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戏第一个西藏表演本科班,毕业大戏《哈姆雷特》“火”了

澎湃新闻记者 潘妤
2021-05-12 11:39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在藏族歌谣声中,全场观众齐刷刷地鼓掌给出节奏,中国剧协主席濮存昕拿出一大捧鲜花,一支一支发到台上22个演员手中。然后,他跳跃着和台上的演员一一击掌。台下的观众们兴奋地尖叫欢呼。演员们拉着手再度奔跑上台,对着台下齐声喊到:谢谢观众!整个上戏剧院的剧场洋溢着一种天籁般的欢喜。

《哈姆雷特》剧照。 本文图片由上海戏剧学院提供,尹雪峰、王犁、美国队长(驱动传媒)图

这是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2017级西藏本科班毕业大戏《哈姆雷特》藏语版首演的现场。在此之前一晚,这个班级的22位学生演出了同样剧目的普通话版。两场演出都让很多观众感到惊喜。而两场演出特别的谢幕,也让人感慨万千。

《哈姆雷特》剧照。

这是上戏历史上第一个西藏表演本科班。从1959年开始,上戏为西藏开设话剧表演班,每10年招生一次,迄今已经培养了6届藏族表演班。2017年,上戏表演系第一次开始为西藏培养四年制本科生。生源来自于西藏各地的高中生,但大多学生的家都在藏地的牧区和边远地区。说不好普通话、在文艺方面几乎零基础、完全不知戏剧为何物,22个青春懵懂的藏族青年男女,就这样走进了上海戏剧学院的大门。

《哈姆雷特》剧照。

4年之后,当年从西藏各个地区汇聚一起的14位男生和8位女生,即将离开就读4年的上戏,迎来毕业并回到西藏。毕业大戏《哈姆雷特》如期上演,从5月7日-14日,分“普通话”与“藏语”两个版本三组阵容公演10场。

《哈姆雷特》剧照。

和很多上戏毕业作品不同,为让更多人看到演出,10场戏都统一公益价对外售票。然而没想到的是,出票异常火爆。演出几乎每场都满满当当,开演前,观众排长队取票的队伍一直蜿蜒到剧场门口。

《哈姆雷特》剧照。

更不同寻常的是,这台毕业大戏的导演是濮存昕,中国最知名的戏剧表演艺术家,也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经典,是每个戏剧演员的必修课。但对濮存昕来说,给西藏孩子们排演的这一版《哈姆雷特》,意义特殊。

30年前,“大导”林兆华找来年轻的濮存昕,两人第一次合作,上演了这版充满当代意味的《哈姆雷特》,这是林兆华戏剧工作室的开篇之作,也成为当时话剧舞台观念创新的探路先锋。30年后,作为上海戏剧学院的特聘教授,濮存昕选择了这部剧作为自己参与任教三年的上戏西藏班毕业大戏。

濮存昕首次担任导演。

从当年的主演哈姆雷特,转而成为了这部剧的导演。这台戏也是濮存昕的第一部导演作品。舞台依旧遵循着当年林兆华的思路,但很多处理却成为濮存昕自己的创造。选择《哈姆雷特》作为毕业大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觉得演内地任何一个题材的话剧,都展示不出他们这个班的能量。”更重要的是,他希望通过这部剧的创作排练,让西藏班的孩子们认识到什么是表演,什么是创作,什么是戏剧。

他还选择同时排练一个普通话和一个藏语版,“希望藏语版《哈姆雷特》能成为他们带回西藏的礼物。”

濮存昕给每个演员送上一朵花谢幕。

演出反响意外之好,30年前的作品,如今在这群西藏的学生们演来,不仅依旧当代感十足,而且充满了全新的能量。演出很快成为了话题,被讨论,被传播。戏票也已所剩无几。很多看完剧的业内人士纷纷建议,要让这台剧目走出去。巡演的邀约开始纷纷出现,而包括爱丁堡艺术节在内的不少国内外戏剧节,也对这台意义特殊、质量不俗的作品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毕业大戏《哈姆雷特》,就这样不期而遇地“火”了。

濮存昕首次教学并导演,这一版《哈姆雷特》很特别

“我是来找散文的,没有想到遇到诗”,回忆起和上戏西藏班结缘,濮存昕说,“散文”是来为西藏班孩子们做助教工作,在表演方面帮助孩子们提升,但最后,为西藏班做了《哈姆雷特》,便遇到了“诗”。

排练照。

1990年,濮存昕遇到了导演林兆华和戏剧翻译及构作李健鸣,还有舞美设计易立明,大家一起创作了《哈姆雷特》。那部戏让濮存昕自认由此认识了“自由的表演”。

这是让他选择这部作品作为西藏班毕业大戏的重要原因。而莎士比亚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台词强度,是又一原因。“为什么是《哈姆雷特》?因为莎士比亚的语言有思想,孩子们可以用他们的能力‘大声的思想’。”

濮存昕在上戏西藏班的教学,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表演教学。他希望借此实验一下,语言基本功训练能够做到什么样。

“我自己没有上过表演的大学。我的理念其实是,艺术可能没有标准。话剧表演也没有标准。但我觉得,台词基本功还真有标准。所以我在这个班教学,坚决要大家字正腔圆四声到位,呼吸自如,并且能听懂说的什么话。”

排练照。

在经历了三年陆陆续续的工作坊和最近两个多月的集中排练后,这一版《哈姆雷特》的演员在台词上展现了一种特殊气场,以及当下少见的正统。同学们实践着濮存昕的要求,甚至在演出时坚决不用话筒。这是当年北京人艺训练演员才有的强大传统。

“没有拿腔拿调,完全是内心深处爆发出来的表演。”“我甚至分不清台上谁是哈姆雷特,谁是演员自己。”“这是一台没有被‘污染’的表演。” “这部戏很时尚、很青春、很现代,即使拿到世界舞台演出,也有它的地位。”

剧照

在几场演出过后,西藏班同学的表演让很多专业的戏剧人感到一种感染和震动。演出后的一场校内研讨会上,很多专家都为他们点赞。

虽然同学们的普通话依然不完全标准,表演也带着青涩。但这群来自藏族的青年演员,却有着一种在别处很难看到的清澈、自然、真诚的表演质感。他们体验着濮存昕那种“自由的表演”,演绎庄严诗性的莎士比亚,因此赋予这部作品一种特殊的气质。

剧本翻译兼戏剧构作李健鸣参与了当年《哈姆雷特》的诞生和创作,30年后又见证了濮存昕带领西藏班排练这部毕业大戏。在她看来,如今这个戏更多是属于濮存昕的版本,灯光舞美的处理都很喜欢,而孩子们的表演更是让她惊喜。“藏族演员们的身体表现力特别强,他们可以随着角色心理的结构在动。”此前,在给剧组讲解剧本后,她和濮存昕说,我喜欢这群藏族孩子,因为他们会笑,而且是毫无杂质、那种纯粹的笑。

从不会说普通话的零基础,到舞台上集体闪现光芒

“这些孩子来源于藏族不同地区(牧区),包括那曲、山南、拉萨等不同方言。此次演出无论是普通话或藏语的拉萨话,对他们都是很大的考验”。上戏表演系老师杨佳做了西藏班四年的班主任,在演出后因此感慨万千。

从最早去西藏招生,到如今毕业大戏开演。整整4年,杨佳和另一位班主任王洋和这个班22位同学几乎朝夕相处。从教学到生活,事无巨细,关心备至,感情深厚。

很少有观众会想到,台上这群能量十足,背诵莎士比亚台词流畅不已的演员,4年前,还个个是对戏剧一无所知的艺术零基础学生。

剧照。

他们很多人抱着有一份稳定工作的懵懂想法来到上戏求学,其中还有同学中途想回去考公务员。但4年后,他们都脱胎换骨,在舞台上闪现自己的光芒。

《哈姆雷特》是在2021年5月7日首演,杨佳回忆说,特别巧合的是,濮存昕老师也是在3年前的同一天,2018年5月7日来到西藏班。初到这个班,几乎没有同学认识这位大名鼎鼎的表演艺术家。在一号形体室,每位同学都展示了自己,濮存昕也提出自己的要求,开始了一个星期的工作坊,从此,他和西藏班“一见钟情”。

排练毕业大戏的两个月,濮存昕每天和同学们一起吃着盒饭排练,从早到晚,对同学进行各方面塑造。杨佳说,“这次发现,同学们不需要再叮嘱,都会非常自觉地在舞台上练台词,演出前还会自己看书。这是非常大的变化,是濮老师的行动影响了他们。还有同学和我说要把濮存昕老师作为标杆,用生命去演戏。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从说不清普通话,到如今用专业的台词功力表演莎士比亚,这中间,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经历了太多。

杨佳介绍说,同学们虽然来自西藏,但这部剧藏语版的演出使用的是拉萨语,很多同学来自农牧区,用拉萨语演出对他们来说,并不比普通话轻松。为此,这一次剧组不仅请了西藏话剧团编剧尼玛顿珠翻译了藏语版《哈姆雷特》,还请来了西藏话剧团的台柱子宗吉进行藏语台词指导。

有趣的是,藏语版的首演相比汉语版,有着很不同的剧场反响。当天,几百位从西藏来上海求学的中学生受邀来到现场看戏。由于李健鸣的翻译本是口语化的,而藏语版的翻译也采用了口语和书面相结合的方式,因此,虽然大部分藏族观众都是第一次看莎士比亚作品,但几乎能全部听懂“深刻”的莎士比亚,台上台下几乎全场互动不断,笑声和惊叹声不绝。演出结束,很多女同学还纷纷跑到台上“追星”,和演员们一起合影。

“希望《哈姆雷特》能成为他们带回西藏的礼物。”这是濮存昕的初衷。在藏语版首演后,他又跑到台上对观众说,希望未来台下的你们回到拉萨,能继续去西藏话剧团,看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们的演出,继续去支持他们。

《哈姆雷特》海报。

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厅长晋美旺措看完两个版本的演出非常感慨,他说:“艺术没有国界,没有民族。《哈姆雷特》改编是一个成功的探索,成功的实践。相信这个戏回拉萨演出一定会再引起一次轰动,也将成为重要的文化现象。”

浙江大学教授胡志毅认为,此次《哈姆雷特》是以汉语及藏语两种语言演绎,具备跨文化的意义,尤其剧中将西藏的符号元素提升出来并加以融合,更是非常有意义。

文艺评论家毛时安看完演出深受感染,他说,这个版本带着西藏孩子雪域高原的气质,是藏族的、中华民族的,也是全人类的。“这一次演出对于西藏孩子来说也许是翻过了艺术当中第一座高耸的雪山,爬过这座山以后,他们就会逐渐知道,艺术是什么。”

剧作家曹路生也十分喜欢这个版本,他更对西藏班同学未来的艺术生涯充满期许,“希望他们回到拉萨以后,能始终有作品,不要沉寂,特别是能有和经典、尤其是西藏经典相匹配的作品出来,期待大家都能在这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2017级西藏本科班合影。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