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活出自己的蔡依林说40岁太爽了,做到这点你也行

2021-05-10 17: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壹心理 壹心理

心理咨询师蔡金颖 | 作者

秋里 | 编辑

你是“自己长大的小孩”吗?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接触的来访者几乎都是 “自己长大的小孩”。这里的长大不是年龄,而是心灵的成长。

从小被父母鼓励去探索自己的小孩少之又少,大多数小孩是被迫听话懂事,长大了不一定知道自己是谁,不确定自己喜欢什么,甚至不明白为什么而活。一边自卑迷惘,一边对自己严格苛责,催促自己成为应该成为的样子。

幸运的人,也许在三四十岁,得以解开内心秘密,发现原来自己想走的是这条芳香小径,而不是父母或任何人规定的那条康庄大道,这样的人不仅解放了自己,也正在走向幸福;

而不幸的人,却还困在那条唯一的“应该”的路上,上下求索,质问人生为何如此艰难。

幸运和不幸之间,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差别——是否有养育自我的能力?

今天,我想谈谈:养育自我,对一个成年人来说有多重要?

"我用别人的爱证明存在,生命剩空白”

去年,40岁的蔡依林在演唱会自信地说:“40岁是个很棒的年纪,如果你还没到40岁,我跟你说,40岁真的feel damn good!”

这是已经找到自己,且正在活出自己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

自信洒脱的蔡依林不是天生的,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成为的。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蔡依林和很多人一样,因为不知道自己是谁而迷惘自卑。

2012年,她推出一首歌,取名《我》:

当退去光鲜外表 当我卸下睫毛膏

脱掉高跟鞋的脚 是否还能站得高

当一天掌声变少 可还有人对我笑

停下歌声和舞蹈 我是否重要

我镜子里的她 好陌生的脸颊

哪个我是真哪个是假

我用别人的爱 定义存在

怕生命空白

却忘了该不该 让梦掩盖

写的是一个女孩靠光鲜的外表、闪光的荣耀赢得世人的喜爱,可是脱下这些包装,内在却胆怯敏感,她怀疑这样的自己是否会被人喜欢?

展示美丽和追求成就,这没有问题,但如果没有了这些就觉得自己没价值,这才是问题。

蔡依林曾说,这首歌道出她不为人知的一面:“这两年,我有时候会想象自己坐在舞台下看着舞台上的自己,做了那么多可能被别人视为自虐和不可思议的表演,会认真去想我真的爱自己吗?灯光熄了,舞台暗了,还会有谁记得我呢?”

连一个站在聚光灯下的天后,都要拼命证明自己来获得别人的喜欢,都会担心一旦卸妆是否还会被人爱戴,更何况生活中那些不自信的普通人?

一个人为什么要努力赢得别人的喜爱?

我的一位来访者A,留学归国,外表美丽,举止优雅,有能力又努力,她一心想成为自己所在领域的专家。她认为,具有影响力,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但优秀的背后,充满无尽的怀疑,她担忧自己的能力,她害怕自己的脆弱,她常常感到焦虑,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很难拒绝别人的请求。

我问她:“为什么成为有能力的人,追求某一领域的影响力,对你这么重要?”

她说:“因为这样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我问:“你要向谁证明你的价值?”

她哭了,她说她想起自己的妈妈。

A小的时候,母亲工作忙,很少照顾她,她换过很多保姆,从来没有建立过一个稳定的依恋关系。

她幼儿园上的是寄宿制,每天看着别的小孩都有父母来接送,她感到很难过。

后来,她学会了讨好别人来索取关注与爱,这成了她无意识的习惯。

即使在咨询室里面对我,她表现的也是招人喜欢的一面,只坐1/3靠前的沙发,身体笔直,眼神闪亮。

一个人为什么要努力赢得别人的喜爱呢?

这个所谓的“别人”,其实就是自己的父母。

如果没有从父母那里获得“自己是好的、值得被爱”的感觉,就会以其他方式去追求。

比如对自己的完美主义,以为自己足够完美就会被喜爱;

比如无法拒绝,尽量让自己满足别人的期待,这样别人就会更喜欢自己;

比如对自身的理想化,认为只要获得成功或财富,就可以获得爱。

“我是好的,我是值得被爱的”这种自我价值感,最早是在和父母的互动中形成的。

孩子是从父母的眼中认识自己的。

当孩子第一次翻身、爬行、说话……父母是否给予喜悦的回应?孩子渴望得到父母赞赏以确认自己是好的;

当孩子委屈、愤怒、恐惧时,父母是否给予孩子安慰?孩子渴望被父母接纳,并确认自己无论怎样都是被爱着的;

这些细微的养育,都让孩子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

当孩子得不到父母的镜映回应时,自尊得不到充分的补给,就会对自身有过高的要求,从而觉得自己很好很完美,实际上这是虚幻的高自恋。

对于天才或很有天赋的人,会因为虚幻的高自恋恰巧到达某种成就,但通常来说,虚幻的高自恋只会对真实自体持续打击指责,从而产生抑郁和焦虑的情绪。

这也是无数人,越努力越觉得自己不够好从而越痛苦的困局。

但是,要相信,这绝不是你人生的定局。

养育自我,是人的第二次成熟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给自己的。”

如果说我们的第一次生命,是由童年和父母影响甚至决定的,那么第二次我们可以夺回主动权,把人生完全握在自己手里,只要我们能够养育自我。

自体心理学给出了养育自我的答案,只需要三步。创始人科胡特把一个人自体的发展分为三极自体:镜映、理想化、孪生,分别对应着三种需要。

a. 镜映需要

指父母对孩子的需要、行为、感受的共情反应。现在,我们不必再依赖父母,我们可以自己满足镜映需要。

大家都听说过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的说法,受伤的内在小孩充满渴望,渴望得到别人的倾听、赞美、理解、鼓励、支持、认可、关注……这些都是镜映需要。

受伤的小孩一直在向理想中的完美母亲索要这些,长大后这个渴望会转移到人际关系中,让你常常在人际关系中感到受伤。

遗憾的是,每个妈妈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她也不知道要这样养育小孩,这是件悲伤的事情,因为你想要的这些,你的母亲又何尝不想要呢。

假若你能超越小孩的视角,以慈悲的眼光去看,像同情自己一样去同情你的母亲。

你就会发现,你有能力像那个理想中的完美母亲一样去对待你自己。

当一件事情没做好的时候,告诉自己:没关系,没做好是正常的,一次做不好做两次,两次做不好做三次……

当觉得自己不够好的时候,告诉自己:我足够好了,我做到了什么,而不是没做到什么。

这个过程不容易,因为你在和你的惯有思维打架,可是一定不要放弃,坚持这么做,一定有收获。

去靠近那些能给你镜映支持的人,会帮助你慢慢从自我的惯有思维中解脱出来。

你不需要靠满足别人来证明自己,你的需要也很宝贵。如果别人因此不喜欢你了,那又如何呢?

你并不会因此阵亡,你只是从共生的关系中撕裂,你不再需要依赖一个人来续命。

你要相信,从共生到个体化,这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成长。

如果你对自己有完美主义的要求,学着放过自己吧。

在每一次挫败的时候,去安慰内心受伤的小孩,告诉自己你并非全能,你也有局限,你是一个每天都在发展的人,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人。

b. 理想化需要

人们希望从理想化的父母那里获得力量。但理想化父母也可以是多种形式的。

比如人信奉上帝,认为上帝可以拯救自己,这是把上帝当做理想化的父母,在脆弱的时候可以依靠信仰来帮助自己度过难关。

人信奉佛陀,认为佛陀会保佑自己,这也是应对无常和脆弱的一种方式。佛法里说,本自具足,自己就是佛,向自身求,这是给人信心,你要相信你其实没那么虚弱。

除了信仰,你可以通过结交敬仰的人,也可以通过阅读,向古圣先贤学习,来弥补理想化父母的缺失。

c. 孪生需要

类似共生体验,个体感受对方犹如感受自己,是镜映和理想化未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个体所做的努力。

我们可以通过寻找爱好相同的朋友,或适合自己的成长团体来获得。去投入关系之中,被看见,被理解,与同伴互相支持着往前走。

人所有的问题都来自于关系,在关系中形成的问题自然也要在关系中解决。

养育自我是一段重建与自己关系的过程,一段好的关系会帮助我们改变对待自己的方式。

你可以有多种途径去建立这种关系,心理咨询是其中一种,可能是最好的一种。

心理咨询师是那个一直指引你往内看,探索自身价值的人。你的父母曾经没有为你做到的,你现在没有为自己做到的那些自我探索,心理咨询师会指引你做到。

最后,还想再说一说蔡依林。

她的蜕变,也是从养育自我开始的。

出道这么多年来,她是公认的拼命三娘,出了名的追求完美,她说:“我的字典里没有99分,要自己做到130分才允许别人扣分”。

她用不断的努力来获得认可,可是越努力,越不自信,越没有安全感。

直到她开始发现:“追求完美是一个狗屎”。

她不再迎合别人期待,她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开始做她自己,她享受工作,也享受什么都不做的松弛……

于是,40岁的蔡依林,即便没有走上大部分女性结婚生子的归属,却可以说出:“40岁,真的太爽了。”

这一次,她是活给自己的。

如果你也想尽早开启自己的第二次生命,那么选择一个契合你的心理咨询师,即刻开始你的自我养育之旅吧。

注:本文故事已获来访者授权,并均已加工处理,模糊了隐私信息。

作者介绍

蔡金颖

▷壹心理咨询师,动力取向心理咨询师,生涯规划师

▷从业9年,积累个案时长1676小时+

▷擅长咨询方向:个人成长、情绪管理、恋爱心理

▷擅长疗法:自体心理学,叙事治疗,心理动力取向,客体关系取向

▷咨询风格:温暖、耐心、温和而坚定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