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99年前,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在这里诞生

澎湃新闻高级记者 陈伊萍
2021-05-04 08:27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2021年5月4日,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维护全面完成,恢复对外开放。视频拍摄:张呈君 视频编辑:田瑞玥(03:00)
【编者按】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

百年以来,上海不断地改革探索、创新实践,成为全世界看中国的一个窗口、一面旗帜。

2021年,澎湃新闻追溯百年时光,探访革命旧址,巡礼红色场馆,寻踪秘密电台,钩沉革命刊物,解密红色特工,重读左联人物……澎湃新闻重磅推出“红色上海·初心之路”系列报道。

上海静安区繁华闹市中,一排灰白色的石库门建筑在绿树的映衬下显得庄重而静谧。辅德里625号,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首部党章在这里诞生。

为迎接建党百年,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于2020年11月起闭馆修缮。2021年5月4日,纪念馆重新开放,带着崭新的面貌,这栋百年历史建筑将继续为人们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往事。

诞生第一部党章

辅德里625号,石库门雕花门楣上刻有“腾蛟起凤”四个大字。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张呈君 摄

走过老成都北路,辅德里红砖黛墙,焕然新生;清水墙面圆缝勾边,都透出老建筑的厚重质感。其中的一栋石库门雕花门楣上,“腾蛟起凤”四个大字腾跃其上——这里同时拥有三重特殊的身份:中共中央局宣传工作负责人李达的寓所、党的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社址、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会址。

从纪念馆正门进入,穿过天井,来到的第一个房间就是客堂间,中间放置一张八仙桌和几张方凳,东西两侧靠墙各摆放一只茶几和两把靠背椅,还原了当时开会的场景。

1922年7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2位代表会聚于此。据李达夫人王会悟后来回忆,当时没有正式布置会场,比较朴素简陋,就是加了几张凳子。两只柳条箱放在窗口,上面铺一块布,当桌子用,“他们持续不断地开,吃饭的时候,也在饭桌上讨论会务。”

将中共二大放在这里召开,有非常周到的考虑:这里当时是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交汇处,属于管理相对空白的地带;周围相同的石库门房屋连排连幢,使得这里毫不引人注目;拥有前后两个门让人员往来更加隐蔽,在当时严峻环境下也便于应对突发及时疏散。

辅德里的隐蔽也让这次会议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出席大会的有中央局成员、党的地方组织的代表和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回国的部分代表,陈独秀、张国焘、李达、蔡和森、施存统、王尽美等12人代表全国195名共产党员出席。毛泽东本是代表之一,因故未能出席。

据张国焘所著《我的回忆》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开会其间已届,但预定到会的李大钊、毛泽东和广州代表都没有如期赶到。”其实,毛泽东并非“没有如期赶到”,他当时在上海。1936年,毛泽东曾经对西方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起此事时说:“我被派到上海去帮助组织反对赵恒惕的运动。那年冬天(回忆的时间有误),第二次党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我本想参加,可是忘记了开会的地点,又找不到任何同志,结果没有能出席。”

吸取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遭到法国巡捕破坏的教训,中共二大采取了较为严格的保密措施:以小组讨论为主,每次全体会议都要更换地点,而小会基本安排在党员家中。为安全起见,王会悟还抱着孩子在门口放哨。

大会开了八天,举行了三次全体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了党的统一战线思想——民主联合战线的思想;第一次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宣言》;制定了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对工人运动、青少年运动和妇女运动提出了要求;第一次明确决定加入共产国际;第一次明文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中共二大与一大共同完成了党的创建任务。

俯瞰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

延安高架拐了一个弯

中共二大结束后数月,李达应毛泽东的邀请,前往湖南自修大学任教,辅德里的房屋也随之退租,“革命圣地”自此长期作为居民住宅,深藏闹市,鲜为人知。

直到1954年,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收到了当时正在湖南大学教书的李达来信,才重新确定了中共二大会址的地址。1958年,李达专程到上海协助寻访重要的革命旧址,指认成都北路(今老成都北路)7弄30号为自己昔日的寓所,中共二大会址最终得到了有关部门确定,同时李达的寓所也被确定为人民出版社社址。

然而,直至1999年前,中共二大会址继续以民居的身份,在周边众多类似的石库门中“低调”了40年。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上海进行延安路高架建设,大动迁牵涉到中共二大会址及其周边成片的石库门建筑。为了保护中共二大会址这块红色圣地,市政府特批对中共二大会址和它对面的平民女校旧址两排房子予以保留。于是,高架桥特地在这里拐了一个弯,为中共二大会址腾出空间,延中绿地在老房子四周铺开,好似把它“捧”在手心一样。

2001年,以两排旧宅为基础,静安区开始筹建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2002年7月,中共二大召开八十周年之际,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从建馆至今,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经历了多次扩建修缮。

这一次为以最佳面貌迎接建党百年,纪念馆方面严格遵循“修旧如故”原则,秉持匠心,按照传统的材料及工艺对建筑进行维护保养,最大程度还原了这两排老建筑在1915年建造之初的历史风貌。

此次修缮中,靠近延安中路的一排石库门建筑的修复是重点和难点。“上海工匠”、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修缮项目责任人吴公保说,这一排建筑共有8个门洞、16根砖柱及门楣。其中,16个柱头完全由工匠师傅使用红砖手工雕刻而出,仔细看的话,还可以看到砖上面有一个个天然的小孔。同时,为了最大程度还原百年前的建筑面貌,老师傅还特地把侧面的叶茎也雕了出来。

工人在修复红砖

“在过去的修缮中,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工人只是在原始黏土砖外涂上水泥或砖粉。”吴公保说,好像人脸上涂了层层的油彩,不透气了,建筑自然也就呆板了。为此,这次修复清水墙的第一步就是把高压水枪调整至低压,一层一层地为墙面冲洗“卸妆”,露出最原始的砖墙。冲不干净之处,就用人工剥离的方式,直至百年前砖块完全裸露出来。

他透露,整堵清水墙的修复过程需要经过12道工序,每一砖每一瓦都蕴藏着匠人们的严谨求实与精益求精。“修缮过程中采用的是上海本地传统修复工艺,修复材料取自天然石灰岩料,按传统房屋修理施工操作规程的‘用料规定’配比配制,用人工绕拌、锤打、搓揉而成的‘手作石灰’来作为砖面、砖与砖之间灰缝的修复料。只有这样的石灰,才能匹配得上用在这排清水墙的修复上。”

修缮工程还对二大会址的地板就行了改进,不仅保留了原有风格,也满足了现代功能的需求。

另外,为延续老建筑的耐久性和使用性,修缮工程还对二大会址的地板就行了改进,不仅保留了原有风格,也满足了现代功能的需求。“施工中釆用1.2毫米厚的不锈钢卷边成U字型,先将卷边不锈钢固定在混凝土地坪上,随后再将地板木搁栅镶嵌在卷边不锈钢内固定牢,使之起到木搁栅与地坪的隔潮作用,很大程度提高了地板、木搁栅的使用年限。”吴公保说,地板铺设弃单层改为双层木地板,其形制、尺寸、材质都保持了原样。

如今,辅德里625号的石库门建筑在修缮之后好似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相伴着一墙之隔的高架桥车来车往,古老而又年轻的它正见证不断刷新的“中国速度”。

    责任编辑:俞凯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