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燕京学堂风波︱风波是怎样炼成的

澎湃记者 韦间
2014-07-11 00:15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当7月9日晚《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了一条“【北大缘何身陷‘燕京门’】”的微博的时候,近两个月来,因北大“燕京学堂”项目而起并持续发酵的种种争议,经由《瞭望东方周刊》《法制晚报》《东方早报》《时代周报》《文汇报》《北京青年报》《中国青年报》《中华读书报》等多家报刊的报道,逐步升级,终于彻底地走出了校园小圈子,成了“惊动党中央”的社会大话题。至此,北京大学那些执着于是非对错、因为自己所认同的真和义受到损害而为之挺身而出(北大哲学系吴天岳老师语)的老师与学生都知道,自己持续不断的努力,并非没有意义。

        那么,“燕京学堂”这个于2014年5月5日启动的、号称北大近年来推出的首个具有国际视野的开放、高端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计划,是怎么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酝酿成一场愈演愈烈的风波的?

        故事要先从两篇文章说起。

质疑之声:北大英语系制造

        两篇文章,一篇是《谁的燕京学堂》,首发于《上海书评》,出自北大英语系系主任高峰枫老师之手,另一篇是《“燕京学堂”植根何处?》,首发于北大未名BBS,作者是北大英语系副教授苏薇星老师。

        时至今日,回过头来看,《谁的燕京学堂》一文可谓风波的导火索。高峰枫在文中提了三个问题:北大的教学与学术机构,使用“燕京学堂”这个名称,是否忽视了燕京大学的传统和校风,有名不正之嫌?燕京学堂占用北大静园六院这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核心地区,招收一百名学生,给予他们“贵族式的待遇”,是否有意打造学生中的特权阶层,营建“校中之校”?燕京学堂推出的“中国学”这门新的学科,究竟该如何界定,目的到底是进行“高端学术研究”,还是培养“培养未来领导者的精英团队”?这些问题,后来在相关讨论中不断被提起,在昨天(7月9日)召开的燕京学堂咨询沟通会上达到了顶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研究员陆扬作为“燕京学堂”筹备组成员之一参与了项目的课程建构,他在新浪微博上表示,针对燕京学堂的批判的声音绝大多数没有超出高峰枫的质疑范围,令他很失望。这实际上也从侧面反映了高峰枫文章的影响之大。

        至于《“燕京学堂”植根何处?》一文,某种程度上则成了这场风波的催化剂。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苏薇星把高文中仅仅提及、未曾展开论述的教育公平问题给大大深化了。她也提了三个问题:一年制项目招收的海外学生,究竟能多大程度上理解中国的社会与文化?北大一直积极学习美国名校办学理念,但是,相较于秉持教育公平理念的诸多美国名校,北大设立“燕京学堂”这样的“校中之校”,是否有悖于教育公平原则?”燕京学堂”的教师聘任,应该怎样操作,教师数量、工作待遇这些问题,如何解决?

        读懂了这两篇文章,对围绕着燕京学堂展开的种种争议就会有提纲挈领式的理解。今天北大师生所为之抗争、守护的静园,说到底,只不过是这两篇文章讨论的传统与破坏、公平与特权、程序透明与暗箱操作、民主讨论与个人专断、自由精神与权力意志等问题的一个符号化的缩影。

燕京学堂:急于与清华竞争的产物

        6月28日,在北京举行的“燕京学堂与大学改革研讨会”上,北大发展研究院的李玲教授说,北大之所以急切地推出“燕京学堂”项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要与清华大学不久前推出的国际化项目苏世民书院竞争。这是一个还在建设中的、旨在“培养各界领导精英”的项目,由清华大学与黑石集团主席苏世民合作建立,预计2017年向全世界招生。

        实际上,早在燕京学堂风波发端之时,北大学生的言论就透露出了个中消息。高峰枫老师《谁的燕京学堂》公开发表后,有两位北大学生发了这样的微博加以评论——

        @长弓追翼wzhy:简单来说,就是要跟苏世民比赛,你搞国际化,我也搞!但是你没有中国文化底蕴,我弄一个中国学就分分钟压死你!不过以我看来这两个学院都是扯淡……现在什么都要往leadership上扯……

        @DryfishLiu:都是苏世民闹的,隔壁学生倒是屁话没说,毕竟人家条件比我们好得多也不需要把紫操(按:紫操即清华大学的紫荆操场)端了建苏世民学院。

        “静园小组”(原名“静园守望者”)与 “啤酒学报”这两个由北大学生掌管的微博账号(关于它们,我们后面再谈),网罗、整理了许多有关燕京学堂资料。由它们提供下载的PDF文件《“燕京学堂争议”资料汇总》(静园小组整理,307页)与《燕京学堂文献汇编》(啤酒学报整理,465页)中排出的大事记与时间表,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北大是多么急于推出燕京学堂与清华的苏世民书院展开竞争,以至于到了“霸王硬上弓”的地步。不妨择要作一摘录——

        2013年3月23日,王恩哥任北大校长。

        2013年4月22日,清华苏世民项目在京启动,习近平和奥巴马致贺信

        2013年4月24日,苏世民称,想要在清华打造第二罗德奖学金项目

        2013年10月25日,清华苏世民书院奠基

        2013年10月31日,北大学生会、研究生会发布《关于静园一至六院修缮及区域综合改造事项的说明》,文末特别指出,“如果静园及周边地区进行修缮加固和综合改造,学校将充分考虑把静园一至六院作为文物进行更好保护,静园草坪以及周边格局保持不变”。

        2014年3月27日,北大人事部发布燕京学堂招聘信息

        2014年4月22日,美国总统夫人米歇尔·奥巴马为燕京学堂留言

        2014年5月5日,燕京学堂正式启动,宣布选址在静园一至六院,并向全球发布消息,网上曝出静园草坪及一至六院酷似高级会所的效果图

        应该说明的是,这张大事记和时间表是极简主义的,但从中依然可以发现关于“燕京学堂”的丰富信息。清华苏世民书院刚奠基一年不到,北大就搞一个燕京学堂;清华弄到奥巴马贺信,北大就请来奥巴马夫人留言。至于去年10月份说好的保留原貌的静园草坪及一至六院,今年5月份就成了修缮一新的高级会所。

        如果这些都还可以解释为时间上的巧合和顺序上的先后,那么,燕京学堂筹备组另一位成员、纽约大学东亚系系主任张旭东教授就此项目答纽约校友群问的一段话,就很说明问题了:

        “先谈谈我为何觉得值得做:大家都知道牛津的Rhodes Scholars Program有多牛,肯尼迪、克林顿都是Rhodes Scholars。北大这个项目的长远目标是做成中国的Rhodes,延揽全球精英学生到北大学习,一是促进北大内部的教育和研究,二是他们将来在各国各行各业,或许也可以为中国说些公道话。”

        这里提到的Rhodes Scholars Program,也就是苏世民声称的想要在清华打造的罗德奖学金项目。由此细节,即可清楚窥见北大意欲与清华竞争的急不可耐。于是,苏薇星老师好奇的“校方为何在不让师生知情、不同多年任教于北大的老师们交流协商的情况下规划和决定”,北大学生困惑的之前说好“格局保持不变”,接着却又大大改头换面的静园草坪及其一至六院,以及其他一切操之过急的、“在未与师生充分交流的情况下作出的决定”(苏薇星语),也就都有了再明白不过的答案。你懂的。

北大学生:守护我们的静园,捍卫教育的公平

        在这场风波中,为了静园而发声、因为燕京学堂而质疑的北大学生,扮演了主力的角色。

        前面提到的两个账号,原名“静园守望者”的“静园小组”6月6日发了第一条微博“欢迎大家关注‘静园守望者’~”,“啤酒学报”7月2日发了第一条微博“是时候了”。在这场风波中,这两个账号起到了北大师生的传声筒与相关资料的后备箱的作用,经由他们,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得以源源不断地传出、保存。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静园小组”于6月8日至19日组织的一场“关于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项目的问卷调查”。 根据“静园小组”公布的数据,共有3082人通过微博、BBS等网络平台填写了在线问卷。对燕京学堂项目持支持态度者308人,中立者1341人,反对者1433人;对学堂选址静园持支持态度者83人,中立者270人,反对者2729人。这一数据,后来被广泛地引用。

        6月25日,“几名关心学校发展的北大学子”在新浪微博上发了一封名为《就“燕京学堂”项目与校领导的通信三则》的公开信。公开信谈到:一、对北大学生而言,静园是北大核心区域仅有的一块集中、开放的大型户外空间,它不仅是承载着“北大精神”的文化符号,也是大家散步、聊天、聚会、仰望星空的地方,此外,静园六院的公共性还有另一个层次,即作为文化遗产和记忆空间的公共性;二、校方目前对“中国学”项目提供的信息不够具体和充分,希望学校能够广泛征求相关人文社科专业专家学者的意见,召开更大规模的学科合理性论证,就学科的具体设置、教学资源的分配方式、课表与学制的设计、招生和人事聘任制度等基本问题进行公开的讨论与充分的说明。

        而在北大未名BBS以及新浪微博、人人网、豆瓣网这些社交媒体上,北大学生讨论燕京学堂的声音从来就没消停过,一浪高过一浪,且大都集中在最核心的问题上:为什么要占用静园,为什么要违背教育公平的原则,“中国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何在。比如,豆瓣网友“LePingouin”就在《燕京学堂一事》一文中说:

        “作为一个现在在北美从事高等教育的校友,我对燕京学堂选址静园一事感到于情于理都无法接受。据我本人在北美教学的经验,一年的硕士项目非常常见,但是从来都不是任何一所高校的核心项目。”

        北大未名BBS网友的吐槽更是犀利无比,连局外人看到,都多少为北大校方感到难堪——

        Gezidejiejie说:“上学期党支部群众路线正学习得热火朝天,这学期项目领导们就带头走反群众路线,你们这么厉害,习大大知道么……”

        Jiaweihappy说:“清华的苏世民项目在2013.4宣布动工,却要到2015年完工,2016年招收第一批学生;北大的燕京学堂2014.4突然冒出,2015年即可招收第一批学生了。我们还真是大大超越了隔壁呀,赞这个办事效率。只怕是吸着静园的血与肉成长起来的吧。”

        当然,光是网上发声,是远远不够的。北大学生也组织了多次活动。如由人人网“静园声音”公共主页在6月29日发起的“纪念衫征订:静园声音,让P大人发出”活动、7月3日发起的“‘静园回声’征文、征照片活动”。

北大1991级中文系系友、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副教授宋刚参与“静园之声”拍照活动。照片内标语

容:“请还我多年以前的宁静!Please keep the serenity I have enjoyed many years ago!”纸牌中的照片为摄影者1993/1994年摄于李大钊像前。

“禁园”
“留下我的床”
“守护静园”
“燕京只是啤酒”

        凡此种种,都无负于哲学系吴天岳老师所说的,“这些可爱的小朋友们……对学校、对学术、对公共事业的热情,都是北大最可珍视的资源”。也正是因了北大学生的不懈努力,“燕京学堂”项目,才从北大的校园事务,成为了事关教育公平、民主讨论、程序正义等原则的公共事务。关于燕京学堂的咨询沟通会,某种程度上,成了他们的阶段性胜利。

北大老师、校友:挺身而出、拍案而起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有位北大未名BBS的网友曾经感叹,关于燕京学堂,竟然是北大英语系的两位老师率先发声。其实,除了高老师和苏老师之外,北大英语系还有一位微博账号叫“不加了知”的老师,也在持续地批评燕京学堂。他曾发表一篇《燕京学堂主事者要注意:别把歹话当好话》,批评燕京学堂办公室主任姜国华错误理解美国花旗银行报告所写的“if you don’t know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the answer is China”(如果你不知道问题的答案,答案就是中国),指出“这句话绝非花旗银行或什么其他机构用来赞扬中国或拥抱中国学的意思”。而最新发表的《燕京学堂需要“学术评估”》更是理性批评的典范之作。

        至于其他北大文理科老师关于燕京学堂的表态,澎湃昨天的新闻《燕京学堂风波︱北大师生激辩 辛德勇发飙》已经部分予以报道,其中激动得拍了桌子、“发飙”的辛德勇老师尤为引人关注,博得了网友“辛辣,有德,尤勇”的称誉。而信息管理系的王军老师关于燕京学堂选址“充满情感,得到掌声也最多”的发言,也值得特为表出——

        “网上有些所谓中西贯通的人物,提到选址静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它是以前燕京大学这里是女生宿舍,这个理由真是有点奇怪,燕京大学宿舍还是1926年的事情,90年前紫禁城还是慈禧的宿舍。……静园不仅仅是几个院系的场所,它更重要的是代表了北大的文化,代表了北大的校园生态和北大文科所继承的‘自由、平等、公正’的精神传统。……我们校园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它的价值跟企业不一样。企业可以用市值、利润、人员来衡量。作为一个大学它最重要的价值是它的文化遗产,这是最重要的。”

        而哲学系的吴天岳老师也写了一篇文章,谈到他对北大学生、校友质疑燕京学堂的看法:

        “……一个有是非感的人会把他所认同的真和义当作自身利益的一部分,在它们受到损害时为之挺身而出。所以,我看到很多已经毕业的同学和校友仍然热心参与其中,非常感动。当然,我并不是说有是非感的人所认同的就是真理,就是正义。但是,没有是非感,真和义就会离我们而去。今日中国,学人好谈古今之变,中西之分,却少有人强调是非对错,仿佛那是西方白人现代思想的盲目信念。所以,在会上看到这种对于是非对错的执着,很受感动。这不仅是一个学校,更是一个真正意义的现代社会的可贵品质。”

        说到“所谓中西贯通的人物”,说到“学人好谈古今之变,中西之分”,这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燕京学堂的主事者之一,同时也是北大校友的纽约大学东亚系主任张旭东教授。微博网友“楚狂糊塗如故”贴出了他十一年前以新左派大将姿态,针对北大2003年改革发表的《中国大学的精神使命:在美国看北大人事改革》,其中有这样一段:

        “若是非要赶全球化的快车,按种种武断的硬性标准同美国大学体制‘接轨’,对于中国大学来说就等于将自己有形和无形的总体资源统统按一比八(人民币和美元的兑换率)缩水,在想象中的国际市场上,以贱价拍卖的方式‘入世’。以这样的逻辑,中国人文学科‘接轨’的最佳捷径大概就是同海外‘汉学’或‘中国研究’领域‘横向协作’。但如果北大文、史、哲等传统大系的‘学术国际化’只限于同西方大学的东亚系交往,甚至把西方中国研究的范式和行规视为当代学术的圭臬,那么中国学术‘走向世界’进军就只能抵达西方学术的一个偏僻的角落,中国历史文化的整体内容就永远只能在‘国际学术’体制中作为一种局部的、为外在的意志所支配的地方性知识存在。在此少数国内学者或可以感受一下‘置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虚荣,但这样的‘国际学术交流’,离学术本身的距离,就不可以道理计了。若再舍近求远,把近年一些国内读英文,出国读中文,在东亚系拿了学位、却同中国现实和中国文化隔了又隔的海外留学生当作‘国际人材’请回来淘汰自产的‘土鳖’,以正国内‘专业学术训练’的视听,中国学术的买办化、殖民化指日可待矣。”

        不妨拿这段慷慨激昂的文字,与《张旭东教授就燕京学堂项目答纽约校友群问》一文对照一下:

        “另一方面,推动中国研究的国际化,也是北大学科发展内部动力。这意思一是要促使北大文史哲等老牌文科院系的教授能够同国际同行进行实质性、常规性的交流;二是要通过这种交流建立起一个国际性的学术标准(而非关起门来自封老大)。……我参加过一次学生讨论,有人质疑为何给外国学生如此待遇,我觉得北大学生这么说就小气了。当年我们看老外住勺园留学生宿舍专家楼羡慕得不得了,但也没有质疑为何给老外如此优待。我们纽约地区校友中拿美国大学全奖的恐怕不在少数,如果美国学生抗议为何给外国人如此优待,总不是愉快的事情。”

        前后差异之大,不啻于当年痛骂“在东亚系拿了学位、却同中国现实和中国文化隔了又隔的海外留学生”的新左派张旭东伸出自己的左手,打了如今为给予老外优质待遇辩护的东亚系主任张旭东的右脸。很容易便让人联想起已退休的北大钱理群教授说过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面目模糊的北大校方

        北大校方对燕京学堂的表态,除了能从公开报道中读到的官方气味浓厚的发言,如《及时当勉励——王恩哥校长在116周年之际写给海内外校友的信》《北大常务副校长刘伟在燕京大学建校九十五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致辞》等,剩下的,则是在燕京学堂咨询沟通会上王恩哥校长“表示一切都可以讨论”,刘伟副校长、校长助理所说“言路是敞开的,尊重学生意见”、“将建立常设机构与师生沟通”等。从这些言辞中,你很难获知他们的真实想法。

        那么,接下来的事态会如何发展,北大校方会如何消弭因为操之过急对北大师生造成的情感伤害呢?这很难说。最坏的情况,大约就如这条微博所说的——

        @契丹人的觅豆马迟:“燕京学堂不是一部《儒林外史》,不是《官场现形记》,不是《西游记》,不是《红楼梦》,而是扎扎实实的《水浒》。有抡起板斧砍倒一众看客的纽约黑旋风,有温良醇厚的泽西宋押司,有舌绽莲花的哲学智多星,有呼风唤雨的光华公孙胜,当然,所有人的背后,还有个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忙乎什么的道君皇帝。”

        这样一来,整个事件无疑便成了具有古典中国特色权术的现代试炼场。

        而在最好的情况下,我们也许可以期待,这种沟通咨询会的师生激辩模式,成为某种常设沟通机制,在这一条件下,辅之以理性、深入、全面的沟通,达成校方与师生某种程度的和解。这不仅会让北大走出目前深陷其中的“燕京门”,或许会成为校园民主的一个新的开端,也说不定。

        乐观,抑或悲观?走着瞧吧。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