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星火初燃: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前后

澎湃新闻资深记者 李菁
2021-05-04 08:45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编者按】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

百年以来,上海不断地改革探索、创新实践,成为全世界看中国的一个窗口、一面旗帜。

2021年,澎湃新闻追溯百年时光,探访革命旧址,巡礼红色场馆,寻踪秘密电台,钩沉革命刊物,解密红色特工,重读左联人物……澎湃新闻重磅推出“红色上海·初心之路”系列报道。

老渔阳里2号外景。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李菁 图

1920年的夏天,上海老渔阳里的居民常常在傍晚时分,看到一名五短身材、身着条子西服的中年男子,手里夹着一沓讲义,行色匆匆赶到环龙路对面的新渔阳里6号外国语社上课。

这名中年男子是陈独秀。1920年2月,他从北京来到上海,4月搬到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今黄浦区南昌路100弄2号),革命的星火在此点燃。

《新青年》编辑部

乌漆实木大门,红漆挂落门窗,老渔阳里2号是一幢两层旧式石库门楼房,这里原是安徽都督柏文蔚的私房。

一楼客堂。

陈独秀租下这里,一楼客堂专门用以会客,客堂旁边的厢房设为《新青年》编辑部,参与编刊的李汉俊、陈望道、沈雁冰等常在此挑灯夜战。楼上厢房是陈独秀的卧室,统楼则是他的书房,一张旧式书桌正对窗户,光线明朗。

老渔阳里2号展陈的《新青年》杂志。   

《新青年》在这里恢复出版。1915年,这本杂志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初名《青年杂志》,之后更名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号角。1917年受蔡元培之邀,陈独秀前往北大任职。“陈独秀在创办《新青年》的时候就讲到,他觉得应该要用一种思想去启蒙更多的人,思考这个社会到底怎么样改变。”黄浦区党史研究室主任张健介绍,在当时的大背景下,《新青年》杂志在青年群体中影响非常大。

1920年,陈独秀因在京多次组织参与抨击封建军阀统治的活动,为免迫害又回到上海。彼时,他已经是一名马克思主义者,《新青年》也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刊物。

老渔阳里2号展陈的《新青年》杂志。 

除了在老渔阳里2号编校《新青年》,陈独秀还要接待慕名而来的知识分子,来自天南地北的志同道合者们相聚于此。1920年5月,时年27岁的毛泽东来到上海,专程来这里拜访陈独秀,讨论马克思主义和湖南改造等问题。 如今踏入老渔阳里2号,客堂墙壁上挂着的小黑板仍然醒目,上面用粉笔写着“会客谈话以十五分钟为限”,黑板下方有一把皮面靠背摇椅,摇椅一旁是木质桌椅。

会客谈话以十五分钟为限。

中国共产党发起组

老渔阳里2号不仅是《新青年》编辑部,这里还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组织。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引起了苏俄和共产国际的高度关注,列宁决定以共产国际工作组名义到中国开展工作。1920年,共产国际代表、俄共(布尔什维克)远东局负责人维经斯基及其翻译杨明斋经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

1920年4月下旬,维经斯基、杨明斋与陈独秀等人进行了多次会谈。事实上,对于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党、坚持什么样的主义,当时的知识分子们并没有十足把握。在陈独秀家中,维经斯基曾向参加座谈的人指出:“中国现在关于新思想的潮流,虽然澎湃,但是太复杂……五花八门,没有一个主流,使思想界成为混乱局势。”

二楼,陈独秀的书房。

据当时与维经斯基接触较多的李达回忆:“最初参加座谈的人很多,以后就只有在当时还相信马列主义的人和维经斯基交谈了。”通过多次交谈,一些当时的马列主义者,更加明白了苏俄和苏共的情况,并得出了一致结论:“走俄国人的路。”

维经斯基的到来加快了建党的步伐。当年5月,维经斯基、杨明斋与陈独秀就发起建立中国共产党取得共识,双方决定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旨在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酝酿建党问题。

1920年6月,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5人在老渔阳里2号开会商议,决定成立共产党组织。

1920年8月,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在大家的推举下,陈独秀任书记。这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等单位编写的《中国共产党简史》对它的历史地位作出了这样的表述:“在上海成立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织,是各地共产主义者进行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

从那时起,这群志同道合的“新青年”们经常在这里开会讨论党的工作和工人运动等问题。他们还通过写信联系、派人指导等方式,联络各地同志,宣传马克思主义,积极推动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游客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老渔阳里2号。

中共中央局办公地

各项工作迅速开展。

在陈独秀的领导下,一批留学生在上海翻译了一批颇有影响的译著。其中,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版中文全译本经陈独秀、李汉俊校阅,在老渔阳里完成编辑出版工作。

在老渔阳里2号弄堂的另一端,是杨明斋寓居的新渔阳里6号。1920年8月,陈独秀、杨明斋、俞秀松等8人在新渔阳里6号成立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又在此创办中共第一所新型的培养革命青年和干部的学校——外国语学社。

二楼的亭子间,《共产党》月刊创办后,李达在此负责编辑。

1920年11月7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共产党》月刊,由李达住在楼上的亭子间里负责编辑。年底,陈独秀前往广州任职,《新青年》交由陈望道在此负责编辑。

1921年6月,以老渔阳里2号为联络处,发起组具体筹备了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李汉俊寓所——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正式召开。老渔阳里又成为中共一大召开期间的会务活动处。

中共一大召开后,随着同年9月陈独秀回沪担任中共中央局书记,老渔阳里2号又成为第一届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局办公地。

老渔阳里2号外景。

附:本文参考

《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

《上海通志》《上海专业志》《上海特色志》

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资料

    责任编辑:陈逸欣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