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为腾讯健康码辨人脸,上海交大这个团队获上海科技进步特等奖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邹佳雯  记者 郑浩
2021-05-25 13:47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对着镜头贴一张个人照片,或戴上面具,眼前的人脸识别仪器都会显示无法识别到人脸;而戴上口罩、以手遮脸、或做大表情,人脸则会被检测出来。

依托马利庄团队关于复杂场景下人脸识别的研究成果,基于光线活体的远程身份核实技术得以实现,这项技术被应用到一个更为大众熟知的应用上——健康码。

5月25日,202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颁布,由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马利庄主持的《面向复杂场景的任务视觉理解技术及应用》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

马利庄团队讨论。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项目创新性地提出了面向人物的图像视频结构化分析创新理论方法,实现了高安全远程核身份、超精准人脸识别。疫情期间,为响应防控需求,马利庄团队联合腾讯、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开展了《面向复杂场景的人物视觉理解技术及应用》相关研究,依托其创新理论,形成了跨时空多模态的全流程人物特征理解技术体系,构建了复杂场景下的人物视觉理解创新应用平台。

回溯团队的发展,早在2013年,项目组就已开始开展一系列关于人脸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马利庄教授带领团队围绕人脸识别、人体姿态估计、复杂场景理解等技术展开研究。项目组在健康码、复工复产、AI寻人、互联网金融等多方面构建重大应用,具体落地场景包括:

场景一:疫情期,为健康码的生成及助力复工复产提供核心技术

马利庄项目组依托国际领先的人脸识别与安全技术打造全场景多模态人脸核身解决方案。疫情期间,核心技术应用于腾讯健康码,民众登录验证时,需进行光线活体检测和人脸比对,通过后才能获得健康码,以此保障用户身份真实性。

基于光线活体的远程身份核实是健康码的核心技术。2020年2月9日,深圳成为全国首个推出腾讯健康码的城市,上海、北京、广州、武汉等超过100个城市也逐步落地健康码。截至2020年12月18日,健康码累计亮码超200亿人次,覆盖10亿人口,累计访问量破500亿。

线上线下虚实协同,人物视觉理解技术助力复工复产。技术应用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助力大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在线办理缓交社保、租金减免等民生事项。线上远程核身为140多个行业、4千多家机构提供便民服务,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力量。

调试设备

场景二:智能金融领域,实现银行远程开户

马利庄项目组与腾讯优图联合构建了国际首个在银行系统商用的人脸远程核身系统,在国内首次将人脸核身技术应用于银行的远程开户中。人脸远程核身技术达到金融级安全要求,该技术并已广泛应用于微信支付、微众银行等众多应用场景,金融支付级可信身份验证,错误接受率在万亿分之一,精度目前属国际最高。

场景三:寻人场景,依托人工智能寻亲

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是寻回失踪人员与被拐卖人口的关键技术。尤其婴幼儿脸型随着年龄增长变化显著,特别是十多年后面容发生剧变,对跨年龄人脸识别提出了重大挑战。

马利庄项目组构建的跨时域人脸检索与分析系统,寻回各类失踪或被拐卖人口共1706人,拯救数千家庭。针对寻人场景中婴幼儿被拐,在仅有几张婴幼儿阶段的模糊照片情况下,项目组利用首创的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协助寻回15名被拐10年以上儿童。

据了解,这些项目成果已在防疫健康码、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微信等场景、天天P图等人脸社交娱乐软件、进博会等重大活动中展开应用,累计产生逾八十亿的经济效益及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此外,项目组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65项、软件著作权15项,IEEE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8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90篇(CCF-A收录70篇)。

马利庄告诉记者,2010年世博会的一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让他琢磨许久,后决定将自己的研究方向放到人的本体上,也自此开始了人工智能的研究。2011年,团队开始着手布局相关研究,初创期,国内在这条“赛道”上的队伍并不多,他们需要从搭平台开始,自行编写小程序提高生产力。

“走过了一个阶段,但未来的困难可能还会更多,探索领域也还很大。”马利庄说,比如如何让机器理解人脸细腻的表情、看懂人类的动作,这是在团队既有的研究成果上可以进一步展开的工作。

马利庄表示,面向复杂场景的人物视觉理解技术对于未来推动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我市智慧城市建设,尤为重要,特别是服务机器人、融合人工智能的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将得到加速发展,成为万亿级新兴产业。

合照

“可能30年,服务型机器人就可以走进千家万户,我们还需要努力。“马利庄笑着说。

    责任编辑:徐晓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