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特写|曾凡博是谁?18岁的他是中国下一个NBA球员?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纳信
2021-04-25 20:31
来源:澎湃新闻
运动家 >
字号

曾凡博天赋异禀。

当NBA资深记者查拉尼拉在社交媒体写下关于Fanbo Zeng的新闻时,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这条新闻的主人公曾凡博,刚刚在全运会比赛里砍下28分12篮板,帮助北京队90-72轻取吉林。

场上颇为高调的曾凡博,甚至在比赛里隔扣了2米15的刘朔任,并成功打成2+1。但比这球更为炸裂的,是关于他场外的消息——放弃冈萨加,加盟NBA发展联盟!

这个刚刚18岁的少年,甚至还没被大多数人了解,就已经成为目前国内离NBA最近的年轻人。

那么,他到底是谁?

曾凡博在微博解释了自己加盟发展联盟的原因。

得到天赋认可的“四星高中生”

18岁的曾凡博是哈尔滨人,他来自篮球世家,父母都曾是篮球运动员,因此他从小就开始接触专业训练。目前,曾凡博身高达到2米05,是中国篮球未来的锋线之星。

就在决定加盟NBA发展联盟的两天前,媒体上已有一些蛛丝马迹——中国篮协官方公示中,曾凡博已经与篮球经纪人刘家成签约。

在去年秋天,曾凡博刚刚承诺加入NCAA冈萨加大学。但根据规定,曾凡博一旦签约经纪公司,那么他将无法出战NCAA比赛。

显然,这是曾凡博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低调且突然。

甚至在查拉尼拉爆料消息15个小时后,曾凡博才在第二天下午两点,通过微博亲自宣布这一决定,“我和家人的想法一直以来都很简单,就是在球场上提高自己,把自己变得更强,有朝一日为国效力,是我最大的愿望。”

除了这条声明外,他的账号中空空如也,颇为神秘。

放弃冈萨加大学的选择并不容易,冈萨加是NCAA不折不扣的顶级强队——就在20天前刚刚结束的NCAA决赛中,冈萨加惜败贝勒大学,而在闯入决赛前,冈萨加的战绩是31胜0负。

能提前得到冈萨加的邀请,正是因为曾凡博在美国篮球体系中也是佼佼者——曾凡博排在2022届全美高中生第34位,是“四星高中生”,创造了中国球员在ESPN高中生排名的历史纪录。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奇才效力的日本球员八村塁在高中时期只被评为“三星高中生”,全美排名148位……

而彼时,除了冈萨加大学伸出橄榄枝外,曾凡博还收到了佛罗里达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等多所学校的招募。

的确,他放弃冈萨加大学,加盟发展联盟点燃队也并非易事。

点燃队诞生于NBA“点燃计划”,该计划在上赛季首次出现在联盟,目的是NBA希望高中生球员毕业后就可以进入联盟体系,避免人才流失海外。

这支球队采用的是邀请制,每年大约邀请五名高中生。去年,点燃队签下多位顶级高中生,其中杰伦·格林和库明加是今年选秀中的潜在前五。

就在曾凡博加盟球队的前一天,全美“五星前锋”迈克尔·福斯特也宣布,他将征战发展联盟。

在这样“优中选优”的培养体系中,曾凡博的天赋已得到美国篮球认可。

曾凡博将一步步靠近NBA的梦想。

跳槽的教练,改变的计划

相比于NCAA悠久的校园篮球体系,曾凡博为何选择此时放手一搏,加入NBA发展联盟?

他的声明中似乎给出了答案:“我现在需要全面的高水平的训练,Gleogue lgnite会为我提供最顶尖的训练团队、训练环境,我最需要的针对性的力量训练,最科学的饮食配餐。”

“最重要的是,这不是一支以成绩为重心的球队。球队成立的核心理念就是培养年轻球员,给我们机会去成长。综合考量,这是对我的球技提升最好的一个选择。”

显然,相比大多数在发展联盟“讨口饭吃”的球员,曾凡博看中的更多是成长。

事实上,这一选择和当初曾凡博承诺冈萨加时的一样。

彼时,曾凡博在接受ESPN这样回答:“他们有很多培养国际球员的重要经验,在整个招募过程中,这对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彼时的冈萨加,拥有NCAA中最为丰富的国际球员培养经验——八村塁、小萨博尼斯、奥利尼克都曾身披冈萨加的球衣。

不过,助教汤米·劳埃德的离开也成为曾凡博放弃的原因之一。这位冈萨加的助理教练,正是负责国际球员发展和成长的关键人物。

NBA选秀专家萨姆·维斯尼表示:“助理教练汤米·劳埃德在招募曾凡博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在他已经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主教练了。”

在NCAA体系中,球员的成长和教练密不可分。2020年回国的张镇麟,正是因为在杜兰大学遇上了教练更迭,从而失去了最符合自己的成长环境。

大学生涯首秀,担任锋线首发的张镇麟,面对全美顶尖劲旅佛罗里达州大,13投9中能攻下24分7篮板。但随着教练团队的变更,杜兰大学迎来大批转学生。那两年里,张镇麟身边的队友全部换了一遍,而他也被迫顶上了中锋的位置……

既然欣赏自己的教练不在,那么直接参加发展联赛,或许是更好的选择——“如果曾凡博真的想在明年争取到一些上场时间,我认为他在发展联盟有更好的机会,因为发展联盟比冈萨加大学更重视培养。”萨姆·维斯尼说。

而据国内媒体透露,曾凡博已经得到了点燃队的承诺,无论是出场时间还是球队位置都做出了保障。

曾凡博已经入选过中国男篮集训名单。

低调“苦行僧”

2003年出生的曾凡博,将在2022年获得参选NBA的机会,而他加盟发展联盟的选择,瞄准的正是NBA。

由于疫情的原因,曾凡博于去年回到国内。在没有比赛,赋闲在家情况下,和他同龄的球员都在抖音和综艺上收割着流量,而曾凡博却更像一个“苦行僧”,他没有在任何平台上曝光自己,甚至连微博一眼望去都是空白。

事实上并非曾凡博不使用微博,在他的微博点赞中,有着各种各样关于篮球的账号——高诗岩、胡明轩、篮球媒体官方号以及关于他自己的视频和图片。

可即便自己不发什么内容,他的粉丝也已经超过2万。原因很简单,低调的他越来越多出现在篮球迷的视线里——成为四星高中生、入选国家集训队、对阵清华男篮闪耀全场……

那场比赛,是首钢预备队和清华男篮的教学赛——曾凡博的对手,是平均年龄比他大了5岁的CUBA新晋冠军。

可就是这场比赛,高二年龄的曾凡博,拿到26分11个篮板7个盖帽……“肉眼可见的天赋。”北京首钢男篮预备队教练李昂这样评价18岁的少年。

对他更为熟悉的高中主教练布莱恩·霍夫,描述的更为细致,“曾凡博身高6英尺9英寸(2米05-2米06左右),可以在篮筐上方打球,也具有很强的传球能力,再加上他是一名左撇子球员,所以显得很特殊。”

“他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他非常谦虚,每天都在努力训练,发挥潜能,做到最好。”

2019-2020赛季,曾凡博在美国温德米尔高中打球,场均15.5分7.2篮板2.1助攻2.6盖帽,三分球命中率高达46%。

“我入队的时候正好是球队大换血,主教练是一个喜欢让前锋发起进攻的人,所以我被立为了球队核心。”谈起自己以前的表现,曾凡博的回复依旧很谦逊。

这是他一贯的作风,甚至连他获得“全美四星高中生”称号时,他在社交媒体上也只字未提,“等评上了5星,说不定我就发一个。”

少年时的曾凡博稍显瘦弱。

摸着石头过河,提高力量和对抗

曾凡博对未来有了方向,那就该一步步继续提高自己。

他明白自己缺乏什么,也了解该如何提高。在声明中,曾凡博很清楚自己的问题,“我最需要针对性的力量训练,最科学的饮食配餐。”

在前往美国后,曾凡博的体重已经涨了10多斤,但仍刚刚过90公斤,因此力量是他目前的瓶颈之一。

在回到首钢青年队时,一线队员看过曾凡博的比赛后也指出不足,“对抗还是差了一些,做完对抗后的动作会有些变形。”

而对抗的薄弱,险些断送了曾凡博的篮球之路。

在老家最具盛名的篮球传统学校哈尔滨五中,由于更加崇尚身体对抗,彼时身高刚过1米7的曾凡博,瘦弱得像火柴棍一样,因此他遗憾落选了校队。

但好在首钢青年队的教练安宏乐发现了这颗苗子,并将他带到了北京。虽然身体单薄,但曾凡博的协调性和球感却征服了教练组,于是曾凡博留在了首钢的预备队中。

2017年,首钢俱乐部推出“雏鹰计划”,冠军教头闵鹿蕾任项目总负责人。在选拔队员时,闵鹿蕾亲自看到了曾凡博的比赛,给出的评价简洁明了,“这孩子传球意识很好。”

彼时曾凡博身高已经长到1米97,而他骨龄测算则是2米08——一个身体协调、传球出色的组织型大个子呼之欲出。于是,曾凡博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求学之路。

而在温德米尔高中,曾凡博也逐渐融入团队。对于青少年篮球颇为关注的秋迪这样评价:“很多中国球员已经能打上球,但他们和那些美国孩子只是队友,而不是朋友。但曾凡博能和队友打成一片,并且成为领袖,这是曾凡博和此前其他旅美球员最大的不同。”

可以说,无论是“雏鹰计划”,还是“点燃计划”,曾凡博都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这条道路此前没人走过,他没法吸取到太多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我希望我能影响到中国篮球和年轻人,但我必须非常努力,因为我知道,想完成伟大的事业和成就,是没有捷径的。”

一个小故事:刚刚到美国的曾凡博,给自己起的名字是Kevin,但当他入学后发现叫这个名字的人实在太多,于是他嘱咐队友喊他FanBo,一个充满中国元素的名字。

而当他前往NBA发展联盟的赛场,这一声FanBo,或许将是中国篮球新的起点。

    责任编辑:腾飞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