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原主人带着莴苣玉米来喂“猪坚强”:看到它现在这样,很难过

澎湃新闻记者 何利权  
2021-05-12 19:40
来源:澎湃新闻
直击现场 >
字号

5月12日,“汶川地震”十三周年,活了14年的“猪坚强”躺在成都大邑建川博物馆聚落内的一栋小房子里,这里被称为“猪坚强之家”。它一动不动,嘴中尚有一丝气息,猪身因为虚弱而难以舒展,皮肤出现溃烂,毛也所剩无几。参观者涌进房里,隔着玻璃栅栏拍它。

5月12日,不少游客前来看望“猪坚强”。

这天,“猪坚强”原主人万兴明夫妇也从彭州老家来到了建川博物馆。两人特意带来了两根莴苣、两根玉米,想再喂一次“猪坚强”,但考虑到它的现状,这需要得到建川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允许。在等待工作人员前来的间隙,两人仔细看了挂在墙上的“猪坚强”旧照,后又坐在“猪坚强之家”旁边的花坛边,显得有些沉默。有游客认出了万兴明,追问他将“猪坚强”从废墟中救出来的往事。

下午,两人进入 “猪坚强”的居所。万兴明妻子将莴苣从塑料袋里拿出来喂,“猪坚强”用前腿艰难撑起身体,一口吃掉。她又将玉米粒儿剥下来,递到它嘴边。没吃几口,“猪坚强”似乎累了,躺着不动。临出来时,万兴明妻子将剩下的玉米交给饲养员,说“这交给你来喂了”。

5月12日,万兴明妻子给“猪坚强”喂食。 

“自己养过的猪,还是很挂念。”万兴明妻子称,她和老伴在“汶川地震十周年”时曾来看过“猪坚强”。对“猪坚强”现在的身体状态,夫妻两人感到难过,并表示其状态与三年前相比差了许多。“当时来看的时候,它还走得动。”万兴明说。

一拨又一拨的参观者,特意走进“猪坚强之家”来看它。“这头猪不简单。”一名老人感慨。一群更年轻的学生则在进入房间参观的瞬间,掩住鼻子,惊呼“这是什么味道”,但他们很快又被躺在水泥地板上“猪坚强”所震撼。另一名来华留学多年的年轻人,原本计划去北川,临时决定到大邑来看看。“在地震中顽强生存下来的‘猪坚强’,代表了一种精神。”他说。

5月12日,不少游客前来看望“猪坚强”。

当天,樊建川接受采访时则认为,游客频繁造访,从“猪坚强”的角度来讲,或许“它是不满意的”。

樊建川说,13年前他从万兴明处将“猪坚强”买来时,“以为它活不了多久”。“买它的目的不是为了能够把它养活,而是将它作为一种‘向上’的力量——它能在地震废墟中活了30多天,我就想着不能让它被一刀宰了,而是自然死亡后就给埋掉。”樊建川没有想到的是,“猪坚强”活了下来,如今13年过去,它的寿命已相当于人类的“百岁”。

“一般来说,猪的寿命在13到15年之间,‘猪坚强’在猪里已经是高寿了。早在去年春节的时候,我们就担心‘猪坚强’能否撑过那个冬天,当时我们给圈舍添上了稻草和棉花,但因为天气冷,我们能明显看到它在发抖。就是这样,它还是一直撑到了现在。”建川博物馆副馆长何菊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博物馆将尽全力,照顾好“猪坚强”的生活,直到它生命的最后一刻。

现在,“猪坚强”的生命即将走到终点。“它(健康状况)确实现在很糟糕了。”樊建川称,“猪坚强”的体温比正常体温已经下降了好几度,瞳孔也放大了,心脏脆弱不堪,“(饲养员)给它翻身也不怎么敢了”,但对一头猪而言,“活到14年,算是非常了不起了”。

樊建川认为,“猪坚强”的存在,体现了人和动物的和谐相处,但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对它过分关注,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事情。樊建川称,最近来看“猪坚强”的参观者很多,一些人大声喧哗,或者敲打玻璃,这对于一个进入弥留阶段的动物而言,会觉得不太舒适。

“知道它即将走完最后一段生命历程就好了,不一定非要来看它,让它安静地离开……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大家要坦然地接受这点。”樊建川说,初步考虑会将“猪坚强”的遗体做成标本,但还没有最终决定,“以后再说,现在是想让它清静一点”。

    责任编辑:汤宇兵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