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30年收入翻450倍,一个江南小村的逆袭

2021-05-11 17: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这是 「最城市THECITY」 深度挖掘的第 2 个城市

“13岁的时候我站在山上

心里想着以后一定会有更多人看到这些景象。”

那个少年的心愿已然成真

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走过这条路 

本文预计阅读时间:4钟(04:45)
1999年,朴树在《New Boy》里唱着

“是的我看见到处是阳光,快乐在城市上空飘扬

新世纪来得像梦一样,让我暖洋洋。”

城市里是悬挂着迪斯科球的浪漫舞池

是奔腾电脑,是大波浪红唇白齿的挂历女郎……

可热烈而充满希望的另一面

也有着与之不符的陌生贫瘠

“开门就是山,出门就爬岭。

看看面对面,走走老半天。”

这是对90年代的外婆坑村最直白的描述

绍兴新昌县外婆坑村,有“江南民族第一村”之称

1.

那时候,村民们如果想去镇里办事

需要翻山越岭至少8个小时

交通不便是所有贫困村的病根子

要致富必须先开路

为了开路,村里的林书记一年往县里跑了86趟

后半夜起身赶路,早上8点钟才到办公室

鞋跑破了好几双

外婆坑村终于修通了8.5公里的山路

这样的执拗和坚持

让我们想到了电视剧《山海情》的男主角得福

他一次次地骑着那辆吱呀吱呀作响的自行车

蹲守在供电所

只为把村里的“干沙滩”变成“金沙滩”

那些望不到头的黄土高坡,爬不完的崇山峻岭

唯独抵挡不了人的脚步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这世界上的路本来就是人走出来的

 

2. 

光有了这条路还不够

外婆坑村还得找到属于自己的致富路

市面上西湖龙井的畅销启发了林书记

他带着村民开始了如火如荼的茶树种植

充足的日照时长,外加温润的水汽

让大山深处的茶香飘向了全国各地

除了茶叶,外婆坑的玉米饼也堪称一绝

村里人会用自己种植的玉米新鲜磨粉

蒸熟加水成糊,捏成饼状上锅

晒干后下锅油炸,捞出来金黄酥脆

咬下比脸还大的饼子,满口玉米香~

 

3.

九十年代劈山开路

外婆坑村从风雨飘摇中走来

如今的外婆坑村还多了很多新朋友

据林书记介绍

村里有苗族、白族、壮族、彝族等

30多位少数民族姑娘

农忙下田,干起来毫不含糊

闲时又会重新穿上民族服饰

唱着本民族曾经的歌谣,跳起舞......

一条路,一片叶,一家人

让崎岖山路变成了光明坦途

20世纪90年代初

外婆坑村全村人均年收入96元

30年后的今天,已达43650元

足足翻了450倍

时代滚滚向前的伟大背后

有些人与事,值得被一再记录

以抵抗时间洪流,惯性遗忘

 

4.

 “13岁的时候我站在山上,

心里想以后一定会有更多人看到这些景象。”

曾经少年的心愿已然成真

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走过这条路

拳拳之心前赴后继,不以山海为远

皆化作外婆坑村路上一个个深深浅浅

纪念章一样的脚印

见证着给所有善良的正在奋斗的人们

欢迎大家去外婆坑村做客呀~

江南民族第一村,一路风光一路情!

外婆坑村

外婆坑村位于新昌县镜岭镇西南面42公里处,地处曹娥江源头,与东阳、嵊州、磐安三地交界,自然景观丰富多样,人文景观内涵丰富,建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现外婆坑村自然村全村共有158户, 461人,其中30人为少数民族,分别为白族、苗族、傣族、壮族、彝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是远近闻名的“江南民族第一村”。

谢谢耐心的你看到了最后

「最城市THECITY」下期预告

同山烧

视觉 | NN    撰文 | 韭蕉    编辑 | 路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