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生于战火,逝于盛世:“稷神”不死

2021-05-24 12:3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作者:小锄头

原创:财经小锄头(chutou0325)

“我想明白了,拜神解决不了饿肚子,想要吃得饱,一是要靠土地,二是要靠自己一双勤劳的手!”    ——袁隆平

1936年秋天,一对父母带着几个孩子,到湖北汉口不远的“神农洞”游览。

这一家人中,男主人叫做袁兴烈,女主人叫做华静,他们还有一个儿子,名字叫做袁隆平。

那一年,国运衰微,日寇觊觎华北之心昭然若揭,喜峰口长城抗战爆发,正在平汉铁路局工作的袁兴烈得知29军的大刀队缺少大刀后,联络十几家熟悉的商户,募集资金买来了五千金好铁,打造了五百把锋利的大刀,运送往前线支援抗日。

当时,小袁隆平只有4岁。

喜峰口抗战虽然胜利,但并未抵挡住日寇的铁蹄,日军越过长城开始对北平发起进攻,为了躲避战火,这一家人先到天津,再到江西赣州、德州一带,最后在1936年秋天在湖北汉口定居。

神农洞,就在汉口不远的襄樊烈山东麓。

【一】

这是一个充满神话传说的地方,根据《湖北通志》记载,上古神农氏用木制作耒、耗,教民农业生产,给人治病,跋山涉水,不辞辛苦,遍尝百药,而就在这“山高一里,下有一穴”的地方,诞生了神龙氏。

神农氏,就是中华民族炎黄二祖之一的炎帝,在长江流域一带有很多关于他的传说,而在一个农耕文化极为鼎盛的国度里,田地里的收成,关系苍生福祉。

神农洞边有一座神农庙,供奉着神农氏的塑像,香火鼎盛,寺内僧人击钟敲磬,吟诵经文,前往祭拜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他们在神农的塑像前,虔诚叩拜,顶礼焚香。

游览之余,小袁隆平有些好奇,低声问:

“他们这是在干什么?”

他的母亲华静说:“神农和后稷一样,他们教会了人们种植庄稼,所以受人们爱戴……”

小隆平不解地问:“难道向他们叩拜,就能不饿肚子吗?”

善男信女们向神农叩拜,是否能祈求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个还真的不好说,华静想了想:“还是拜吧,祭拜完也许你一辈子,都不会被饥荒困扰了。”

华静领着孩子们在神农像前三鞠躬,然后离开了神农洞,那一天下山,一行人碰到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果园。

那一年,果园恰好大丰收。

苹果树上结满红彤彤的苹果,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翡翠般的葡萄,在桃林和葡萄架的空隙间,还夹植着各种蔬菜:紫色的茄子、青色的苦瓜、红色的辣椒……

艰辛乱世,饿殍遍野,这里的酸甜苦辣,无疑是老百姓最向往的人间桃源。

小隆平走进了果园菜畦,便对遍地的果实和蔬菜充满了兴趣,他幻想着:如果自己是一株青菜,是一棵果树,那么他头顶就会有日月星辰的照耀,每天可以尽情享受云雾雨露的滋润,他身体的血管中,流淌的都是甘甜的果液、清凉的菜汁,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这是一种生命的充实,这是一种精神的满足。

多年以后,袁隆平谈起那个午后,说:“从此,每到桃子成熟的季节,我记忆中那个美丽的果园便飘进我的心灵,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那一天,华静是拽着自己的儿子回家的,小隆平一路上,还恋恋不舍地一个劲儿回头,直到果园的绿树再也看不到了。

他这才说:“我想明白了,拜神解决不了饿肚子,想要吃得饱,一是要靠土地,二是要靠自己一双勤劳的手!”

少年时代的袁隆平(左)

华静没有想到,这一天对千千万万的中国后辈,有多么重要。

【二】

袁隆平这种打败饥饿的心,是在少年时就种下的。

在一次采访中,他说:“一粒粮食能救到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你年纪轻不知道,上个世纪60年代,饥荒的时候饿死人,大家都吃不饱饭,我都亲眼见过。”

但实际上,在更前面的少年时代,他看到的饥饿故事更多。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出生于北平一家医院,是家中的第二个儿子,父亲袁兴烈因他“排在袁家‘隆’字辈,为纪念出生在北平”,所以就取了袁隆平三个字。

隆平这名字,虽然有“家族隆盛,世事昌平”的寓意,但当时的北平城并不太平。

小隆平出生半个多月后,张学良通电拥蒋,旋即派东北军12万人入关,调停中原大战。当时,蒋、冯、阎三方军阀混战正酣,东北军大兵入关,双方平衡迅即倾斜。21日,东北军占领天津,23日占领北平。

东北军占领北平后,城内物价飞涨,市民的生活秩序更是乱作一团。为了规避战祸,袁兴烈工作的铁路局一个月没有工作,再加上华静在家坐月子,花销颇大,家里的钱很快就花光。

直到10月15日,阎锡山、冯玉祥、汪精卫联电张学良,表示战争停止,北平城这才恢复秩序。

袁兴烈的铁路局也复工了,为了庆祝新生,一家人决定抱着襁褓中的袁隆平,乘兴去一趟天安门。

在天安门前,华静发现怀里抱着的小隆平,睁着眼睛盯着天安门在看。父亲袁兴烈一开始还以为儿子被天安门的高大雄伟所吸引,可瞧着瞧着不对劲,小隆平竟然“哇”地一声哭了起来。

原来,天安门城楼外,正躺卧着几十个人。有的衣不遮体,有的瘦骨嶙峋,有一个人显然已经身亡,他的脸上落满了苍蝇……

这些人都睁着浑浊的眼睛,盯着长安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那无助的眼神中,有期盼、有无奈,更有一种无言的愤怒和怨怼。

一国故都,庄严肃穆的天安门楼前都是如此,可见天下苍生过得是怎样的生活。 

回到家后,袁兴烈握着儿子的小手,叹了口气:“世道纷乱,饿殍满城,我只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小职员,改变不了什么,将来就看你的了,如果你能让他们填饱肚子,那可就是功德无量的事情了!”

袁兴烈刚刚讲完这些半开玩笑的话,又哭又闹的小隆平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三】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华北沦陷在日军的铁蹄之下。

这一次,再也不是五百把大刀就能起作用的时候了,袁兴烈无力奉献,但也不甘心作亡国奴,于是领着一家人从汉口动身,乘坐一只小木船,由水路逃到了湖南的桃源镇,租了三间房子,做起了耕夫。

小袁隆平,也自此脱离了城市,在农田中长大。

但是,即便是被誉为“鱼米之乡”的湖南,也没办法摆脱饥饿。桃源镇经常被日军的战机轰炸,木片瓦砾像冰雹一样乱飞,烟雾翻滚冲天而起,袁兴烈毅然启程,一路忍饥挨饿,与难民一起奔赴重庆。

袁兴烈因为积极抗日,受到爱国将领的赏识,在重庆做了一个小秘书,袁隆平也报考了飞行员,准备与日军决战长空,但最终因战争的缓和而夭折。

1949年夏季,袁隆平高中学业期满,面临高考。父亲给了袁隆平一个建议:“隆平,我希望你能报考南京中山大学,将来能在政府机关谋个好差事,也算子承父业了!”

袁隆平坐在椅子里,一言不发,他却对报考中山大学兴趣索然,心里早有打算,他想到相辉学院去学农。

袁兴烈见儿子不说话,他换了个角度继续问:“隆平,你未来的志向是什么?”

“我想成为一个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终于鼓足了勇气,给出了响亮的回答。

一家人沉默了。

四海无闲田,农夫尤饿死。

千百年来,我国的农业都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老百姓的饭碗里就有余粮,一旦出现旱涝瘟蝗之灾,贫苦的百姓们只能卖儿鬻女,背井离乡、四处逃荒,粮食生产与政权更替,人民福祉息息相关。 

那些年,袁家从北平辗转,一路逃亡,生病、战争和死亡的阴影,始终威胁着他们一家人,可是这些威胁,都赶不上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敌人——饥饿。

袁隆平的脑海里,浮现的仍然是神农洞前那片果蔬园,油画一般的美丽景色,在他的脑海里萦回,如鱼一般畅游不止。

最终,他如愿以偿终于进行了农学研究。

他培育过红薯,嫁接过马铃薯,但也越来越疑惑——国内缺红薯、马铃薯的育种专家吗?

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误入了“歧途”。

因为,红薯和马铃薯不是主粮,研究那两样东西,根本改变不了什么。中国缺的是能改变“主粮”水稻低产的科学家,既然选择了农学,那么他就只能走出一条金光璀璨的中国“稻”路。

一粒米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也可以救一个国家。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口成倍爆发,工业和城乡建设却挤占农业空间。美国农业和环境问题专家莱斯特·布朗在《世界观察》上撰文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的诘问。

但是,中国却创造了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上22%的人口的奇迹,很大部分的贡献来自杂交水稻。

2010年,袁老80岁大寿,在生日会上,袁隆平的妻子、两个孙女以及五位弟子推着蛋糕上场。

袁老很激动,当即许下心愿:“在我90岁时,能亩产1000公斤。“并给现场每一位观众和演员每人送上一个写着“丰衣足食”的精致瓷饭碗。

这,是他最朴实的愿望。

2021年5月22日,袁老从泥土中来,终奔赴云间,山河怀缅,举国同悲。

 结语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后稷,名弃……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

后稷,传说是华夏农业生产的始祖,后被尊为“稷神”。

袁隆平,就是当代中国的“稷神”。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