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聚焦研究型病房 | 看北京市医管中心如何为医学科技创新注入“源动力”

2021-05-17 20: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一种新药、新医疗器械和新技术,从实验室进入临床应用前,要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在这个过程中,研究型病房可发挥重要作用,它是开展药物和医疗器械的临床试验、生物医学新技术的临床应用观察等临床研究的场所,可以推动医学创新进步,并最终走向临床应用,使患者得到更好救治。医疗行业的需求、医疗产业的需求、患者的需求,三者叠加,让研究型病房的重要性凸显无疑。

2019年10月,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北京市科委、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文件,明确将加强研究型病房建设,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若干研究型病房,覆盖主要疾病领域。截至目前,北京市市属医院中共有18家医院开展研究型病房建设,其中6家医院被确立为2020年北京市示范性研究型病房建设单位。

从本期开始,健康报“院长论坛”版与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共同策划,开设“聚焦研究型病房”专栏,交流经验,分享心得和思考。

本期嘉宾

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潘苏彦

01 探索

完善“学科-科研-人才-转化”链条

构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

据北京市政府授权,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负责履行22家市属三级医院的举办职责。为打造医学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北京市医管中心持续完善“学科-科研-人才-转化”链条,构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

学科建设方面,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实施扬帆计划,做强优势学科、支持潜力学科;启动协同中心建设,发挥优势学科引领作用,带动全系统学科同质发展;支持市属医院申报国家级平台等;推动在医学大数据、医学人工智能、医学机器人等领域布局,开展广泛的医工交叉联合研究。

科研建设方面,支持市属医院与高等院校开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建设高水平临床研究中心;推动市属医院建设高水平、开放共享的科研设施;实施培育计划,推动研究起步,增加研究创新的有生力量。

人才建设方面,实施“登峰、使命、青苗”计划,健全全周期培养体系,实现“扶上马、送一程”;组织开展临床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方法学培训;支持市属医院建设临床科技创新团队。

转移转化方面,搭建全过程的转化服务平台,完善制度保障;培养了一批具备专业职称和执业能力的技术经纪人;提供转化全流程的服务和指导;对接科技创新政策,促进各项政策措施在市属医院落地和实施。

02 成效

“四梁两柱”学科建设体系已形成

研究型病房呈现“四个提升”态势

随着各项措施的逐步落实,北京市医管中心形成了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科学研究、协同发展、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等四个横向发展平台,临床研究能力提升和科研精细化管理两个纵向重点工程,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四梁两柱”学科建设体系。

研究型病房的建设,不仅有效促进了临床研究人才队伍创新能力和研究水平的提升,克服了试验研究分散、试验效果易出现偏差等一系列问题;同时还促进了三级医院回归诊治疑难重症、人才培养等定位,通过科技创新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2018年起,北京市医管中心率先带领市属医院探索开展研究型病房建设,截至2020年,研究型病房总体工作呈现“四个提升”的态势,表现为:

一是各医院临床研究资源投入持续提升,新增专用临床试验床位数206张,同比增加50.1%;新增共用床位数738张,同比增长56.0%;新增专职工作人员104名,同比增长37.3%;现有专职从事方法学或临床流行病学工作人员96名,同比增加17.1%。

二是临床研究能力提升,牵头临床研究(含临床试验)项目数量465项,同比增长35.6%,其中牵头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32项,同比增长166.7%;开展临床研究项目(含药物Ⅰ期-Ⅳ期、医疗器械、临床科研)929项,同比增长35.8%。

三是服务医药健康企业数量提升,承担企业临床试验项目592项,同比增长38.3%;总经费达5.54亿元,同比增长61.0%。

四是审查效率提升,从受理到出具伦理审查意见的平均等待时间为15.5天,同比缩短11.7%。

截至目前,依托4家市属医院获批国家医学中心3个;市属医院共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6个,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59个。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2019中国医院科技量值评价”中,8家市属医院进入前100名,20个学科进入前十。

其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神经病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科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科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结核病学等5个学科排名全国第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外科学、心血管病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变态反应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传染病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医学,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病学等5个学科排名全国第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学,北京积水潭医院骨外科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传染病学等3个学科排名第三。

03 发展

坚持“一看齐、三同步、三提升”

向研究型医院转型

2021年,北京市医管中心在研究型病房建设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研究型医院。研究型病房、研究型医院建设要坚持“一看齐、三同步、三提升”的总体思路,即研究型病房、研究型医院建设应对标国际一流,建设中1+N研究型病房/学科同步建设,原研和转化双路径同步实施,人、财、物、信四方面同步保障,最终实现扩能、提质、增效三提升的目标。

实现研究型病房、研究型医院建设的目标,需要从基本建设、研究实力、转化能力、团队建设、机制改革等维度着力。例如,改革科技评价体系,促进医学创新高质量发展,形成一套“多维度、精细化、整体性”的医学科技评价体系。引导市属医院正视成效与不足,着力补短板,围绕梯次设立学科与人才专项,夯实发展基础。

据统计,2020年,市属医院新立项科研项目比上年增长8.9%,新立项科研经费较上年增长23.7%;发表SCI论文数较上年增长24.2%;授权发明专利较上年增长24%;授权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较上年增长85%;签约科技成果转化较上年增长32.1%。这些成果已为向研究型医院转型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系列由健康报与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特别策划

文: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潘苏彦

原标题:《聚焦研究型病房 | 看北京市医管中心如何为医学科技创新注入“源动力”》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