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百年百瞬 回望初心⑬】冯雪峰:走完长征路的傲骨文人

2021-04-22 09: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编者按

为庆祝建党百年,中共金华市委组织部与金华日报社、金华广电总台联合策划推出“百年百瞬,回望初心”特别报道,以一人一短文一微视频的形式,选择全市百名各领域、各年龄层党员,链接建党百年来发生在八婺大地的动人瞬间。

今天推出第二篇章“峥嵘岁月、八婺骁勇”之《冯雪峰:走完长征路的傲骨文人》。敬请关注。

冯雪峰:走完长征路的傲骨文人

初春的乡间山林,花开茂盛,慕名前来义乌市赤岸镇神坛村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一百多年前,现代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社会活动家冯雪峰在此出生、成长,并成为了走完红军长征路的少数文人之一,为革命奉献了自己的全部。一百多年后,“雪峰精神”在神坛村代代流传,冯雪峰故居更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成为后人瞻仰与学习的红色圣地。

擦拭冯雪峰半身铜像,打扫故居卫生,为来客免费讲解雪峰故事……在冯雪峰故居,我们总能看见一位老人坚守于此,他就是冯雪峰的亲侄子冯潮忠,已默默无闻守护冯雪峰故居30多年。冯雪峰故居里的一砖一瓦,一物一什,冯潮忠都再清楚不过了。“投身革命后,冯雪峰回家乡的次数虽然只有三次,但他给家乡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冯潮忠感慨道。

冯雪峰

01

第一次回家乡

播下革命的火种

冯雪峰原名冯福春。“他是个文人,却是革命年代壮烈而隐忍的文人。”冯潮忠说,冯雪峰的“隐忍”与其过硬的文学素养及革命经历脱不开关系。在沉默中打仗、调研、记录,每一步艰难的旅程,都浓缩在了这座建于1909年的建筑里。沉寂了半个世纪的老照片、老物什,以及中堂两侧的各式挽联,无不细细诉说着冯雪峰“神秘”而丰富的革命事迹。

据冯潮忠介绍,冯雪峰的祖父以开窑烧瓦起家,在村里还算富裕,只可惜家中没几人识字。他送冯雪峰读书,是希望孙子学成归来做个“账房先生”。没想到,从小受尽苦难的冯雪峰,不满于封闭的环境及男尊女卑的思想,在接受“五四”新思潮洗礼后成了一名文艺理论家。

1921年夏天,冯雪峰投考第一师范时留影

学业上的深造伴随着社会的动荡与不安,一次次的学潮、社会运动拉近了他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距离。1927年,冯雪峰加入共产党,找到了他愿意终身为之奔走的事业。

投身革命后,冯雪峰回家乡有三次。第一次回家乡时,他就在家乡播下了火种。

1928年7月,此时的归乡不是寻常的探亲,而是负着革命重任的。他回到故乡以教书的名义从事地下工作,准备用他对革命事业深沉的爱感染自己最亲近的家乡人民。其间他任教于当时义乌的最高学府义乌县立初级中学,教授国文,秘密的党内身份则是义乌城区支部书记。那时,他忙得连回神坛老家看一看的时间都没有。但在那期间,他不仅把科学先进、平等自由的思想带入学校,一破当时僵化古板的教风,还积极发展革命事业,在学校里播下火种,为以后的熊熊燃烧做下充足的准备。

02

第二次回家乡

专心创作长征手稿

如果说他第一次回家乡是党的势力处于星星之火之际,他不遗余力地四处奔走。那么第二次回家乡则是党经历过长征转折点的欣欣向荣之际,他为家乡发展革命事业,神坛村的老屋变成了他开展事业的据点。1937年12月,冯雪峰时隔九年再回家乡时,他已经是一名参加完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战士。在家乡深居简出三年间,冯雪峰专心创作以红军长征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卢代之死》,一幕幕亲身经历的长征故事如同发生在昨日一般挥之不去……

冯雪峰在家乡创作《卢代之死》的场所

1934年10月,冯雪峰跟随红军主力参加长征。在长征途中,却传来好友瞿秋白牺牲的消息。即便如此,冯雪峰将一切悲伤吞进肚里,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坚持了解沿途群众的风俗习惯,调查当地社会情况,筹备粮草,开仓济贫,筹款扩军,并在战斗间隙中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在群众中撒下革命的种子。

在这过程中,冯雪峰还遭遇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以来最为艰苦的战役——湘江战役。此次战役激战近一周,倒下的红军指战员不计其数,殷红的鲜血将湘江变成了“赤水河”……冯雪峰等人在战争中跟进、记录,用浓墨重彩的文笔描述了部署在湘江旁灌阳、水车一带担负掩护任务的红34师的壮烈一幕。

遵义会议后,长征队伍移师北上,四渡赤水,冯雪峰奉命调入干部团上干队做政治教员。在此过程中,他所在的上干队英勇作战,在娄山关以西俘虏了150多名民兵团人员。随后,红军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毛泽东后来在一次总结作战会上,点赞了冯雪峰:“谁说书生不会打仗?书生也能上战场,雪峰就会打游击……”

一幕幕往事并没有随风消散,冯雪峰回家乡后,将这些一点一滴整理成册。但谁能想到,投入了巨大感情和心血,这本书的命运却与冯雪峰一样颠沛流离。1941年1月6日,“皖南事变”爆发。就在冯雪峰完成《卢代之死》准备离开义乌的时候,三个特务赶到神坛村,搜查了小阁楼,并逮捕了冯雪峰。当时,《卢代之死》初稿被保护了下来,但冯雪峰被营救之后,还是在抗战中失踪了。

03

第三次回家乡

为党的建设事业洒热血

1956年是冯雪峰生前最后一次回家乡。当时,冯雪峰身穿工整干净的黑色衣服,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回到家乡,了解父老乡亲的生活状况,探寻义乌近年来发生的细微变化,并为家乡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因此深受老百姓爱戴。

在繁忙的公务中,冯雪峰仍牢记着为进步事业献身的战友、同志,组织出版了《鲁迅全集》《瞿秋白文集》《应修人 潘漠华选集》《柔石选集》等图书,自己也写出了《上饶集中营》的电影剧本,撰写了大量随感、文艺评论以及回忆、 研究鲁迅的作品,还写了《卢代之死》第二稿,虽然第二稿在之后也未能留存下来,但在当时迎来了攀登文学高峰的辉煌前程。

1975年,冯雪峰不幸得了肺癌。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他一再向党组织表达了想要恢复党籍或者让他重新入党的愿望,也一再和子女说,想要回到家乡。然而,这两个愿望却未能追上癌细胞扩散的速度,次年,这位73岁的老人在遗憾中与世长辞。

冯雪峰墓

终其一生,冯雪峰都在义无反顾地追求着光明与爱。即便他的肉体燃烧干净,他的精神之火仍在永恒地燃烧。

走出冯雪峰故居,一束阳光照进门框,天井中央立着半身铜像,冷峻、睿智、沉着的面容令人肃然起敬。多年后,得以平冤昭雪的冯雪峰终于恢复了党籍和政治名誉,中共中央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忽然,一只飞燕从屋檐下直冲上空,飞向另一个方向,在那里,冯雪峰幕立于神坛村后山之上,他终于落叶归根,一生都在为党抛头颅、洒热血的他,终化为百姓心中不朽的丰碑。

冯雪峰半身铜像

文稿/视频 |中共义乌市委组织部

原标题:《【百年百瞬 回望初心⑬】冯雪峰:走完长征路的傲骨文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