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孩子,到底能不能打?

2021-05-08 06: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陈静 上海精神卫生飘扬的绿丝带

国际不打小孩日

孩子,到底

能不能打?

今天不打,那么,明天就能打了吗?

打还是不打?这是一个问题

如今孩子接触信息的渠道多样,各种繁杂的知识说起来头头是道。有些才上小学的孩子就已经会教训父母:“大人是不能打小孩的!如果在外国,我可以打电话报警,把你们都抓进去!”

从世界范围看,小朋友说得还真没错。一些国家已经从法律上明文禁止了任何地点任何形式对孩子的体罚。法国和日本也在前两年通过了被民众戏称为“禁止打屁股法”的法令。但德国和美国的法律对孩子就不那么友好了,只要不涉及严重的肢体暴力,父母一般不会因为体罚孩子面临刑事后果。不过,总的来说,现代社会越来越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倡的教养方式也比几十年前要文明得多。大家普遍认可儿童青少年需要约束与管教,但体罚和肢体暴力不是有效的管教手段,而且很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伤害。这不,“世界不打孩子日”就因此应运而生了。

很多家长可能会觉得很委屈,明明自己小时候在家没少吃过父母的“竹笋炒肉”,有些调皮鬼甚至在学校里还要接着吃老师的“头塌”和“麻栗子”。如今也没见留下什么心理创伤或阴影,一个个照样成才成家。怎么到了自己当父母时,孩子却打不得骂不得了?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孩子闯祸胡闹有时确实过分,大人难道要放任不管,不早点给他整几下立立规矩,难道要眼睁睁地等到他“上房揭瓦”吗?

我们不妨一起来聊一聊这个育儿难题:孩子到底能不能打?

惩罚有道

很多家长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孩子对自己不良行为的反思,希望透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们学习用更正确的、或更符合社会规范的方式。可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各种法律规范和人际交往的规则与礼仪。如果从小缺乏规则观念,认为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会也不应该被惩罚,那在适应学校生活和走向社会时都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即使是未成年人,一个人的行为如果危害到他人或影响公共利益,一定会遭到相应的惩罚。例如美国校园中往往会配备持枪的校园警察,不仅保护校园安全,也会对校园霸凌和暴力威胁等行为采取强制措施。有些过度溺爱的家长不仅不能帮助孩子建立必要的、恰当的规则观念,甚至还不断纵容不良行为的发展,干涉学校老师等来自外界的教导,直到问题变得无法挽回才追悔莫及,这样的悲剧我们也见得不少。所谓,家长不教育,社会自会教育。

因此,树立规则和对规则的解释是采用惩戒措施的前提条件。事前事后缺乏教导的过程,只是单纯打孩子是达不到教育效果的。这种打孩子能起到的唯一作用是在当下制止他们的不当行为,孩子可能因为恐惧而呈现短期的“听话”,但从长期来看体罚手段并不能达到家长想要的行为管理目标,而且还会对亲子关系、孩子的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那些自己有过挨打经历的父母,有多少会是心服口服觉得自己“该打”呢?。多年后回想起来,是不是没有记恨也多少有些埋怨和委屈呢?而且研究发现,经常遭受严厉体罚和成年后的情绪障碍、物质依赖,以及人格障碍等一系列严重心理问题显著相关。这样看来,单纯打孩子不仅不能实现家长行为管理的目标,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心理健康及行为问题。

另外,在家庭教育中孩子和大人都应该讲规矩,不能“双标”。家长必须认识到单靠拳打脚踢是不可能在孩子面前树立起威望的,言传身教才更有力量。那种以发泄自身负面情绪为目的的打骂更不是教育手段而是一种家庭暴力。有些家长从小打到大,直到自己老了孩子大了,打不动打不过了才知道停手。既没能赢得孩子的尊重,也换不来想要的“听话”。

一些调查研究数据显示:有60%以上的父母都对子女使用过体罚手段。一般来说父母打了孩子以后都会感到后悔,但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能真诚道歉和认真反思的就很少。事实上,大人对孩子主动表达歉意,学习调整自己的情绪,对造成的伤害做出补偿,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身体力行的示范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成长。

关系是基础

最重要的,也最老调重弹的是:亲子关系的质量才是决定管教是否有效的基础。它决定了孩子如何看待父母,如何理解家长对他的惩戒手段;也决定了子女是否能接受家长制定的规则和对规则的解释。孩子大多能感受到父母的行为究竟是出于对自己的关爱,是在将自己导向一个他们经过深刻思考的确定目标,还是自己只是一个出气筒,是某种自私或推卸责任的表现。以快乐为名的完全放任,缺乏规则教育,无益于建立起相互信任紧密的亲子关系,对孩子未来的成就与幸福感也会造成不良影响;但单纯的发泄式的体罚同样如此。前些年出现了例如“狼爸”、“虎妈”这样宣扬自己极端严苛教育方式的父母。他们所说的那种教养方式和教育理念从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有悖人性的。新闻只报道了世俗成功定义的孩子考上北大、哈佛的学业成就等光鲜的一面,而自动忽略了家长体罚、压迫、不近人情的要求对孩子心身健康的长期影响。他们特殊的家庭因素和对孩子付出的大量金钱和精力。他们和孩子间虽然存在强烈的冲突,亲子关系实际上却非常稳固。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些因素,他们那种近乎偏执的管教方式才得以顺利运转。

父母不能因为看到有很多家长都采用过体罚的手段,而将自己的暴力行为合理化。当然也没有必要就因为曾动手打过孩子将那个人妖魔化。家长在考虑是不是能打孩子时,实际上是讨论管教与爱护的相互关系。在履行教育责任时如果都确实做到惩戒方法具有合理性和相适性,以帮助孩子纠正不良行为为目的。

在保持良好亲子关系的前提下,通过沟通促进了解,尊重孩子的独特性来因材施教,孩子就能拥有一个积极的、健康的成长环境。

END

参考资料

Negriff S , Gordis E B , Susman E J , et al. The Young Adolescent Project: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maltreatment on adolescent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2019, 32(4):1-20.

王美芳, 邢晓沛. 小学儿童父母体罚的基本特点.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2, 20(002):229-232,236.

作者简介

陈静

博士,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科副主任医师。精神卫生急救(MHFA)导师,擅长儿童青少年精神病性问题、情绪问题诊断及治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