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攻坚痛点 产业造血 省法院为石门村引来振兴活水

2021-04-15 10:2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系着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2018年至今,省法院主要领导深入联系点谷城县开展现场调研,与当地县委、县政府及省直单位扶贫工作队共商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三年来,省法院先后投入帮扶资金150余万元,解决偏远山区民生难题,因地制宜扶持可持续发展养殖产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助力精准扶贫与助推乡村振兴取得了丰硕成果。

△《湖北日报》2021年4月14日 第09版

“前几年来了客人,我们都不敢泡茶——水是浑的!”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襄阳市谷城县薤山林场石门村,刚到党群活动中心,村支书郭道云就递上一杯飘香的清茶。

喝上一杯清澈飘香的茶,一度是世世代代石门村人的奢望。曾经的石门村,是谷城县37个省级贫困村之一。这里山高地狭,过去因为水的问题,村民生活环境堪称恶劣。

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在石门村开展扶贫工作后,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里发生。

如今每天,清澈甘甜的泉水,流进修筑在山上的蓄水池,经引水管网,源源不断地流入村民家中。

一个最急最难最痛

的问题

“要不是水的问题解决了,我就不会继续在这儿住了。”记者来访时,石门村一组村民帅立超说。

石门村地处深山半山腰,难以打井,也很难蓄水。长久以来,村民只能从山沟里挑水吃。挑回一担水,来回需要一个多小时。不管怎么省了又省、循环利用,这一担水都难以维持一家人一天的吃用。

挑了一辈子水,帅立超老了、挑不动了。要不是年逾九旬的父亲不同意,几年前,他就从石门村搬到有水的地方去了。

1994年,郭道云嫁到石门村,她也曾是“挑水大军”中的一员。那些年里,郭道云每天早早起床,架起扁担,挑起两个水桶,循着山间小路来到水沟边。山间小路崎岖难行,一担水挑到家,每个桶内只剩半桶水……常年挑水,让村民总结出了防水洒漏的“土办法”:摘一片大的芭蕉叶盖在桶上,可以减少水的溢出。

可更难的问题没办法解决:山沟里挑回的水往往浑浊不堪,哪怕沉淀过后,泡的茶、煮的饭也是一股泥巴味。

农村饮用水的安全和保障,是广大农民和贫困户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事关农村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身体健康,事关脱贫攻坚战的最后胜利。

负责推进项目工作的省法院机关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吴达发介绍,2019年,省法院到石门村开展帮扶工作,第一件事,就是听取村民们的意见建议,征集最急需解决的难题。

解决饮用水困难,成为最大的呼声。

清澈山泉流

到每家每户

省法院扶贫办和谷城县法院驻村扶贫工作队一起,与村民结伴,多次进入深山,往返十几公里,终于找到一处水质优良的泉眼。

找到水还不够,如何让水流到村里各家各户,同样是个难题。工作队又请来专业勘测队员,实地勘测海拔落差,为选址蓄水池、设计最短管网线路。

2019年12月16日,经省法院党组研究同意,给予石门村自来水升级改造项目10万元的资金支持。当月,项目开工。

负责推进项目工作的省法院机关党委办公室二级调研员陈伟宏回忆,开工当天,村民们踊跃出工,义务劳动,每个人都盼望赶快用上清洁的自来水。

在坡陡路险、荆棘遍布的深山里,省法院建了一个40立方米的蓄水池。从水源处开始,5500米的管道通到了石门村三组28户村民家。

在村民家里,自来水水压充足、水质清澈、甘甜可口。世世代代石门村人的大难题,有了科学的解决方法,郭道云和村民们笑得合不拢嘴。

2020年5月,省法院又拿出20万元,在该村新建一个60立方米的蓄水池,并铺设引水管网8700米,彻底解决了石门村一村组68户256人的饮水问题。

村民帅东明向记者讲述了另一个故事。上世纪80年代末,一支施工队进驻石门村修建进山公路。由于缺水,施工队每天早上都会派6名工人找水挑水。挑来的水里夹杂着污泥,必须沉淀好一会儿才能用,工人们常常因此饿着肚子施工,这些帅东明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今年初,石门村的进山公路完成了翻修,整个施工期间,工人们不必挑水,而是用清澈的自来水做饭,这让帅东明十分欣慰。

如今的石门村,蓄水池常年蓄满泉水,供水管四通八达,清澈甘甜的山泉水源源不断地流入各家各户,村民的生产生活再也不用为水发愁,“挑水大军”彻底成为历史。

石门村立的“饮水思源”牌

“羊来了,石门村的产业就来了”

早在2018年,石门村就已经摘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如何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吴达发和谷城县法院驻村扶贫工作队开始走访调研,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项目。

经实地考察、多方会商后,大家一致认为,石门村可发展农业养殖,而养羊,又是最佳选择。

经过省法院牵线,石门村引进了老河口市张集镇退伍军人创业基地引进了圈养波尔山羊项目。可项目要实现上马,羊舍、引进种羊、购买草料、人工、物流……样样都要需要资金。

省法院党组会议研究同意,5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很快到位。经过28天的施工,400平方米的羊舍建成。在石门村一处向阳的山坡上,记者走进了该村波尔山羊养殖基地。

整洁通透的羊舍里,每头母羊后面,跟着三四头小羊羔。张集镇退伍军人创业基地负责人龚宝贵告诉记者,该项目采用代养模式,即由创业基地提供受孕母羊,待产下羊羔并长至约定重量后,创业基地保价回收。整个养殖期间,龚宝负责提供技术支持。

“目前石门村共有母羊150头,每头母羊一年可产下4头左右的羊羔。”龚宝贵介绍,这个项目一年可以产出约600头羊羔,按照一头600元左右的价格回收,一年可给石门村村集体带来约36万元的收入。

波尔山羊养殖基地的羊羔

得知村里兴建了波尔山羊养殖基地,一些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回到了石门村,因为“离家近,生活成本低,收入也有保障”。

“羊来了,石门村的产业就来了。”薤山林场党委书记褚春明说,虽然前几年就摘了贫困帽,但没有产业支撑,石门村存在返贫的风险,“好在,省法院想在了前头,为石门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乡村振兴引来了源头活水。”

来源:湖北日报

原标题:《攻坚痛点 产业造血 省法院为石门村引来振兴活水》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