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城市探索 | 上海到底有多少支路?

2021-05-04 09:0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申知沪志 方志上海

讨论一下上海的支路

首先,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其次,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

画外音响起:请讲普通话。

好的,那就开始今天的正文。

道路系统之于城市犹如血管之于身体,既要有动脉主干通畅,也需要有毛细血管通达末梢,各种容量的道路承担着不同功能,这样一个由宏观到局部的路网才能使城市正常运转。

城市街道是最重要的交通空间,它的形成和发展源自工业革命推动下的大规模城市化进程。据志书等文献记载,清嘉庆年间,上海县城内街巷72条,巷宽约宽6尺。19世纪中叶开埠后,上海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路网系统开始形成。1949年,市区道路总长711.1公里、面积588.9万平方米。至1995年,这两个数据分别为3008.3公里、3433.7万平方米。

1994年8月25日,《上海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原名《上海城市道路桥梁管理条例》)经上海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并实施。此后,该条例在1997年、2003年和2010年经过三次修订。其中对于道路的类型有明确的表述:

第一章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城市道路包括市区和城镇范围内供车辆、行人通行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的道路、桥梁、隧道及其附属设施。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

第六章第四十五条:支路,是指城市道路网中干路以外连接次干路或者供区域内部使用的城市道路。

据《上海年鉴(2020)》记载,2019年,城市道路总里程5494公里,其中快速路207公里、主干路723公里、次干路1236公里、支路3327公里。

从上述内容来看,“支路”虽然处于上海道路系统的最下层级,但它的数量和里程显然是最庞大的,这其实与人体毛细血管的占比最高是一个道理。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今天要讲述的“支路”,是路名中带有这两个字的道路,而非广义上的“支路”,这些道路一般都与其主路形成附属关系,通常是交汇或是延伸,也有一些为平行位置。在现今上海城市道路中,此类命名只占小部分,而且有些已随着城区的变迁和更新而消失。以下,小编就集合相关史料,对此进行一次浅显的梳理。

上海开埠前,市政工程管理未设专业机构。开埠后,道路的修筑也是各自为政。南市、闸北、吴淞、浦东和租界等地区,按各自管理区域设置市政工程管理机构,独立实施。

从1846年英租界当局修筑第一条道路(界路,现今河南中路)开始,至20世纪早期,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有过数次扩张,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越界筑路的伎俩来实现的。

在这些越界修筑的道路中,除去干道外,也有一些次干道和支路。但租界市政管理部门对道路的命名主要以地名和人名为主,所以早期的路名中几乎没有“支路”出现。

租界,特别是公共租界当局的越界筑路从19世纪中后期一直持续至20世纪30年代初,而这段时间也开始出现了“支路”的名称,大家比较熟悉的有“极司非而支路”“白利南支路”“劳勃生支路”“林肯支路”,便是现今的万航渡后路、长宁支路、长寿支路和天山支路。

清末民初,华界地区的南市、闸北修筑了一批道路,其中也包括数条支路。

1908年3月26日《申报》一则有关上海县城西门外迁冢筑路的本埠新闻

民国16年(1927年)年,上海特别市设立,市政府下辖工务局,统一管理除租界地区外的上海市政工程,由此开始一轮筑路高潮,其中包括了不少支路。1928年9月,上海特别市政府会议纪要中提到:“将来本市市中心、商业区、交通区、业区区、农业区、住宅区、皆已拟定适宜之地点、各区建筑物之分配、或为联合式、或为混合式、或为分布式、皆有至详细之规定、至若全市道路系统、其关系于都市美者亦甚重要、所以干道之兴筑、支路之布置、亦已有全盘之筹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旧政权所遗留的上海道路系统,由于出自不同的体系,所以很不完善,迫切需要制定全面规划,逐步实施,以改善交通条件。市市政建设委员会为改变城市路网布局的不合理状况,规划重点首先放在辟建新干道及辅助支路之上。加之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市区周边规划开建的工人新村需修筑配套路网,由此,也产生了一批支路。

20世纪80、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上海的城区面积不断扩展,路网也随之延伸,带有“支路”的名称也随之增多。与此同时,郊区的新筑道路中也有数量可观的“支路”。

小编结合几款导航软件的查询结果,初略统计,上海全市带有“支路”二字的道路有200条左右,市区郊区皆有分布。中环以内及其周边的“支路”数量约70条。以下就按首字笔画,做一个简要的罗列,由于篇幅所限,郊区的“支路”就不在此详述,欢迎补充与指正。

三门支路

位于虹口区。南起三门路,北至安汾路。长约350米,宽约9米,2001年竣工贯通,为区新建住宅公建配套道路。

飞虹支路

位于虹口区东部。南起岳州路,北至虹镇老街,其中穿越飞虹路,并作为其辅助支路,故得名。长约340米,宽约9米, 1930年前修筑,沿途多为居民区。

1928年10月25日《申报》本埠新闻中,报道市政联席会议各议程,其中就有关于修筑飞虹支路一项。

广中支路

位于虹口区中部偏西。北起广中路,南至何家宅。长240米,宽约11米。1956年筑,原名广中二村路。1964年,作为广中路支路而改今名。沿路为居民区、学校。

广粤支路

位于虹口区。南起汶水东路(中环线),向北偏西,曲折向至粤秀路,并与江场路相接。长约460米,宽约9米,1995年建成,为广粤路附属道路而得名。沿路为居民区。

王家宅支路

位于静安区(原闸北区域内)。长约100米,宽约9米,北端与西藏北路和王家宅路相交,南端为居民区,东侧为上海铁路工人文化宫,修筑年代不详。

长宁支路

位于长宁区。东起万航渡路,西至华阳路。长755米,宽约6~14米。20世纪初筑,因为白利南路(今长宁路)附属支路得名。1943年改今名,沿路为居民区。

长寿支路

位于静安区西北部。西起长寿路,东至本路104号。长不足200米,宽约5~7米。20世纪初修筑,因为劳勃生路(今长寿路)附属支路得名。沿路为住宅,1943年后改名,现今地图上已查询不到该路。

长春支路

位于虹口区西南部。东起溧阳路,西至长春路。长仅70米,宽约9米。1912年前后修筑,曾名吟桂路。1964年因通长春路改今名。沿路为住宅。

注:现今秦关路也曾名吟桂路(路名据说与一位名为王吟桂的士绅有关,但无确切考证)。其位置正好与长春支路隔四川北路向望,秦关路在四川北路以西,长春支路在四川北路以东。根据1964年8月12日上海市城市建设局文([64]沪城创任修字第478号),吟桂路四川北路以西段改名秦关路,以东段改名长春支路。

1912年11月5日《申报》本埠新闻“北市之新气象”一文中有提到吟桂路等安装路灯的消息

1929年上海分区地图中标注的吟桂路

车站支路

位于黄浦区(原南市区域内)。东起普育西路,西至保屯路。长375米,宽约5~9米,1928年前后修筑,曾经有部分弹街路面,原名南车站支路,因紧邻原南火车站得名。沿途为居民区。

1929年上海分区地图中标注的车站支路

方斜支路

位于黄浦区(原南市区域内)西部。东起中华路,斜行向,西至方斜路。长120米,宽约5~10米。1928年前后修筑,由方斜路派生出而得名。沿路为住宅。

内江支路

位于杨浦区。东起内江路,无门牌号,长约百米,位于原上海玻璃机械厂地块,与顺平路平行。

双辽支路

位于杨浦区西部。东起双辽路,西至许昌路。长约300米,宽约9米。1958年填张家浜修筑而成,故曾名张家浜路。后因双辽路而改今名,沿路为居民区。

双阳支路

位于杨浦区南部。西起双阳路,东至隆昌路。长约580米,宽约9~13米。1930年前后修筑,由马玉山路派生而来,以粤商名命名。1956年,马玉山路以吉林双阳改名,该路也随之改名,沿路为居民区。

1921年4月8日《民国日报》关于马玉山在沪东地区建炼糖厂及修筑马玉山路的新闻

天山支路

位于长宁区中部偏北。东起古北路,斜向西南至芙蓉江路。长约460米,宽约16米。1925年前后修筑,由林肯路(今天山路)派生而来,故原名林肯支路。1943年改今名。沿路为居民区。

友谊支路

位于宝山区东部。南起宝杨路,北至漠河路。长约1300米,宽约22米。其故道是一条宝山县城西门外至大庙前(今宝山烈士陵园)的南北向简易道路,俗称大庙路。

1936年,宝山县城西门外修筑城西公路至同济路,也称城月路。1957年填河筑东段,因路近友谊公园,改名友谊路。1963年前后,与之向交汇的南北向简易道路改筑,友谊路以北名友谊支路,以南段名烈士路。1981年,南北合成友谊支路。沿线有宝山区政府机构及居民区。

中山支路

位于普陀区。南起光复西路,北至中山北路。长约210米,宽约14~19米。该路原是1930年辟筑的中山路一段,南端有同年建造的跨吴淞江木结构中山路三号桥。抗战胜利后,中山路分段按方位定名,吴淞江以北路段,改称中山北路,该路成为中山北路之一段。1960年建设中山环路时拆除旧桥,在原木桥西侧另建新桥,仍称中山路三号桥。中山北路经拓宽改建后,与新桥相接。旧木桥以北的原路段改建为中山支路,以解决光复西路连中山北路的交通运输问题。

中交支路

位于静安区(原闸北区域内),由1932年前后修筑的中交路派生而来,西起交通路,斜行向,东至本路6号,现今的地图上已查询不到该路。

东体育会支路

位于虹口区中部偏西。东起东江湾路,曲尺向,折北至东体育会路。长200米,宽约10米。20世纪20年代修筑,因与东体育会路交汇得名。

乐山支路

位于徐汇区西北部。东起乐山路,西至秀山路。长170米,宽10米。1987年筑,因乐山路得名。两侧为乐山新村。

甘谷支路

位于黄浦区(原南市区域内)。西起甘谷街,东至人民路,曾名观音阁弄,1964年改名。(甘谷街曾名观音阁街,1964年以谐音改名),现今的地图上已查询不到该路。

古北支路

位于长宁区北部。北起长宁路,南至古北路。长80米,宽14米。1912年,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筑路,因系霍必兰路(现今古北路)的支路,故名霍必兰支路。1943年改名,后与古北路合称,现今的地图上已查询不到该路。

四平支路

位于虹口区,南起溧阳路,北至临平北路。与四平路基本处于平行位置,原名老其美路,修筑时间不详,20世纪80年代后因城建废止,现今的地图上已查询不到该路。

四达支路

位于虹口区,东起四达路,西至宝安路口。长90米,宽约3米,由四达路派生而出,20世纪初筑。后因城建废止,现今的地图上已查询不到该路。

永兴支路

位于静安区(原闸北区域内),南起永兴路555弄,北至中兴路,长不足百米,因永兴路得名,1927年前后修筑,沿途为居民区。

永和支路

位于静安区(原闸北区域内),东起共和新路,西至万荣路。长约850米,宽约6米。1968年修筑,原名共青路,1981年改名,后与永和路(万荣路以西路段)合并,支路名称取消。(现今浦东新区也有一条永和路以及与其平行的永和支路)

玉田支路

位于虹口区东部。南起玉田路,北至赤峰路。长约330米,宽12米。1984年筑,因为玉田路分支而命名。沿路为居民区。

华兴支路

位于静安区(原闸北区域内),南起华兴路,北至天目中路,长约80米,宽约4米。20世纪初已形成小径,1978年加宽改筑,因与华兴路相交而得名,沿路为居民区。

华兴支路南望华兴路口(2015年10月 席闻雷 摄)

百色支路

位于徐汇区。南起上中路,北至百色路,故此得名。修筑于20世纪70年代,长约170米,宽约9米,两侧为学校和居民区。

老沪太支路

位于静安区(原闸北区域内),南起老沪太路西折处,北至彭浦镇,原为无名沟浜,1983年底填筑,因与老沪太路相交而得名,现今的地图上已查询不到该路。

同济支路

位于宝山区,东起牡丹江路,西至同济路,长约630米,宽约10米。前身为20世纪20年代修筑的同济路,20世纪30年代,又新修筑一条同济路(南北向),因此改名支路。

1923年5月5日《申报》刊发吴淞市政当局修筑同济路等道路的新闻

西(东)宝兴支路

位于静安区(原闸北区域内),东起西宝兴路,斜向西至本路底。长65米,宽约5米,沿路为住宅。1995年,西宝兴路南段更名后,西宝兴支路更名为东宝兴支路。东宝兴路起讫为虬江路—中山北路;西宝兴路起讫为中山北路—柳营路。

沽源支路

位于虹口区北部。东起沽源路(现今东端为水电路),西向北至场中路。长约100米,宽约7米。1937年筑,初名忠烈路。1956年因连接沽源路,故改今名。

沪太支路

位于静安区(原闸北区域内)和宝山区。南起沪太路,越过走马塘后西折,再接沪太路。长约2.5公里,宽约10米。曾是沪太路的一段,1992年改名为沪太支路。

局门支路

位于黄浦区(原卢湾区域内)。东起斜徐支路,西至局门路。长128米,宽约3米。是局门路东侧的一条支路,故名。后因城建废止,现今的地图上已查询不到该路。

陆家宅支路

位于黄浦区(原南市区域内)。南起聚奎街西首,北至陆家宅路(有史料记载,此处原有明代翰林学士陆深故居),故得名。长不足50米,宽仅2米左右。

虬江支路

位于虹口区南部。东起虬江路,向南折西至虬江路。长540米,宽约6.6~9.5米。原属虬江旁支水系,约20世纪20年代填浜筑路,名称也由虬江路派生而来,1943年改名清河支路。1945年后改现名。沿路有著名的虬江路市场。

1947年《老上海百业指南》行号图中标注的虬江路及虬江支路周边

资料来源 | 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2008年修订版

汶水支路

位于静安区(原闸北区域内)。北起汶水路,南至粤秀路。长270米,宽约7米。1970年筑,因通汶水路,故得名。沿路原有多家工厂企业。

秀山支路

位于徐汇区西北部。北起乐山支路西首,南至秀山路,故得名。长约90米,宽约10米。1987年修筑,西侧为虹桥路小学,东侧为乐山新村。

杨高支路

位于浦东新区。西起西营路,东至杨高(南)路,沿路有上钢新村等居民区。1988年,为适应交通量增长,疏道打浦路隧道车流,杨高路拓宽延筑上南路以东(至西营路)路段,1988年8月,西营路至杨高路一段定名杨高支路。1994年,配合杨高南路向南延伸工程,杨高支路更名为现在的成山路。

《南市区志》行政区划图(局部)中标注的杨高路。上南路以东段还未标注

20世纪90年代初的杨高支路街景

杨家宅支路

位于浦东新区西北部。南起陆家嘴路,北讫至善路,与海兴北路相接。长65米,宽约4米。辟筑于1952年。同年路名普查时,命名为杨家宅支路。1953年铺成片弹街路面,1984年改铺为沥青路面。在建陆家嘴菜场前,该路两侧多有小贩设摊,形成露天菜场人称“小菜街”。后在浦东开放大规模城建中消失。(现今浦东新区有一条杨家支路,在康桥附近)

迎勋支路

位于黄浦区(原南市区域内)。东起迎勋北路,西至学前街。长约90米,宽约5米。1964年前以原应公祠命名应公祠弄。1964年,原应公祠路改名迎勋北路,故应公祠弄也随之改今名。沿路为居民区。

1947年《老上海百业指南》行号图中标注的应公祠路及应公祠弄周边

资料来源 | 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2008年修订版

芷江支路

位于虹口区。东起华昌路,斜向西至西宝兴路。长约230米,宽约5米。1945年后修筑,曾名严家阁路,因东端与芷江中路(严家阁路较早的一段,大约修筑于1915年,1964年改现名)相接而改现名。

宝安支路

位于虹口区。东起欧阳路,西接宝安路。长约180米,宽约5米。20世纪20年代修筑,因宝安路得名。

法华镇支路

位于长宁区。东起华山路,斜向西至法华镇路,长不足50米,宽约3米,20世纪50年代填浜筑路,20世纪80年代后因城建而消失。

1947年《老上海百业指南》行号图中标注的法华镇路及法华镇支路

资料来源 | 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2008年修订版

油车码头支路

位于黄浦区(原南市区域内)。西起中山南路,曲尺向东接油车码头街,故得名,长不足50米,宽约4米,修筑年代不详,现今的地图上已查询不到该路。

金沙江支路

位于普陀区。东起棕榈路,西端为工厂区,长约500米,宽约9米,1988年建成,作为金沙江路辅助道路而得名。东段两侧为居民区。

京江支路

位于静安区(原闸北区域内)。南起交通路,北至虬江路。长百余米,宽约5米,20世纪早期修筑,原为居民区。现今的地图上已查询不到该路。

1934年3月7日《申报》一则闸北京江路大火的消息中提及京江支路

茂兴支路

位于浦东新区,东起茂兴路,西至塘桥路101弄。长约50米,宽约2~4米,片弹街路面。1964年前曾名三官堂横街(以原三官堂为名),原为居民区。现今的地图上已查询不到该路。

武宁支路

位于普陀区南部。南起光复西路,北至普雄路。长约180米,宽约10米。1956年筑,因紧邻武宁路而得名,现今苏州河武宁路桥北堍引桥两侧。

国定支路

位于杨浦区。北起政立路,向南,然后折向偏西与国定路相交,故得名。长约400米,宽约4米,修筑年代不详。两侧为居民区。

眉州支路

位于杨浦区。东起黄兴路,西至眉州路,为其支线道路,故得名。长约300米,宽约10米,修筑年代不详。

南码头支路

位于浦东新区。东起浦东南路,西斜向至南码头路。长约200米,宽约5米,修筑年代不详,两侧分别为居民区和医院。

1979年,航拍图中的南码头路与南码头支路

图片来源 | 天地图.上海

谈家桥支路

位于静安区(原闸北区域内)。南起中山北路,曲尺向北,折西至沪太路。长约500米,宽约10米,1957年在原有乡间土路基础上改筑,曾为谈家桥路一部分,1981年改为谈家桥支路,1994年又改回谈家桥路,其折西连接沪太路段改名柳营路。

真北支路

位于普陀区西北部。真如镇辖地内。南起真北路,经桃浦公路,至交通路(沪宁铁路及沪杭铁路外环线)。长1250米,宽约7米。该路系1932年因十九路军抗日军运需要而辟筑的军用便道真北路之北段。原为煤屑路面,1967 年改为现路面。1985年在原真北路北端西侧300米处兴建穿越铁路的真北路立交桥,真北路从该路南端处向北改道经立交桥延伸至真南路,旧路段随后改名真北支路。

桂江支路

位于徐汇区。东起桂江路,西至虹梅路(中环线)。长约120米,宽约9米。修筑于2000年后,作为桂江路的分支,故得名。位于“徐汇中环绿廊”之中,环境宜人。

桂平支路

位于徐汇区。南起百花街,北至江安路与桂江路相接,故得名。长约250米,宽约9米。修筑时间不详。两侧为康健新村居民区和学校。

许多支路都是作为主路深入社区的辅助通道,对方便居民出行以及分流通勤至关重要。桂平支路就是此类的典型

崇明支路

位于虹口区。南起天潼路,北至崇明路,长约100米,宽约10米,修筑于20世纪30年代,曾名大场路,后因与崇明路交汇改名。

1947年《老上海百业指南》行号图中标注的崇明路、大场路及南崇明路

资料来源 | 上海社科院出版社 2008年修订版

崇明支路西望顺和里(2016年5月 席闻雷 摄)

梅岭支路

位于普陀区西部。曹杨新村街道内。南起中山北路,北至梅岭南路。长250米,宽5米。原为人行便道,1971年铺设混凝土路面。初以原梅陇南路命名为梅陇支路,1985年梅陇南路改为梅岭南路,梅陇支路随后改今名。

淞浦支路

位于宝山区,东起同济路,弧行向,南至淞浦路,故得名。长仅20余米,宽约10米,修筑于20世纪20年代。现今的地图上已查询不到该路。

淞滨支路

位于宝山区,南起淞兴西路,北至泰和路。长约360米,宽约15米,命名于1987年,作为淞滨路以西支路而得名。

甜爱支路

位于虹口区,东起甜爱路,西至东江湾路。作为甜爱路分支而得名,长135米,宽17米。1947年前后修筑,路北侧为鲁迅公园。

斜土支路

位于黄浦区(原卢湾区域内)。南起制造局路,北接斜土路。长约250米,宽约5~8米。20世纪20年代筑,因在斜土路南侧,而定名斜土支路。沿路为住宅。

斜徐支路

位于黄浦区(原卢湾区域内)。北起斜徐路,南至局门后路53弄底。长150米,宽约6~13米。因为斜徐路以南支路而得名,沿路为住宅。现今的地图上已查询不到该路。

普育西支路

位于黄浦区(原南市区域内)。东起普育西路,西至迎勋路。长约200米,宽约2~6米。以原新普育堂命名,修筑年代不详,20世纪30年代已出现该路名,沿途为居民区。

1937年2月27日《申报》一则推股声明中涉及普育西支路地址

2006年拍摄的普育西支路,还可以看到残留的弹街路面(李建华 摄)

喜泰支路

位于徐汇区。东起龙腾大道,穿越喜泰路,西至龙吴路。长约400米,宽约10米。为喜泰路(修筑于1946年,因北端原有一座喜儿庙,南端有泰山砖瓦厂而得名)附属支路,修筑于20世纪90年代。

翔殷支路

位于杨浦区北部。北起翔殷路(跨虬江桥附近),东南斜向至杨家宅南侧(国顺东路)。长约200米,宽10米。1922年筑,原为翔殷路一段,原从今翔殷路二号桥东南向至军工路虬江桥北侧,原长720米,后南段成为农田。1949年后改名翔殷支路,现两侧多为居民区。

福康支路

位于浦东新区。北起福康路50号,向东折南转西讫福康路122号。长约170米。宽2~4米。辟筑于1929年。因为福康路的分支小路,故名。原是一条南北向的小泥路,路东有一私人花园住宅和砖木结构平房的福康里。路西为宅河和零星菜田。20世纪40年代形成棚户区。1953年铺成片弹街路面。1983年改为沥青路面。此后因建设复兴东路隧道,该处地块变化较大,现今的地图上已查询不到该路。

塘后支路

位于宝山区。东起吴淞江码头,西至塘后路。长400米,宽5~6米。修筑年代不详,路北有吴淞炮台抗日遗址。

漕东支路

位于徐汇区。南起龙漕路,向北穿越漕溪新村至凯旋南路,原长650米,后延长至近900米,宽7米。1954年起修筑,初为片弹街路面,1977年改建成现状。因中段与漕东路交汇,故名。路两侧有漕溪新村等居民区。

愚园支路

位于静安区。西起乌鲁木齐北路,东与愚园路相接,故名。长约100米,宽约9米。修筑年代不详。

鞍山支路

位于杨浦区。南起鞍山路,北至彰武路。全长240米,宽14米。因属鞍山路以北支路得名。路址原为小邢家宅自然村的农田。1954年建造鞍山新村时辟筑,1984年拓宽成现状。沿路为居民区。

潘家湾支路 潘家湾东支路

位于普陀区。地处著名的“三湾一弄”地块。(朱家湾、潭子湾和潘家湾,再加上小沙渡南岸的“药水弄”)都属于潘家湾路的末端支路,1950年修筑。20世纪90年代,该区域大规模城区更新后,成为中远两湾城住宅区,路名也随之消失。

耀华支路

位于浦东新区。东起杨思码头,西至耀华路,1981年命名,以耀华玻璃厂得名。长约1000米,宽16米。

震修支路

位于浦东新区。从浦东南路1086号向西,沿区第二中心小学围墙折南,经杨家渡路向南折东讫浦东南路,呈弧形。长约540米,宽3~6.5米。1928年以前,为人行泥路,1957年辟筑正规路名,因东有震修路(现为浦东南路的一小段)而命名震修支路。现今的地图上已查询不到该路。

你还知道那些支路?以及路名背后的故事?欢迎留言补充。

结尾的话

城市支线道路的主要功能包括:为短距离小范围区域活动服务;为地方性活动提供社区内道路;在路网末端提供步行和车辆出入通道等。次干路与支路尽管道路等级较低,但它们是市区道路网最不容忽视的部分。主要道路之间的连接基本上都由支路承担。通畅、整洁的支线道路对缓解日益增长的交通出行压力至关重要。

如何通过切实可行的交通组织管理措施,挖掘支路的通行潜力,是一个值得充分探讨的问题。同时,提高市民对支路的认知度,提高出行及驾车人员对支路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其在道路网络中应有的作用,也可以提高整个城市道路系统的运行效率,盘活道路资源存量,均衡路网流量,从而进一步提升支路为主干路网分流减压的交通功能。END

部分文字资料来源:

《上海通志》《上海地名志》

《上海市政工程志》《上海城市规划志》

及各区县志、区县地名志

除历史图片外,本文配图均由拍摄者提供,

并授权“方志上海”发布,特此鸣谢

原标题:《城市探索 | 上海到底有多少支路?》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