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内首个智慧办公建筑评价标准发布,助力建筑碳达峰碳中和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邵文
2021-05-21 19:08
来源:澎湃新闻
能见度 >
字号

国内首个适用于规范智慧办公建筑建设、运营及评价工作的《智慧办公建筑评价标准》于5月19日发布。

《智慧办公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负责管理发布,由清华大学、万科与微软分别从技术内容解释、建筑行业实践与技术赋能的角度,推进《标准》的编制工作。《标准》围绕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现代办公场景,主要从用户评价、管理评价、提高与创新三个维度,为智慧办公建筑制定了详细的评价标准。

与这一领域的传统标准相比,《标准》涵盖建造及运行领域,首次从场景和用户体验入手,充分考虑实际状况和提升方向,突出办公建筑的目标、绿色、高效,注重用户体验,同时契合国家减排计划,促进写字楼宇可持续发展。

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能耗专委会2020年发布的《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显示,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3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比重的51.3%。其中,建筑运行阶段占比21.9%,建筑领域的节能对中国按时完成2030年碳达峰的目标尤为重要。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育部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重点实验室主任林波荣教授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表示:“光靠传统的能源节省方式,实际上是很容易遇到瓶颈的。一个以人为本的、有反馈调节的智能系统会革新节省能耗的方式,实现使人更感舒适地节能。”林教授在现场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一个会议上,空调温度过低,每个人都冷,反馈后就是直接关掉,在里面的人就会开始觉得热。而智能建筑中,温控则是根据体温检测等实时调节的,可自动调节至体感舒适的状态。”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标准》还关注如何运用智能化的环境、节能、安保技术确保用户的健康与安全;同时鼓励构建智慧办公空间,为员工提供动态、灵活、便利的办公设备和环境,在提升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促进员工发挥生产力。

《标准》为智慧办公建筑的运行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构建楼宇智能化信息集成系统(IBMS),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能源、暖通、电梯、照明、停车、门禁等基础设施的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运行等。此外,《标准》还鼓励办公建筑积极探索运用室内导航、数字孪生等创新技术来不断拓展和完善用户体验。

《标准》还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其以人为核心,在编制时广泛调研人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如安全保障方面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健康舒适方面的二氧化碳浓度检测,工作效率方面的会议系统信息共享等等。从较为固定的使用场景出发,使人、设备、空间真正关联起来,更“聪明”地用能,也使《标准》有了生长性,为将来的技术更新留下了空间。

针对争议较多的数据与用户隐私问题,微软公司副总裁,中国区首席运营官邹作基在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回应:“微软不拥有数据,微软只提供平台,相当于是一个生态空间。”即在有一个共创的标准后,通过各方协作,微软提供的云平台可使一栋智能建筑相关的无数个供应商所拥有的数据互相打通,同时保障数据的安全,实现“通过尖端技术赋能传统行业”。

在智慧建筑领域,微软已有实践。其在西雅图的总部园区的3万台各类设备中部署了超过200万个传感器,将145栋建筑相互连接,确保48%的设备故障在60秒内就能得到修正。微软智能云矩阵,为智慧建筑提供了完善的技术平台与解决方案。

例如,微软覆盖全球60多个区域的Azure云平台可提供先进的云计算、云存储、数据库与网络服务,其全面的物联网、商业智能、大数据解决方案,能为产业园区甚至更大规模的建筑群落,提供从海量设备接入、大数据分析到预防性维护的先进功能。而现代生产力云平台Microsoft 365与Dynamics 365智能业务应用相互结合,特别是通过快速发展完善的Microsoft Teams,能够为企业构建起以多方协作、远程会议、信息资料安全分享及生产力资源统筹管理为基础的现代工作文明一揽子解决方案,其与智慧办公建筑相得益彰,可以真正改善用户体验,提升生产效率。

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梁俊强在发布会现场致辞时表示:“标准制定促进行业发展,这是一个开端。”微软公司副总裁,中国区首席运营官邹作基也多次表示,希望行业内共同参与,推进《标准》成熟,打造真正智慧的办公建筑。

    责任编辑:杨漾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