隆时常深入宁波市井生活,寻找城市历史的遗迹,那斜阳西下的寻常旧巷,那沧桑厚重的宁波人文气息,那浓郁的人间烟火味儿,都让他有了用文字描述的冲动……

图书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宁波饮食文化的随笔集。作者结合亲身寻访和童年记忆,对宁波大市内的乡土饮食,包括至今仍存于人们生活中的,或已渐渐淡出人们生活的传统菜肴、小吃、闲食,细述它们的前世今生,复原它们的制作过程,勾勒它们与宁波人生活和生命的关系,在描写味道的同时,道出了宁波人的市井味、烟火气,写出宁波人的精明与世故、坚韧与大气。全书介绍了80余种宁波传统菜肴、点心及地方闲食,地域涵盖整个宁波。

全书围绕“老味道”三字,将77篇饮食小品文分为“四时之味”“传统之味”“市井之味”“怀旧之味”“闲食之味”“乡土之味”六个部分,介绍了80余种宁波传统菜肴、点心及地方闲食,地域涵盖整个宁波。

《宁波老味道》获2017年浙版好书年度榜、第三十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二等奖、2017宁波版权十佳。

上海知名美食评论家孔明珠作序推荐,知名学者陈子善、止庵热情推荐。

内容试读

— THE END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